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
哲学术语
此在(dasein),亦译“亲在”“纯在”“限有”等。德国海德格尔用语。指基本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即人在某一有限时间内的个人存在,亦即指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的人的“客观存在”,是“支撑着意识”的“现实存在”。
简介
海德格尔提出的哲学概念。在外延上,此在就是人,但在内涵上没有任何规定。此在有两个特征:一是此在总是我的存在没有一般的存在,此在是单一性的,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二是,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他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在起来从存在中去获得本质。
此在是个正在生成的但仍然是个尚不是的东西,指的是人的生成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但他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名词的人,而是生命活动的动态的人。“此在是在世中展开其生存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
详解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哲学概念。Dasein一词无法翻译成中文的术语,它由两部分组成:da(此时此地)和sein(存在、是)。为表达da与sein本身的关系,有时也译作“亲在”、“缘在”等等,“此在”是比较通用的译名。但当理解此在的时候,不能将da理解为此时此地,而是指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展开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用此在的概念来揭露笛卡尔康德没有探索的关于存在的自然本性。海德格尔追问存在的本质,由于人们谈论存在时,总是指称某个存在者,存在本身则隐而不露,所以我们只能得到存在者本身。由于存在者有无数个,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只有通过对此在这样一种存在者才能把握存在本质。海德格尔将此在定义为:期望、理解、把握、通达,都是构成存在的行为,而且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特定存在者的样式,也就是提问者向来所是的那种存在者的存在样式。因此,理解存在的本质在于把握那个提问者的存在。追问存在的本质这个问题本身受到追问者的规定,也是追问者的存在样式,所以此在就是一种对存在发出追问的存在者。由于此在作为一种能追问存在意义的存在者,所以它才能成为我们解决存在意义的特殊存在者。
海德格尔和尼采一样批判本体的概念,他认为此在永远是一种在世(being-in-the-world、Das In-der-Welt-Sein)的存在者。存在的基本形式不是以一种主体或客体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在世的统一形式,此在以在世的展开状态中领会存在本身,这种展开状态就是“此”的本质含义。
海德格尔指出事情本身就是在者在其从隐蔽至无蔽中的在。所以只接触到在者,就根本不解决问题。希腊人就指出和在者打任何交道,都必须它脱离了隐蔽状态而始可,必须它已经无蔽了才可以。而在者之无蔽,决不是下个判断说它无蔽就无蔽了;而乃是倒过来,一定要在者已经在得无蔽了,然后才可能有关于在者无论是什么的说法。因此在希腊思想中就已经把在和无蔽等同起来,更进而和真理等同起来。所以海德格尔也说他要追问在的问题也就是追问真理的问题。
参考资料
大辞海.大辞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2 16:09
目录
概述
简介
详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