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拼音:qià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
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人张口出气打哈欠的样子,本义即打哈欠,即人在疲倦时张口出气。气出则不足,故引申为不够。由此引申为借别人的财物没有还或应当给人的事物还没有给。痴呆者常呈张嘴之状,故欠又引申指痴呆。
文字溯源
象形字。甲骨文作图1、图2两种方向不同的形体,其字形像一个跪坐的人张口出气之形。西周金文(图3)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只是跪坐的人形渐变为站立的人形。篆文再把张开大口的符号改成三曲笔表示出长气作图6。此字经西周金文、战国文字(图5),一直到秦汉简帛(图7、8),都无大的变化。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代出土文字资料中,不见单独使用的欠字,但作偏旁的欠字习见。汉代印文中的欠字旁基本保持商周的写法,与之时代相同的《说文》小篆欠字及欠字旁形体也应该是这种形体。《说文》欠字及欠字旁作可能是后人根据《说文》 “欠,张口气悟也”的说解改造的,原篆不应如此。
“欠”的本义是打呵欠,是人在疲倦的时候张开嘴吐气以松展身体的一种方式。《说文解字》说:“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说“欠”是张开口,体内的气散解而出,也就是打呵欠。因为人体是在精力不足的情况下才会打呵欠,所以本义引申就有了“不足、不够、缺少”的意思。例如“欠佳”“欠安”“欠考虑”,等等,是指的状态、精神、身体不足、不够饱满,没有达到最好的情况,缺少周全的考虑。由“缺少、不足”再引申才有了“亏欠”这层含义,而这个意义上“欠”多与钱财关联着,以至于大多用来指借钱财没有归还的这种行为;当然也有指其他的“亏欠”,例如“欠人家一份人情”。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欠部】去剑切(qiàn)
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凡欠之属皆从欠。
说文解字注
“张口气悟也”注:悟,觉也。引伸为解散之意。《口部》嚏下曰:悟,解气也。郑注《周易》草木皆甲宅曰:皆读如人倦解之解。人倦解,所谓张口气悟也,谓之欠,亦谓之嚏。《曲礼》:君子欠伸。正义云:志疲则欠,体疲则伸。通俗文曰:张口运气谓之欠㰦。按《诗》愿言则疐传曰:疐,劫也。孙毓同。崔灵恩集注云:毛训疐为㰦。今俗人云欠欠㰦㰦是也。不作劫字。人体倦则伸,志倦则㰦。玉裁谓:许说多宗毛。许释嚏为悟解气,盖用毛说也。㰦音邱据切。欠㰦古有此语,今俗曰呵欠。又欠者,气不足也。故引伸为欠少字。
“象气从儿上出之形”注:彡与气同。李阳冰改篆作元。乃是古文兂耳。云上象人开口,下象气出。非也。去剑切。八部。
广韵
去剑切,去梵溪 ‖欠声谈3部(qiàn)原列梵韵,依王韵改酽
欠,欠伸。《说文》曰:“张口气悟也。”今借为欠少字。去剑切。二。
康熙字典
【辰集下】【欠部】 欠;部外笔画:0
古文:𣣓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去劒切,谦去声。《说文》作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儿上出形。徐曰:人欠去也,悟解也。气壅滞,欠去而解也。韩愈《读东方朔杂事》诗:噫欠为飘风。
又欠伸,疲乏之貌。人气乏则欠,体疲则伸。《礼·曲礼》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侍坐者请出。亦作欠申《前汉·翼奉传》体病则欠申动於貌。
又不足也。韩愈《赠张籍》诗:今者诚自幸,所怀无一欠。
又水名,在汝南。《水经注》:沙水东分为二水,一水东注,即注水也。俗谓之欠水。欠字作彡下儿。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窄“人”宽。❷“”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撇向横中线,㇖(横钩)的钩尖轻接横中线。❸“人”,首笔撇从田字格中心左上侧撇向左下格,收笔撇尖略高于捺脚。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