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由
冯远征、
闫锐共同执导,
濮存昕、
杨立新、
梁丹妮、
王茜华等主演的话剧,于2023年1月18日在首都剧场上演。
剧情简介
他们是民族曾经的血泪, 他们是后人笔下的众生。
在时代的转角, 心怀农耕文明遗落的骄矜, 印证昔日天朝极盛的余晖。
庚子年至,变局丛生。
正红旗下,在祖宗的荫蔽中,他们日复一日,无奈地沉湎于曾经的荣光。
皇城根前,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亦步亦趋,艰难地做出了人生的抉择。
演职员表
演员表
以上参考资料
职员表
角色介绍
以上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
正红旗下》改编自老舍创作的同名小说,也是老舍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小说,诞生于1962年。老舍离世时,这部遗作尚未完全收尾。编剧李龙云在老舍去世后改编和续写了这部作品,使其成为一部完整的戏剧剧本。排演《正红旗下》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70周年之后,面对新起点,向观众展现的新面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局排演的是老舍的《
龙须沟》,所以70周年后人艺的开局也是用了老舍的作品。
全剧以老舍自传体的形式,从第一视角来讲述故事。
创作历程
李龙云从1987年开始改编和续写小说《正红旗下》,1999年完成第三次改编,全剧加尾声共11场,写了老舍的乱世之生与投湖之死。话剧《正红旗下》集合了人艺42位演员,于2022年9月20日建组,2023年1月18日在首都剧场正式登场。
舞美设计
在众多舞美场景中,没有北京风味的市井小院、京城宅门儿,而是代之以红色的屋顶、整齐的琉璃瓦,以象征的元素表现出北京的特点。而在以屋顶为视觉中心的舞台上,演员可以穿梭自如,完成一次次时间与空间的分割与串联,这样既写实又写意。
获奖记录
演出信息
宣传发布
2023年1月5日,《正红旗下》举行了媒体见面会,主演冯远征、濮存昕、杨立新等出席。
2024年11月14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京味大戏《正红旗下》在南京江苏大剧院成功首演。11月19日至20日登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
演出场次
作品评价
该剧以穿越时空、超越生死的表达形式将隶属“满洲八旗”中“正红旗”的老舍,以生命的绝唱,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与命运,以及对民族和时代的爱恨情愁呈现在舞台上。他的讲述,串联起各色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庞杂的民俗世相;展现出时代嬗交关头旗人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风云走势,也揭示出清末民族衰落、列强入侵、国难家殇的历史与文化根源,让那些“被遗忘、被边缘、被抛弃的过去”,被重现,被审视,被思考。
剧中演员塑造的晚清群像,几乎各有特色和表演细节,惟妙惟肖,哪怕只有一场戏,也令人印象深刻,眼前一亮。当这些有血有肉、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饱受侵略者当众羞辱和欺凌殴打后,伴随着一记记响亮的“自抽嘴巴声”,痛心自问“我为什么那么爱活着”,更是格外振聋发聩。
剧中充满戏曲元素的舞台表现手法,意识流风格的散点、群像式结构,既有独特创新,也让人会联想到焦菊隐先生对“中国话剧民族化”的艺术探索,以及林兆华导演“戏别太像戏”的艺术主张。正是这种和现实主义传统同样重要的具有浓郁中国民族情调的抒情写意风格,传递出老舍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和其作品充满诗意的文学性。(北京日报评)
小说已经为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时间的线索和人物的心理顺势而为,顺流而下,足以支撑这部剧作的架构,舞台呈现已融入北京人艺导表演艺术创造的集体智慧。因此它已然是一个整体,是艺术内涵及存在价值的成果形式。(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评)
忠实于原作中的典型环境与人物特色,是话剧《正红旗下》成功的关键。在人物造型、服饰、仪态、台词等细节方面表现精益求精,既真实反映了清末旗人的生活、交往方式,也呈现了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北平社会图景。
对“我的历史”的表达,遵循并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历史观。《正红旗下》的话剧舞台活化了老舍笔下的各色人等,尽管人们对作品中不同角色褒贬不一,但“生活”中的鲜活人物,恰恰反映了老舍先生认为每个个体都平等的价值观,体现了文学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
“国”是“我们”的历史,叹的是蒙昧、懵懂的民族意识。《正红旗下》的叙事从“我”出生开始,到故事终止时“我”才刚满月。在如此紧凑的时间内,通过小家的“记忆碎片”折射历史的变迁。
剧中,老舍父亲临死前出现幻觉,与“老儿子”的对话。在粮仓中受伤凄然死去的“父亲”,牺牲的价值在哪里呢?“谁来帮帮我?谁来帮帮我们?”的绝望呼喊,穿越时空撞击着今天观众的心。另一个场景中八旗子弟被外国侵略者当众打的“一记耳光”。话剧并不着眼于探讨历史悲剧发生的原因,而是通过当时历史中人的反应,深入剖析其心理状态。宁可被皇上打耳光,也不能让洋人打脸,这既是民族尊严隐隐约约的萌发,又是臣民心态的顽固不化。而姑父通过唱一出古戏来教育侵略者的“精神胜利法”,更让当下的观众深觉无限悲凉,群体蒙昧的人们并无出路,这是话剧发人深省之处。
这一舞台演绎下的历史回望,充满无尽的哀伤与思量。话剧《正红旗下》敏锐地捕捉并展现了老舍先生创作《正红旗下》小说时投入的深沉、浓烈、真挚的情感,以及提笔时,欲说还休的特质,大胆尝试将造型视觉语言融入戏曲元素,以艺术创意赢得观众认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亚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