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
汉语成语
欲速则不达(拼音:yù sù zé bù dá)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论语·子路》。
成语出处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欲速则不达”即出自于此。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子夏。子夏是孔子七十二个得意弟子之一,他一生好学,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子夏家境贫寒,但他并不愿意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去争取,因此养成了孤傲而坚强的性格。他一生继承孔子的事业,以身作则,活到老学到老,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这个地方做地方官。临行之前,他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欲速则不达。做事情不要那么着急,不要因为眼前一些微小的好处而忘了大局。一味地求快非但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反而容易误了大事。”子夏听了深受启发,就带着孔子的教诲前往莒父上任去了。
韩非子》中也记载了一个欲速则不达的故事:春秋末期,有一次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正在海边游玩,忽然接到侍者的报告:“相国晏婴病重,十分危险!”晏婴是长期帮助齐景公治理国家的功臣,威望非常高。景公得到这个消息,非常着急,立刻下令火速返回都城。他挑选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最好的马拉车。在车上,他不住地催促,“快点跑!快点跑!”虽然马车跑得飞快,但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他把驭手推到一边,自己拿起鞭子赶车。这样跑了一阵,他还是觉得不够快。他心急如焚,干脆跳下车子奔跑起来,跑了一会,便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景公当然不比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他一心想快,但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更慢,根本达不到他的预期目的。
成语寓意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在劝人戒骄戒躁。《论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都是劝人稳中求胜。现代社会,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心态和处世态度本应该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然而,不少人似乎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急躁;少了些冷静,多了些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
浮躁是一种消极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凡成事者,要心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这个道理并不难懂。
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人做事眼光要远一点,不仅要看到近期的得失,还要看到长远的影响。俗话说“饭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因此,像“一步登天”之类不科学的想法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取的,只有经过时间的累积,才能实现理想,叩开成功的大门。
成语运用
“欲速则不达”指一心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该成语在句中可作定语、分句,多含贬义。也说“欲速不达”。
东汉·班固汉书·李寻传》:“治国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则不达。”
唐·崔祐甫汾河义桥记》:“夫来者如斯,其可胜纪,欲速不达,式在兹乎!”
宋·司马光《与王乐道书》:“夫欲速则不达,半岁之病岂一朝可愈?”
明·海瑞《又复刘大尹》:“巡道有宽限期之议,生以为二三月可完报,不须六月;欲速不达,台端乞更酌之。”
现代·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欲速则不达’,这不是说不要速,而是说不要犯盲动主义,盲动主义是必然要失败的。”
成语辨析
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
两者都有“强求速成,结果不好”的意思。区别在于:“揠苗助长”多着眼于“强求速成”的行动上,“欲速不达”多着眼于“强求速成”的结果上。“揠苗助长”是比喻性的,“欲速则不达”是直陈性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4 10:04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