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为盟(拼音:shà xuè wéi mé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告子》。
成语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告子》下:“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进攻赵国,赵都城邯郸危在旦夕。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救毛遂自荐跟随平原君到了楚国。楚王害怕秦国迟迟不不答应与赵国结盟,毛遂挺身而出按着宝剑劝说楚王,力陈合纵既为了赵国,也有利于楚国的道理。
毛遂怒冲冲地走到楚王前说:“秦国的白起,带着几万人的部队,发兵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京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到羞耻,可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
听了毛遂这番数说,楚王立即改变了态度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履行合纵盟约。”毛遂进一步逼问道:“合纵盟约算是确定了吗?”楚王回答说:“确定了。”于是毛遂用带着命令式的口吻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把它进献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应先吮血以表示合纵盟约的诚意,下一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就这样,在楚国的殿堂上确定了合纵盟约。这时毛遂左手托起一盘血,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各位在堂下也一块儿吮盘中的血,各位虽然平庸,可也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所说的依赖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吧。”
成语寓意
盟约是一种社会风尚,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由于共同的意向,结成协同的关系,相互契约昭示诚意,以约束行为。但是结盟的可靠性与“歃血”与否并无太大关系,结盟缔约,求的是利益的一致,要的是群策群力、同舟共济,靠的是甘心情愿和死心塌地。心与心的凝聚才是主要的,血与血的共融才是可靠的。
成语运用
“歃血为盟”指古时盟会时,参加者吸一点牲畜的血或蘸血涂在嘴唇上,以示诚心立盟。偏正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前蜀·释贯休《东阳罹乱后怀王髓使君五首》诗之一:“砍毛淬剑虽无数,歃血为盟不到头。”
明·沈采·《千金记·定谋》:吾闻《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莫若我三人对天立誓,歃血为盟,共扶王室何如?
明·
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十:“那五个为头,在黑虎玄坛赵元帅庙里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尽多改姓了赵,总叫赵家五虎。”
明·
冯梦龙、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六回:“宣公乃纠合齐僖公,欲与宋郑两国讲和,约定月日,在瓦屋之地相会,歃血订盟,各释旧憾。”
郭沫若《屈原》二幕:“说不定国王还要歃血为盟呢,珠粲玉敦的准备也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