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胎儿在6-7个月龄时,所有卵原细胞已全部发展为
初级卵母细胞,并停留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前期双线期,一直维持到青春期排卵之前。到青春期时,由于促卵泡激素周期性刺激卵母细胞,每月成熟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内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达到分裂中期。此时如果遇到精子,次级卵母细胞便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成为成熟卵子,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从此开始新个体发育直至分娩。
卵子是在卵巢内产生的。在出生时,卵巢的卵泡内均为
初级卵母细胞,它们停留在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青春期后,卵泡陆续开始发育。每月9日巢内有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于排卵前36~48小时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及第1极体,并相继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停留于分裂中期。排出的次级卵母细胞与精子结合才能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而达到成熟,即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和一个第2极体。如果排出的次级卵母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该细胞则在24小时内退化。
卵泡(ovarian follicle)由一个卵母细胞(oocyte)和围绕其周围的多个卵泡细胞(follicularcell)构成,自青春期开始发育。一般将卵泡的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原始卵泡( primordial follicle)、初级卵泡(primary follicle)、次级卵泡(secondary follicle)、
成熟卵泡(mature follicle)。
原始卵泡由中央的一个
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构成。初级卵母细胞(primary oocyte)在胚胎时期由卵原细胞分化而成,随后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但长期停滞在分裂前期,至排卵前才完成分裂。在脑垂体分泌的
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原始卵泡生长、发育和排卵。
初级卵泡是卵泡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由原始卵泡发育而来,此时初级卵母细胞的体积增大,靠近质膜的胞质中出现电子密度高的溶酶体,称皮质颗粒( corticalgranule),参与受精过程。卵泡细胞由扁平变为立方或柱状,由单层变为多层。紧靠透明带的一层高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corona radiata)。初级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带状结构,称透明带( zonapellucida)。透明带为凝胶状糖蛋白,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而成。
随着初级卵泡的发育,卵泡细胞间出现一些大小不等的腔隙,并逐渐融合成一个大腔,称卵泡腔。腔内充满液体,称卵泡液,内含营养成分及雌激素等物质。随着卵泡液增多,卵泡腔扩大,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其部分卵泡细胞被挤到卵泡的一侧,突向卵泡腔,形成
卵丘(cumulus oophorus)。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构成卵泡壁,称颗粒层(stratumgranulosum),卵泡细胞改称
颗粒细胞。与此同时,卵泡膜进一步分化为内、外两层。内层
基质细胞分化为多边形或梭形的膜细胞(theca cell),毛细血管丰富;外层含纤维成分较多,并有少量平滑肌。在脑垂体分泌的
卵泡刺激素(FSH)和
黄体生成素(LH)的调节下,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协同作用,合成和分泌雌激素。雌激素少量进入卵泡液,大部分释放入血,调节子宫内膜等靶器官的活动。
在
卵泡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作用的基础上,经黄体生成素(LH)的刺激,次级卵泡进一步发育,达到成熟,为成熟卵泡。一卵泡膜内层此时,卵泡体积显著增大,直径可达2 cm,突向卵巢表面。由于
颗粒细胞不再增殖,卵泡壁变薄。在排卵前24小时内,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secondary oocyte)和一个小的第一极体(first polar body)。
第一极体位于次级卵母细胞和透明带之间的空隙内,很快退化消失。次级卵母细胞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并停滞于分裂中期。
成熟
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ovulation)。排卵前,在
黄体生成素(LH)的作用下,成熟卵泡的卵泡液剧增,使突出于卵巢表面的卵泡壁、白膜和表面上皮变薄,局部缺血,形成透明的卵泡小斑,卵丘与卵泡壁分离。排卵时,小斑处的
结缔组织被
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分解而破裂,再加上卵泡膜外层的平滑肌收缩,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
透明带、
放射冠与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
排卵后的次级卵母细胞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进入后,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成熟的卵子和一个第二极体;卵子的细胞核称雌原核,精子的细胞核膨大,称雄原核;雄原核与雌原核移至细胞中央,互相接近,两原核融合;核膜消失,染色体混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开始卵裂。
胚胎发育的进程正式开启。
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后,产生一个大型的细胞叫次级卵母细胞,其染色体数为n,还有一个较小的细胞,叫
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中都含有n倍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