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
中医术语
中医治法名,是对出血性疾病中出血症状的治疗,根据出血病因的不同,止血之法亦各不相同。
概念
泛指运用药物、针灸、推拿或外治法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出血证的方法。
解读
止血为治法名,针对各种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的统称,出血分为内科出血性疾病和外伤出血。
内科出血性疾病又叫血证,凡由于外感或内伤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临床表现以各个不同部位的急、慢性出血为特征。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内科常见的血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均可参考血证辨证论治。
中医应用
一、常用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1)小蓟:甘、苦,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2)大蓟:甘、苦,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3)地榆: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4)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5)侧柏叶: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6)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
(7)苎麻根: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鲜品捣敷。
(8)羊蹄:苦、涩,寒。归心、肝、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煎服,10~15g;鲜品30~50g,也可绞汁去渣服用;外用适量。
2、化瘀止血药
(1)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2)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3)蒲黄:甘,平。归肝、心包经。止血,化瘀,利尿。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4)花蕊石:酸、涩,平。归肝经。化瘀止血。煎服,10~15g;研末吞服,每次1~1.5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5)降香:辛,温。归肝、脾经。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煎服,3~6g,宜后下;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3、收敛止血药:
(1)白及: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入散剂,每次用2~5g;研末吞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2)仙鹤草:苦、涩,平。归心、肝经。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外用适量。
(3)紫珠:苦、涩,凉。归肝、肺、胃经。凉血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煎服,10~15g;研末1.5~3g。外用适量。
(4)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收敛止血。煎服,3~10g;研末服1~1.5g。
使用注意:出血兼有瘀滞,湿热下痢初起者慎用。
(5)血余炭:苦,平。归肝、胃经。收敛止血,化瘀利尿。煎服,6~10g;研末服,1.5~3g。外用适量。
(6)藕节:甘、涩,平。归肝、肺、胃经。收敛止血。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30~60g,捣汁饮用。亦可入丸、散。
4、温经止血药:
(1)艾叶: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煎服,3~10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生用。
(2)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煎服,3~6g。
(3)灶心土: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汤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
二、常用止血方剂
(1)十灰散《十药神书》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现代用法:各药烧炭存性,为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15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2)咳血方《丹溪心法》
组成:青黛(水飞)、瓜蒌仁(去油)、海粉、山栀子(炒黑)、诃子。
用法:上为末,以蜜同姜汁为丸,噙化(现代用法:共研末为丸,每服9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3)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组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煎,空心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据病证酌情增减)。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4)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组成:槐花(炒)、柏叶(杵)、荆芥穗、枳壳(麸炒)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6g,开水或米汤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黄脉数。
(5)黄土汤《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灶心黄土。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现代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过滤取汤,再煎余药,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三、针灸止血
(1)针灸治疗鼻出血
取合谷、上星,针刺,泻法。热在肺者加少商,热在胃者加内庭。取合谷、内庭或素髎、迎香、合谷,两组穴交替针刺。取印堂、迎香针刺;如出血较多加灸商阳3~5壮,用麦粒灸。鼻衄不止刺少商出血。
(2)针灸治疗尿血
心火内动证:主穴选劳宫、行间、中极;配穴选阴陵泉、小肠俞。
气血亏虚证:主穴选隐白、关元、足三里;配穴选脾俞、膈俞、肾俞、三阴交。
耳针:脾、肾、肾上腺、膀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8 07:52
目录
概述
概念
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