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
英国植物学家
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1876—1930)是英国的植物猎人。先后为英国维奇(苗圃)公司采集2000多种植物,制作了5000多件植物标本,其中一些植物标本是20世纪初期最新的;为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采集到1593种植物,制作了65000件植物标本。他从日本给美国农业部邮寄了2000件植物标本和600多幅植物照片;从朝鲜和台湾给美国农业部邮寄了30000件标本,拍摄了700多幅珍贵的植物照片。详细梳理威尔逊在华植物考察过程,筛选历史文献中的作物引种数据,对于分析美国农业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人物生平
植物采集
1876年2月15日,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出生在英格兰格洛斯特郡奇平卡姆登,中学教育后,他在沃里克郡索利哈尔一家苗圃工作。1892年,他应聘到伯明翰植物园工作,与此同时进入伯明翰技术学校系统学习植物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获得英国女王奖章。1897年,他应聘到裘园(皇家植物园)工作,不久,他进入南肯辛顿皇家科技学院,被聘为植物学专业教师。恰好此时,英国维奇(James Veitch)苗圃公司寻找能够前往中国开展植物考察活动的植物猎人,在邱园主任威廉·特纳·西塞尔顿·戴尔爵士推荐下,年富力强的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成为最佳人选,他被送到库姆树木园进行了6个月的专业能力培训。从1899年开始,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正式代表Veitch公司在中国开展长期的植物采集与作物引种活动。
1900-1901年,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代表英国维奇公司在中国湖北开展植物考察活动。1903年1月,他再次代表英国维奇公司,前往中国四川西部开展植物采集活动。1907年12月,他接受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委托,从美国波士顿启程前往中国开展植物采集活动。1910年,他再次代表阿诺德树木园前往中国进行植物采集工作;10月份,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在中国四川山区进行考察期间,由于意外发生山体滑坡,他的腿部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提前结束原定工作计划,返回美国接受治疗。
1914年,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前往日本进行植物采集与作物引种工作。1917年,他携带家人再次前往亚洲的日本、朝鲜、台湾进行第6次海外植物采集工作;1919年3月,他从中国台湾回到美国波士顿,不久,被任命为阿诺德树木园主任助理。1920年7月,他代表阿诺德树木园前往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塔斯马尼亚和南非等国家的各大植物园开展考察活动,采集和交换了大量的植物与作物标本,并与澳洲植物学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1927年3月,阿诺德树木园主任查尔斯·S·萨金特(Charles S.Sargent)教授因病逝世,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被任命为树木园的实际管理者。但遗憾的是,1930年10月15日,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在马萨诸塞州伍斯特驾驶汽车时发生了交通意外,跌落到约12米高的河堤下面,他和妻子均不幸遇难。
在华考察
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作为植物猎人,先后进行了7次海外植物探险活动,前2次代表英国维奇(苗圃)公司,后5次代表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其中4次在中国开展植物考察活动。
1899年12月,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首次到达中国开展植物考察活动。这位年轻人怀着极高的热情来到中国,但却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众多的困难中,除了沿海地区外,西方人在中国其他区域都是极不安全的,雇佣一位向导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由于不熟悉比较通用的法语,他险些被当作间谍关押起来。威尔逊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组建一只考察队,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云南思茅(今普洱市),详细请教了在此工作的亨利(Henry)博士,关于珙桐树(Davidia involucrata)的具体地理位置。威尔逊到达指定地点后,失望地发现那棵珙桐树已经变成树桩;但他并没有放弃采集活动,他很幸运地在其它地点找到了大量的珙桐树,并拍摄了很多的照片;他给英国维奇(苗圃)公司邮寄了大量的树种,这些种子完全能够满足该树种在英国繁育的需要。1902年,威尔逊完成采集任务后顺利返回英格兰。
1903年,英国维奇(苗圃)公司再次派遣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前往中国,寻找一种漂亮的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这次中国植物考察活动历时2年半,行程达到约3200公里。在华植物考察过程中,他记载了大量的中国植物信息,拍摄了很多的植物照片,后来他在此基础上完成《威尔逊植物志》;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珍贵的中国植物并没有在欧洲和美洲种植成功。1905年3月,他返回到英格兰。
1907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聘请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作为植物猎人,前往中国采集有育种价值的珍稀树种和花草灌木。他这次来中国开展植物采集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在湖北西部(即鄂西山区),他在考察活动过程中采集到一批野生白皮松样本,对于阿诺德树木园来说,这个采集成果意义非凡,他第3次中国之行的采集成果颇丰。直至1909年9月,他才返回阿诺德树木园。
1910年,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第4次来到中国,这次植物考察活动仍然是为阿诺德树木园采集植物样本。他前往中国西部的山区,尤其是湖北与四川的交界地区,他采集到数量众多的珍稀植物样本,例如:各种类型的百合花。但使他终生遗憾的是,在四川的考察活动过程中遭遇了山体滑坡,一条腿被山上的落石击中,伤情非常严重,面临着截肢的危险;他被迫放弃预定工作计划,辗转回到美国医治腿伤,经过数周的精心治疗才得以康复,令人遗憾的是落下了终身残疾。尽管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遭此飞来横祸,他仍然将数百个帝王百合鳞茎带回美国,这种百合是他海外引种作物中最有名气、最受欢迎的植物品种;至今,数以百万株的百合花仍在美洲和欧洲种植,他的名字与这些植物永久载入史册。
朝日之行
1914年,与妻子和女儿Muriel Primrose一起穿越日本。威尔逊研究了栽培植物,包括日本樱桃;收集针叶树和红豆杉;第一次看到库鲁梅的矮杜鹃花。
1917年,再次与家人一起进行了最后一次实地考察,这次是前往日本和韩国,并于1919年返回。在日本,威尔逊收集了以前在库鲁梅看到的矮杜鹃花。在韩国,他会见了日本政府植物学家T.Nakai博士,并在钻石山进行了采集。在中国台湾(当时称为“福尔摩沙”),他研究森林,获得种子和活针叶树,特别是稀有的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个人生活
与妻子育有一女儿Muriel Primrose。
个人作品
著作
出版一部游记叙事形式的著作《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1929年在美国再版时被易名为《中国——园林之母》。
照片
1907年至1922年期间,威尔逊在东亚拍摄照片2488张,其中分别在125宜昌拍摄照片142张、长阳108张、兴山61张。
主要贡献
威尔逊在华采集成果主要体现在珍稀树种、草本植物和灌木品种,主要活动区域包括华中地区和中国西部地区,华北地区并未涉及;在植物考察活动过程中,他也采集了一些中国作物样本,但总体数量不是很多。威尔逊开展作物引种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08-1909年,作物样本采集区域集中在四川与湖北两省,具体情况如表1。
1899年,威尔逊首先将中华猕猴桃引种到英、美等国家,后来经过新西兰种植繁育推广到世界各国。这种作物又称作羊桃,原产于中国湖北,属于野生藤本果树,果实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威尔逊在华工作期间,曾经对猕猴桃作物进行描述:“猕猴桃果实呈卵形或球状,1~2.5英寸(2.5~6.3厘米)长,1~1.25英寸宽,果皮膜质、黄褐色、覆盖一层绒毛,果肉绿色、口感好、类似鹅莓、有非常独特的味道,果肉可以制成品质极佳的果酱和沙司”。1903年,他在四川采集到野生核桃树(Juglans Cathayensis)样本,具体数量不详,这种核桃树有典型的大叶子,黑色的果实结在树干末端,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正在进行种植试验,但从种植效果来看,果树并不是十分耐寒。
1908年,威尔逊在湖北采集到豆梨树种子(pyrus calleryana)样本,这种梨树果实很小,在阿诺德树木园作为嫁接砧木进行试验种植,已经证明,梨树对火疫病具有很强的免疫力。在四川采集到2个油菜样本,10月份送到美国农业部。10~11月,在四川采集到2个大麦样本和4个小麦样本。
1909年,威尔逊在海拔6500~11000英尺(1981~3352米)的川西和川东南地区采集到2个燕麦样本和1个荞麦样本(p.3.);在海拔11000~13000英尺(3352~3962米)的川西和川西北地区采集到2个大麦样本,这些麦作相对于其他品种而言,能够在更高海拔的地区种植;在海拔8000~11000英尺(2438~3352米)的川西地区采集到1个小麦样本,这些麦类作物样本邮寄到美国农业部后,由美国植物产业局粮食调查办公室分配到各州育种站进行育种栽培实验。同年,他在四川给美国农业部邮寄1个野生草莓样本(p.3.),红色的果实,味道非常好,作物生长在海拔8000~14000英尺(2438~4267米)。
1910年,威尔逊在四川采集到1个光核的桃树(Prunus Mira)插条样本,果树长的很高,尖叶子,小果实,果皮多绒毛,果核小而光滑;他附加描述:“我认为这是考察活动中最重要的发现,新桃树正在进行试验栽培,它与碧桃(Prunus persica)品种进行交叉育种,完全有可能培育出全新的桃树品种。”此外,威尔逊还在湖北宜昌采集到一批真正的野生柿树种子,他认为,这种柿树嫁接砧木比种植品种或半种植品种更有前途。采集样本显示:野生柿树的生长习性、叶子特性与种植柿树十分相似,主要差别在于野生品种果实更小,形状类似橡子,长度也不超过1英寸(2.5厘米)。这些野生柿树种子是由Father Cooper转寄过来,是他在湖北山区的一次短途旅行中采集到的。
获奖记录
英美等国家为了表彰威尔逊在植物学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授予他多项荣誉奖章,包括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的维多利亚奖章、维奇纪念奖章、马萨诸塞州园艺协会的乔治·罗伯特白奖章与百年纪念金奖章,此外,还有纽约园艺协会奖章、乔弗里·西莱尔金奖章、杜鹃花协会奖杯等。威尔逊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成员,被授予美国哈佛大学荣誉硕士学位、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三一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在威尔逊采集的植物样本中,超过100种植物被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授予一级证书或荣誉奖章;英美等国的植物学家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很多国外引进的植物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将近60种中国植物命名中含有威尔逊的名字。
人物评价
中国已故园林学家、园艺教育家、花卉专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1917-2012)先生认为:为了主持组织全译威氏这位正直而友好的、热爱自然和植物的、对中国不存歧视之心的世界级植物学家的巨著,我又把他的“自序”重译了一次,我的感受是多方面的:第一,威氏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威尔逊这类人物,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值得称道的。第二,通过他长期的采集、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与感受,威氏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是他自己在序言中所称:“让1000种以上全新植物在欧美园林中应用、扎根。”这是实实在在的奉献,更是不折不挠精神和必胜信念的当然结果。第三,我们现在需要威氏这样的人及其工作精神,是威尔逊发现并命名了我们这个“园林之母”和“花卉王国”。
1913年,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园长萨金特在《威尔逊植物志》的序言中写道:“可以有把握地说,几乎没有远征者能发现如此多的新植物。当然,也没有人引入如此稀有的木本植物和有价值的植物进行栽培。
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园长、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彼得·雷文(Peter H.Raven)教授对威尔逊评价说:“不知疲倦的性格和对工作的热情,使他成为终身最受尊敬的植物采集家之一……除了为园艺界从中国带回大量的野生植物这一伟大壮举之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还拍摄了一系列非常精彩的照片。这些照片生动地展现了他深深热爱的这些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反映了他考察期间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建立的密切关系。”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印开蒲:威尔逊的一生及其工作成就,不仅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增强了中西方科学和文化的交,还对今天我们研究中国西部地区的近代历史、民族文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世影响
在中国考察期间,威尔逊经常随身携带大量的工作设备,主要原因是他的考察队大部分时间都远离内陆地区;照相机是他的主要设备,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他认为对欧洲和美洲植物学发展有用的植物,都会被完整地拍摄下来,一些珍贵的照片是独一无二的,仍然保存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威尔逊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拍摄的很多照片具有园艺学和生物学价值,后来这些照片应用在他的个人著作中,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收藏价值。后来,威尔逊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完成《威尔逊华西植物志》,这部著作成为西方植物学家和爱好者了解中国植物资源历史与现状的一个窗口。
中国西部地区山地非常多,长江穿过山脉一路向东流去,华中和西部地区的植物区系十分丰富,甚至可以说是植物天堂;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威尔逊先后在中国工作11年,采集到65000个植物样本,给欧洲各国邮寄1500多种新植物。他多次在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园艺学会演讲,提到自己在中国工作期间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曾多次率领考察队到达植物生长的极限海拔高度,即海拔16500英尺(5029米)山区,在那里采集到报春花和总状绿绒蒿等植物样本,这个海拔高度以上就是终年的积雪。
在野外考察活动的过程中,他随时面临各种危险或不确定性因素。威尔逊前3次中国之行一般都是沿着长江开展考察活动,尽管他雇佣了技艺很高的船工,但随时可能有翻船落入长江的危险。他在第4次来华开展植物考察的过程中,被迫选择了陆地线路,首先取道湖北的西北部进入四川,然后向西到达成都,此前这个线路从没有人尝试过。绵延不断的山峦使旅途看起来枯燥无味、毫无尽头,但丰富的植物区系又使他乐在其中而不能自拔,敬业精神促使他不知疲倦地一路向西行进,威尔逊的植物采集精神与研究成果始终是西方植物学界效仿和学习的典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3:5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