橘绿绵蚧
昆虫纲动物
橘绿绵蚧,Chloropulvinaria aurantii(Cockerell),同翅目,蜡蚧科绿绵蜡蚧属的一种昆虫。分布在浙江、扛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江苏、上海、贵州及北方温室。寄主于柑橘、香蕉、枇杷、柿、茶、无花果、荔枝、龙眼、橄榄、柚、橙、柠檬等。成;若虫在枝梢及叶背刺吸为害。被害株叶片呈黄绿色斑点。为害严重时,枝、叶布满虫体,致使枝、叶枯黄,早期脱落。并导致煤污病发生。
别名
又名橘绿绵蚧。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约4mm,宽3.1mm。椭圆形,扁平,青黄或褐黄色,体边缘颜色较暗,有绿色或褐色的斑环,在背中线有纵行褐色带纹。触角8节,第3节最长,第2节和第8节次之,第6节和第?节最短。足细长,腿节和胫节几乎等长,但腿节较粗。爪冠毛发达,较粗,顶端膨大为球形。气门周围无圆筒状硬化。
雌成虫产卵期不仅分泌白色棉状卵囊,而且被柔软的白色蜡茸。卵囊较宽,长,背面有明显的3条纵脊。其分泌卵囊的5个蜡腺位于腹面前中间一点,第2对胸足是基上沿和第3对胸足足基下沿各有1对蜡腺。卵 初产下时为黄绿色,孵化前鹅黄色。
寄主与分布
为害海桐、夹竹桃、桂花、柿、月桂、橘等;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中、华东等地。
生活习性
年发生2代,以若虫在枝、叶上越冬,次年3月下旬若虫开始活动,4月中旬雄成虫羽化、交尾。受精雌成虫于5月上旬体迅速膨大,背部明显隆起,并多数转移至叶背固定。第一代若虫期5~7月;7月下旬第1代成虫陆续分泌卵囊并产卵于其中。雌雄性比1:2.6。雌虫多在茎于上,雄虫多在叶背。每雌产卵700~1500粒,平均1000粒。卵孵化盛期为5月下旬。
发生规律
该虫在韩城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芽基、枝杈处结白色茧越冬。2月中下旬出茧。4月下旬为产卵盛期,5月上中旬若虫大量孵化,7月上旬第一次脱皮。9月中下旬第二次脱皮,10月上中旬开始向芽基部、枝杈处迁移,11月上旬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随时检查,用手或用镊子捏去雌虫和卵囊,或剪去虫枝、叶。
2、生物防治 保护或引放大红瓢虫、澳洲瓢虫,捕食吹绵蚧,这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药物防治 在初孵若虫散转移期,可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每隔2周左右喷1次,连续喷3-4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22:49
目录
概述
别名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