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江西省和福建省交界的山脉
武夷山,又名虎夷山。广义的武夷山,或称武夷山脉,指中国闽赣间纵贯南北的山系,属于新华夏地质构造单元南岭山系的东北延伸支脉。狭义的武夷山仅指其北段武夷山市所辖主峰地带的山地,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名称由来
武夷山又名虎夷山。据史传,唐尧时有彭祖与二子曰武曰夷,到该山东麓的崇安西南乡隐居,因当地洪水常泛滥成灾,彭武与彭夷两兄弟便开山凿石,挖河渠疏导洪水。当时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他俩开挖河道时堆垒的小土石山称为“武夷山”。后来,雄峙赣闽边界的大山也统称为武夷山。但据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学者首倡新说,认为“武夷”原称“虎夷”。系商周时自江淮南迁人赣的古东夷“虎方”而得名。后因唐高祖李渊之祖父名李虎,唐人讳虎为武,虎夷山始讹为武夷山。
位置境域
武夷山有广义、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武夷山指武夷山脉;狭义的武夷山,过去所指即武夷山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山地。
广义的武夷山(武夷山脉)位于中国东南部闽、赣两省之间,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4°30′-28°20′,东经115°33′-118°50′之间。山脉走向呈东北—西南方向,北接浙江仙霞岭,南临广东九连山,长达550公里(一说530公里)。
武夷山(武夷山脉)的范围,北与浙江的江山、龙泉、庆元相接,西及西南与江西的铅山、贵溪、广丰、资溪、黎川、南丰、广昌、石城、瑞金、会昌、寻乌等县、市相接。武夷山脉福建一侧的范围包括:浦城、武夷山、光泽、建阳、将乐、建宁、明溪、清流、邵武、宁化、泰宁、顺昌、长汀、武平等县、市和建瓯、松溪、延平、三元、梅列、永安、沙县、连城、上杭等县、市、区的一部分;及江西的广丰、上饶、铅山、贵溪、资溪、黎川、南丰、广昌、石城、瑞金、会昌、寻乌的部分或全部。
主要山峰
保护区内
并莲峰,在七曲溪北,二峰并峙似并蒂的莲花灿烂于云端,又名鼓子峰、双乳峰。上有船棺遗址以及石鼓和石鼓道院遗址。峰右斜插云端的是景区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17.7米。
仙掌峰,在六曲,巨石浑然一体,上有痕迹如掌印,因名。又似匹匹白练自峰顶垂下,故又名晒布岩。每当夕阳西斜,奇峰倒映水中,如万丈垂练随风飘洒,极富神韵,此峰有许多景点,被辟为天游景区。
玉柱峰,在五曲,危石孤立耸峭,有裂隙隐约而下,形似一尊倒扣的酒坛,又名酒坛峰,左为更衣台,右为晚对峰,溪北有隐屏峰。
大藏峰,在四曲,峰下为“卧龙潭”,峰半人迹难及之处则有“船棺”。
仙钓台,在三曲溪北,孤峰耸峭插天,峰下溪水萦回,峰腰有真武洞,洞口有枯楂,传为仙人垂钓之所。对岸有宴仙台、小藏峰诸胜。
玉女峰,在二曲,奇峰亭亭玉立,插花临水,有姝丽之态。在溪流中仰视,宛然是一位秀美绝佳的少女。“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峰岩奇秀,俨然是武夷山水的象征。峰左岸的竹筏码头,为游览九曲的重要的起落点。岸上广置草坪,1990年置有画舫可渡往一曲对岸的水光石和止止庵,1992年夏停止筏渡。
天游峰,位于景区中心,东接仙游岩,南续清隐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于群峰之上。徐霞客评之为:“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峰顶有胡麻涧,涧水从峰头直泻而下,如白练千寻,名为雪花泉,为山中一大奇观,北行可至天心等山北景区。
云窝,有上下云窝之分,背岩临水,响声岩、丹炉峰、晚对峰、天游峰、隐屏峰等环列于四周。磊落的岩峦之下,隐藏着许多洞穴,冬春时节常有缕缕烟云从洞中逸出,在峰石间卷舒,故名云窝。此外还有铁象石、伏虎岩、聚乐洞诸胜和叔圭精舍、水云寮、幼溪草庐等遗址。
茶洞,又名玉华洞、升仙洞、幽微碧玉洞天。据传原产茶叶极佳,故名。接笋、隐屏、玉华、仙游、清隐、仙掌诸峰环护如屏,人在洞中如隐井底。唐时曾建石堂寺于此。宋代刘衡、明末黄道周、清朝董天工等曾隐居于茶洞,有留云书屋、望仙楼等遗址。南北有二蹬道,可分别登临接笋、天游二峰。
隐屏峰,因峰峦方正如屏,故名。峰西有一尖锐直上且半腰有横裂三痕的奇石即为接笋峰。隐屏蹬道极为险峻,号为“鸡胸”、“龙脊”,原为明代道士汪三宝、刘端阳所开凿。峰顶有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遗址,还有仙凡界、仙奕亭、南溟靖诸胜,古代号为“隐屏真境”。峰南的平林渡畔有朱熹构筑的“武夷精舍”遗迹。
大王峰,是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峰,屹然高耸,登上1500余级石阶即可登顶。蹬道极为险峻,在山体裂开缝隙间架梯而上,饶有情趣,有升真观、通天台、礼斗坛、投龙洞及张仙岩、徐仙岩等遗址。
幔亭峰,在大王峰右,与该峰比肩而立。神话传说秦始皇二年曾有仙人在山顶宴请乡民。山腰有汉祀坛,为汉朝派使者祭祀武夷君的遗迹。
换骨岩,耸峙在幔亭峰北。道书记载:“学仙者,当于天台注名,武夷换骨”,即修炼道士要在这儿换骨后才能羽化登仙。岩上有云虚洞,方广数丈,内有“仙女梳妆楼”遗迹。右侧有三峰比肩而立,楚楚动人,即三姑石。
三仰峰,号称武夷最高峰。半壁有碧霄洞,洞内勒有“武夷最高处”五字,洞旁有一口井,传为宋道士白玉蟾炼丹所用。另有知白庵、仰云庵等遗迹。站在山上可眺赏武夷全景。
其它山峰
武夷山北端浦城县境内主要山峰:
吴山,在南浦镇东2.5公里,海拔759.9米。座落在县治东,又称东山。山有岩洞如燕垒,号燕窠岩,岩半有石穴瀑布,故又名石窦山。宋建有吴山庵,明季兵部武选司主事汪沐日遁此为僧。
西岩山,在南浦镇西3公里,海拔560.7米,以燕山期花岗岩裸露矗立西郊得名。坐落在莲塘乡西岩、余乐、桐源、莲塘诸村交界处,与吴山对峙。山形似踞狮,山巅坦平。晋吴兴令陆迈所辟。五代时,章仔钧为闽王招讨使,驻兵于山巅。山有寺,名云岩寺,为宋时仔钧元孙得象读书处。其岭称西岩岭,晋阳敬侨居于此。山产萤石、多松杂木。
铜钵山,一名铜钹山。江西广丰县称其山为封禁山、铜塘山。在南浦镇西北34公里的古楼乡里山村,跨崇安及江西广丰县,为闽北与赣东北界山。山顶平坦,呈椭圆形,以似乐器铜钹得名。又传有道人开山得铜钵,故名。主峰铜钹尖,在浦城境内,海拔1534.6米,为武夷山脉北端高峰。此山古为闽赣孔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闽北游击区。山有庵,奉唐哀公禅师。庵旁井泉甚甘。
石龙山,在南浦镇西29公里。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长约6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东至古楼乡石龙山下村,西至崇安石龙村,南接八台岗,绵亘北上,为浦城与崇安的界山。中峰(主峰)鹅儿峰,海拔1165.3米,与燕子岩、铁铅岩鼎峙。宋僧净空栖隐于此。
绵山,又名棉山,在南浦镇西25公里,位于永兴乡驻地东北,连源村东南。由棉山主峰(海拔1234.1米),棉山(海拔1169.2米)和棉山岗(海拔1044米)组成,为永兴乡、莲塘乡的界山。山势绵亘,从永兴乡北望,如九朵芙蓉。山顶有庙,今毁。雨季,山水从白水漈下泻,形成瀑布,称为棉山白布。每当山雨欲来时,云雾环绕山腰,当地视为天然气象站。
百丈山,在南浦镇西北20公里,位于仙阳镇百丈村境内。旧称其山高耸百丈,故名。山上积石如仙象,称为马大仙。山水流至马莲河(旧名新溪)。中有瀑布,称龙湫。宋元丰中,山中丛竹结实,状如占城米,可炊而食,提举黄静绘图送京,皇帝诏付史馆。真德秀曾在此读书。
黄檗山,在南浦镇北45公里,官路乡境。山自忠信源里村东北的蒲藤冈(海拔923米)发端,下为烧香尖(海拔667米)。江淹有《游黄檗山》诗。
太姥山,在南浦镇北25公里,忠信乡驻地西北。山上建太姥祠,山下建徐渊书院,皆圮。有七姑仙井、龙井、纱帽岩等胜迹。其下为飞凤山。
百向山,旧名八面山,在南浦镇北17公里,海拔743米,山地面积7平方公里。山腰有天然石门,平直如削。黄巢起义军入闽,曾扎寨于此。其山南端有狮子岩,为三层圆石重叠而成,若狮子头,故名。
樟元山,一名西阳岭,旧传唐西阳太守全景文居此,故名。又称栖遑岭。在南浦镇西南15公里,主峰天狮岗,海拔726米。樟元山为县城通往西南各乡及建阳、南平的必经之道,有大道穿山约1500石级,国道205线公路盘穿此山。
柘岭,在南浦镇东北41公里,忠信乡海溪东北,海拔1050米。南起浦城十八店,北至浙江江山龙井坑,长5公里,为闽浙界岭。为南浦溪发源地,岭顶有凹,称为苏州凹。凹两侧有雷公寨(海拔1360米),棋盘寨(1244米)。凹处建隘,称寨岭隘。
挂墩山,1830.60米,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九曲溪的源头,地处闽赣交界。
酒壶寨,1652.70米,长汀县童坊镇、武夷山市星村镇间,青龙大瀑布发源于此。经海拔1280米的三宝山,绕山穿谷至天子地台地,通过一堵壁立如墙,海拔900米的高台,铺展开来,顺高台分三叠直泻台下“龙井”,形成40米宽、落差120米的大瀑布。
黄岗山,在江西铅山与武夷山市间,是武夷山脉主峰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之一。黄岗山从山脚到山顶高差近1500米,植物生长的垂直带谱十分明显,从低至高的植物主体依次是阔叶林、针叶林、高山矮林、草甸。在海拔1800米左右生长着大片的南方铁杉。山顶有高山草甸树。北部深峡为大裂谷(属江西),南面有香炉山。海拔达2158米,为武夷山主峰,江西的“屋脊”,也是中国东南部最高的山峰,号称“华东第一峰”。
大王山,坐落在市区东部的上梅乡,与浦城县接壤,海拔1554米,奇峰孤耸,雄浑壮观。山腰是连绵不断的林木和数十万亩的竹林,树林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脊,浓荫蔽日。山顶则是绿茵的草地和苍劲的松树。南坡的村落盛产阔笋,久负盛名。
白塔山,坐落于市南星村镇与建阳县交界处,山之北坡属武夷山,南坡属建阳,海拔1553米,山势险峻,林木葱郁,清溪跌宕。山顶建有龙济道院。另有一石屋筑于山绝顶,为龙济道院所属的“烧香石屋”(山巅名为烧香顶)。相传唐王李世民二女曾于此修炼。是武夷山、建阳一带较有影响的道教名山,山腰东北侧另有莲花寺,亦为道观。
鹅子山,在上梅乡白水,林木葱郁,远望似俯卧的大天鹅,海拔1002米,为方园百里的最高峰,三面巉削,唯东南面有一径可登。宋代就有道士在山上修炼,现留有石室、仙坛、丹井等遗迹,另有棋盘石、插剑石等景。鹅子峰的西边还有一处飞瀑,名“白鹇瀑”,高达40米。此外,山下还有刘勉之草堂,胡宪、朱熹等大儒均曾在此相与讲论。
诸母岗,又称诸山之母岗,海拔1859米,位于武夷山市、邵武市光泽县交界处,方圆近百平方公里内荒无人烟,原始植被生长茂密,古木参天,是多种野生动物的天国,据称近年有华南虎的踪迹在此出现。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地区。
峨嵋峰,主峰海拔1714米,是福建省第七高峰。森林覆盖率达94.39%,峨嵋峰保护区属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金铙山,是建宁第一大山,原名太弋山、大历山,位于金溪乡大源村樱桃岭与水西村交界处,为县东南屏障。民国版《建宁县志》称其“周亘三百余里,山有84峰”。金铙山主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为本县最高峰。王坪栋,为白石顶西南方第三高峰,海拔1489米,建有四级水电站。石燕峰,位于金溪乡水西村与均口乡黄岭村之间,为金铙诸峰之一,海拔1327米。山有石燕岩和龙潭飞瀑胜景。
驻马寨,原名猪嬷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改为今名,海拔559米,在溪口乡半源村源头与马源村之间,旧村是通江西黎川的道口。古木参天,地势险要,是红军反第五次“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
陇西山,又称龙栖山,主峰海拔1640.2米,位于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境内。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层峦萃集,群峰峭拔,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4座。其中,高于1200米的有:圣水岩海拔1561.4米,烂泥岩海拔1534米,九腰岽海拔1523米,白岩峰海拔1519米,扇风坳山海拔1480米,龙上岽海拔1457米,烂头洋山海拔1398米,仙人堂山海拔1359米,十字坳海拔1316米,宝山岽海拔1255米,烧香墩海拔1234.5米。
圣水岩(仙水岩),属陇西山山峰,位于明溪县北常坪焦溪二十四排亭以东偏北,主峰海拔1561.4米,北与东侧均属将乐县地。山体由凝灰质砂岩、砂页岩、砂砾岩等组成。植被厚,动植物资源丰富。
莲花山,位于县北盖洋桃支坑东北,距县城约65公里。主峰海拔1239.8米,与将乐县为界。由凝灰质砂页岩、砂砾岩等组成。山南有龙井瀑布,呈三级跌落状,是全县最大的瀑布。
十工坞,位于县中部城关乡大岭头西南,距县城约6公里,主峰海拔1003.8米。冬季常有积雪,故又名雪峰山。元代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有定的屯兵故垒、烽火台、关墙、堑壕如今旧迹依稀可辨,岩壁上名人题咏颇多,是旧时明溪县八景之一,景名称“雪峰营垒”。主峰附近有900米以上山峰多座。
芒花顶,海拔1020米,坐落城郊乡东南部的李七村。东支向东入竹篙岭(海拔770米),七里圳溪源头分别发源于山麓。继续向东北蜿蜒至县城南面称“南山”,有著名的“南山古刹”建于山中,风景秀丽,旧时列为宁化八景之一,称“南岭清秋”。竹篙岭为历史上宁化通曹坊、长汀的最短通道。
牛牯岽,坐落安远乡割畲村,海拔1060米,山麓坳口为通江西省广昌县的大道。沿西北走向至井坑折向东行称“四方山”(海拔1013米),界建宁县,形成安远乡西北部的山地。
张天口,坐落于安远乡西南与建宁县接壤处,海拔1085米。主脉向东北逶迤入建宁县均口乡,向东南经水茜乡桃丰山(海拔1054米)、河龙乡的福建蟑(海拔1020米),至中沙乡的清江岽(海拔973米),至济村乡的留地山,形成斜贯县境北部的山带,是安远溪和翠江的分水岭。
石壁岭,坐落泉上镇南部,海拔1120米。青瑶溪发源于山南麓,泉上水库座落于山之东北麓。山中林木茂密,涵养水源不断补充泉上中型水库蓄水。
东华山,原名白水顶、西华山。坐落禾口乡张家地村与江西省石城县接壤的边界。山中有佛寺,为一名胜之地,四时游人不绝。登临山顶可望见宁化、石城两县县城。主脉向东沿禾口、济村两乡边界入济村乡长坊村,止于吾家湖。北支深入济村乡上龙头村。石碧溪、刘村溪、武昌溪均发源于其山麓。
天井湖,海拔863米,坐落安乐乡马家围村。北走入茶坪岽(海拔832米),见日高岽(海拔711米),屏护着安乐乡东南部,山中现存原始林,木竹茂密,纸厂遍布,是宁化主要土纸产区之一,也是商品木竹主要产地之一。
双譬岌,海拔775米,坐落安乐乡夏坊村。山上竹木茂密,产土纸、毛竹、木材。
鸡公岽,坐落治平乡高峰村,海拔1390米,是宁化境内最高山脉。北支沿北东向经木马山(海拔1328米)、正顶脑(海拔1222米),入方田、曹坊两乡边境。南支经焦背□(海拔929米)、鸟子脑(海拔1213.5米),入曹坊乡根竹村的虎竹寨(海拔825米)。山脉漫布整个治平乡,在这一大片的丛山峻岭中,林木茂密,纸厂遍布,是著名的玉扣纸产区。
棋盘山,也称大丰山,位于清流县赖坊乡大丰山,海拔1705.7米(一说1697米)。该山主脉来自大息岭,层峦叠嶂,峭崖奇绝。山腰有顺真道院。晴天朗日,可遥望永安、连城诸峰,是清流一大名山。
天华山,又称天华山顶,位于长汀县铁长西北与江西交界处。海拔1267.2米,山峰突兀,林茂草密,走兽藏踪。
白砂岭,位于长汀县童坊与连城县交界处,海拔1459米,山峰突兀,为长汀县第一高峰。
归龙山,山似龟,又名龟龙山。位于长汀县四都乡红竂村南面,由花岗岩突起成山。海拔1036米,峦峰起伏,万木峥嵘。
鳌峰山,在连城县四堡乡东部,与清流的灵地接壤,是四堡乡东部的屏嶂,故又称东嶂,主峰在雾阁之东,海拔1302米。
冠豸山,位于连城县城东郊,距城区1公里,宋称“东田石”。元称“莲峰山”。明代名儒黄公甫,在滴珠岩上题刻字高2米、刚劲有力的“冠廌”二字(廌为豸的古体字),故改称冠豸山。冠豸山顶为主峰灵芝峰与五老峰。灵芝峰相对高度为660.8米,是冠豸山最高主峰,形似一朵千年灵芝,故有此名。冠豸山的人文以书院著称。福建四大理学家之一的罗从彦到此讲学,在闽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为连城县著名旅游景区。
梁野山系,武夷山系正脉的最南端,位于武平县永平乡。主峰梁野山顶海拔1538.4米,俗称梁山顶,自古以来就是武平的象征,被誉为“梁野仙山”,居“武平八大景”之冠。
九连山,属南岭,但也可列入武夷山的南延支脉。因环连赣粤两省九县并有99座山峰相连而得名,位于赣粤边界、南岭东部的核心部位,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主峰黄牛石位于江西省龙南县九连山林场,海拔1430米。是赣江与东江,东江与滃江的分水岭。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素有“生物资源基因库”、“赣江源头”之称,是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地方,为南岭东部的一座绿色宝库。九连山。
王寿山,又名阳寿山。主峰棋盘石海拔1147米,次峰笠麻岽,海拔1127米。位于梅县东北部松源、桃尧和福建峰市三镇交界处。呈南北走向,属武夷山系。山的东侧为福建省永定县,西南侧为梅县桃尧镇,是广东福建两省分界线。北部有凤髻岽海拔979米,上有唐王岩,据传南明唐王(隆武帝)失败时曾遁至山中石洞隐藏,洞深而广,可容百人。山地盛产松、杉、竹、杂木。王寿山茶,远近闻名,尤以广福寺所产为最佳。
独竖尖,又称读书尖,位于江西铅(yαn)山县境内黄岗山镇肖家元村境内,海拔2128米,是武夷山脉第二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第二高峰。
过风坳,海拔1887米,武夷山脉高峰,位于江西省上饶,属铅山山脉。有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过风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峰峦叠障,高差悬殊,绝对高差达1700m,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项山甑,在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项山乡,自然景观分大甑和小甑两部分,海拔1529.8米,高耸入云,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是赣南第二高峰。地形地貌上看,它不是丹霞地貌,全是花岗岩石,这是闽、粤、赣独一无二的。
阳际峰,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名为阳际坑,另一部分就是天华山。最高处海拔约1540.9米,是贵溪市第一高峰,其地势东南、西南面高,东北、西北面低,最低谷为罗塘河谷,海拔126米,相对高差达1415米。
会仙峰,海拔1355米。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坐落在江西省中部最东端的黎川县国有岩泉林场境内,位于宏村镇孔源村境内。相传因麻姑仙子由邻县南城飞临此峰与即将过海路过此峰的八仙聚会而得名,山势雄伟,峻峭险要,山上有会仙寺、洋岫寺。
乱罗嶂,位于江西寻乌丹溪乡境内,毗邻广东中行儒地村。海拔1348米,由大大小小几十座山峰组成,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延绵的山脉横跨广东境界,素有小珠峰之称。由于海拔高,常年风大,寒冷,四季云雾缭绕,风景优美。
九头峰,位于建宁县黄埠乡桂阳村,为闽赣两省建宁县和广昌县的界山,海拔1037米。主峰为九头峰,海拔1037米,是广昌县最高山峰之一,森林植被丰富,有花榈木、黑榈木、牛颈木等珍贵树种,该山清水秀,重峦叠嶂,高耸入云。山上还有清代冶铜遗址,鹰嘴石,跌水石瀑布等景观。
地理环境
地质
武夷山脉山体主要由上元古界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震旦系片岩、片麻岩、变粒岩、角岩、石英岩、透镜状大理岩;二叠系粉砂岩、砂岩、硅质页岩、页岩、灰岩;侏罗系中酸性喷发岩、熔结凝灰岩、沉积碎屑岩以及白垩系紫红色砾岩、砂岩等组成。有许多时代侵人岩体,其中包括奥陶纪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志留晚世的二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三叠纪的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钾长花岗岩;二叠纪的红柱石黑云二长花岗岩;早侏罗世的黑云钾长花岗岩、角闪黑云钾长花岗岩;中侏罗世的黑云二长(钾长)花岗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早白垩世的钾长花岗斑岩、石英正长岩、石英二长岩;晚白垩世的黑云(二云)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以及老第三纪的黑云钾长一二长花岗岩、辉长岩、黑云角闪辉长岩等。
武夷山脉发育于武夷山褶皱带中的武夷山隆起之上。山体北段轴向近乎东西,向南逐渐转为北东东—北东向;中段为北东—北北东向;南段轴向大致近南北向。在地质历史时期,如今的武夷山坐落在中国东南前人所说的“华夏古陆”的西北部海岸边。在元古代,武夷山地区没有发生什么惊人的地壳运动。至早古生代,武夷山区的地壳开始进入强烈的活动时期。在距今4亿年左右的“加里东”造山运动震撼了武夷大地,沉积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并伴有浆岩侵人。随之,武夷大地呈复式背斜悄悄隆起,形成武夷山脉雏型,横亘于赣闽交界。此后,“印支运动”又使武夷山体继续抬升,东西两侧发生规模较大的断层,并孕育着许多小溪流和湖泊沼泽群。大约发生在7千万前的“燕山运动”,继续使山体中部上升,两侧相对下陷并形成一系列山间盆地;与此同时岩浆喷出地表,遍地迸流的火山熔岩流和高空降落的火山灰、火山弹,阻塞了河流,填平了湖泊,形成许多红岩盆地。受喜山运动影响,武夷山脉及其两侧盆地均缓慢上升。嗣后,在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经外力地质作用的精雕细刻,逐渐形成山势峻拔、岫峰突起的武夷山及其两侧一些造型奇特的丹霞峰林地貌景观。
地貌
地貌大势
该山东西两坡呈明显不对称,这是武夷山脉形态上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山地两侧地壳结构不同以及升降运动不匀等原因,朝福建一面的武夷山东坡,坡度较为和缓,地面相对上升,形成一列列北东—南西向的山岭并从西北向东南呈波浪状逐级降低,直至递降成为低矮岗丘;整个山脉在福建一侧有1000米以上高峰1540座。
而向江西一面的西坡,地面却相对下降,以致峰麓间的相对高度增大,山脉中的一些山岭则从河谷平原拔地而起,坡度自然较为陡峻(一般达40°—45°)。再就山势而言,资溪以北的武夷山脉北段,地势最高,许多山峰海拔超过1500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即坐落在此段;资溪以南至瑞金间的武夷山脉中段,地势高度次之,山峰一般海拔在1200—1400米之间;瑞金之南的武夷山脉南段,海拔较低,但也有一些山峰,海拔仍在千米以上。山脉两侧地貌发育也表现不同发展阶段:山脉以东为闽西山区,万山丛杂,狭谷深切,北乃代表少年期地貌;武夷山脉之西,系赣东丘陵盆地,虽亦有山丘起伏,但冲积层较厚,红色盆地广布,颇显壮年期地貌。
地貌类型
武夷山地势高峻雄伟,层峦叠嶂,许多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按山峰形态分有:
桌状山,主要以九曲溪两岸发育最典型,分布广而集中,如天游峰、隐屏峰、玉华峰、大藏峰、虎啸岩、大王峰等,其面积约占景区面积的20%。
柱状山,俗称岩柱,如九曲溪畔的玉女峰,流香涧旁的玉柱峰等。由于构造与岩性局部有差异,其形状有的如巍然矗立的擎天玉柱,有的呈锥状或倒锥体,刺天插地,巧夺天工。这类峰岩为数较少,分布零散,点缀在适当地区,增添景观的奇特感。
红层峰林,从九曲溪一曲溪口西眺,三髻峰、凌霄峰,秀峰如林,景观独特,引人入胜。这类峰岩分布与柱状山相似,较为零散,如幔亭峰北的三姑石、马头岩北的三花峰等。峰林与柱状山面积约占总面积0.3%。
缓丘,相对高度约100-200米,坡度平缓,形态各异,有的如飞禽走兽,有的如亭台楼阁,惟妙惟肖,是武夷山风景区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类岩在全区均有分布,面积约占景区面积的10%。
断裂巷谷裂谷,在景区内纵横交错,把景点与景点之间沟通起来,构成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分布在九曲溪北,如桂林—章堂一线、三仰峰—神通岩一线、天心牛栏坑—倒水坑、大红袍—流香涧等,成排并列。小巷谷密如蛛网,有的宽仅数米,有的数十米。
构造侵蚀中山地貌,分陡坡和缓坡两个亚型,主要由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及部分沉积岩组成。陡坡型分布在保护区东北部黄岗山至中部的羊领岗一带,最高峰黄岗山。这类山峰山势雄伟,地形陡峻,福建一侧森林较茂密,山脉走向大都呈北东—南西向,部分为北西—南东向,山顶多呈尖顶状,部分平顶。沟谷发育,河谷剖面起伏不平,多瀑布、湍滩,沟谷横剖面多呈“V”型,谷底狭窄,两壁陡直。缓坡型分布在西南部的诸母岗一带,最高峰诸母岗。山脉走向大都呈北东—南西,部分为北西—南东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山顶多呈圆顶状、平顶状,部分尖顶。
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分布于保护区西部蛟山一带,面积600公顷,标高1000-1640米,相对高度小于500米,最高峰为蛟山脊。山势雄伟,地形陡峻,森林茂密,植被发育。山脉走向大都呈北东—南西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山体多呈尖状,山坡坡度35°-40°,个别达70°。沟谷发育,河谷多呈“V”型。
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主要由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和部分沉积岩组成。本类亦分陡坡和缓坡两个亚型。陡坡型分布于保护区的东北部芙蓉溪一带,山势雄伟,地形陡峻,森林茂密,植被发育。山脉走向多呈北东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山顶多呈尖峰状,地形坡度大于30°。沟谷发育呈“V”型。缓坡型分布在东南部的皮坑口、双溪口及西部的李家塘、丘家际一带,群峰连绵,山岭蜿蜒,山顶多呈圆顶状、平顶状。山脉走向北东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地形坡度大于25°,沟谷发育,多呈“V”型。
构造侵蚀低山地貌,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组成。这类亦分陡坡及缓坡两个亚类。陡坡型分布于保护区东部的双溪口一带,山势陡峻,山脉走向北东向,地形坡度30°-35°,山顶为尖顶状,沟谷发育,呈“V”型。缓坡型分布在保护区东南部的皮坑口及南部的李家塘一带,山势较平缓,山脉走向北东向,山顶多圆顶状,地形坡度一般在25°左右,沟谷发育,呈“V”或“U”型巷谷。
植被
武夷山脉是我国亚热带的典型山体,山峰林立,地势起伏剧烈,形成极为复杂多样的自然因素组合。其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亚洲东部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地区南缘的中亚热带亚区,同时又接近于古热带植物区的北缘。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决定了山脉(特别是北段区城)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可见标示的植物状况,在植被类型、外貌结构、种类组成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水热垂直变化梯度特点。
山脉全体保存着极为完整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山体的水热、气温垂直变化梯度,从山底部向山上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山阔叶矮曲林和中山山顶草甸等类型,明显反映出分布规律和演替趋势。
武夷山脉北段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植被发育状况最为良好,保存非常完整,基本代表整个武夷山脉植被特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地处北段山脉东南麓,其植被属丘陵地带类型,能反映山脉中同类型区域状况。
垭口
其中比较著名的垭口,自北而南有广丰、浦城间的二度关,上饶与崇安间的宿阳关,铅山和崇安间的温林关、分水关桐木关,铅山与光泽间的云际关,贵溪和光泽间的火烧关,资溪与光泽间的铁牛关,黎川、光泽间的杉关,黎川和泰宁间的德胜关,南丰与建宁间的百丈隘,广昌和建宁间的甘家隘,古城与宁化间的碾头隘,瑞金和长汀间的古城关等大小关隘垭口数十个。这些垭口成因各异,有的是断裂陷落形成的峡谷,有的是古河道留下的谷地,有的则是流水差别侵蚀之作;这些关隘是中国古代人民穿越武夷的重要通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南迁移民,均取道这些垭口经由浙赣入闽;这些垭口也是现今省际公路和铁路的必经之地,如鹰厦铁路穿越武夷山即取道于资溪光泽间的铁牛关;这些关隘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资源分布
水资源
武夷山脉逶迤赣闽之交,成为江西的信江、吁江、贡水、琴江与福建的闽江、汀江的分水岭。武夷山以东的河流有福建省最大河流闽江的3大源头——建溪、富屯溪、沙溪以及闽西南的汀江(韩江上源)等,这些河流均发源于武夷山东坡,东流入海;山脉以西的河流有江西的信江支流、盱江以及赣江上源的琴江、贡水等,它们均源出于武夷山西坡,且皆属长江水系,经鄱阳湖后汇注长江而东流入海。虽然长江和闽江、韩江的人海河口间距远达700公里以上,但长江在赣域的一些支流源头与闽江源头却近在咫尺。如发源于桐木关断裂谷中的闽江源头的建溪次支流九曲溪,与江西铅山西南部的一条信江次支流——桐木水,源头相距不足3公里。
林木资源
武夷山风景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多层次生马尾松)分布较广,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零散,竹林是武夷山风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底部多人工栽培,高处和九曲溪沿岸多属自然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分布最广。
山脉南段森林面积达161.5333万公顷,木材积蓄量达8482万立方米,并有如梅花洞等绵延数百里的原始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泰宁县森林面积达8.3333万公顷,覆盖率达81.14%。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0%。将乐全景区森林面积12.4666万公顷,植被覆盖率72%。连城拥有森林面积14.3333万公顷。冠豸山景区植被茂密,覆盖率近90%。
生物资源
武夷山脉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脉所踞平原、丘陵、山地、盆谷等地貌类型俱存,土壤种类多,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森林和植被茂密,保留有原始森林多处,广泛适宜生物繁衍和荫蔽生息,保存着世界罕见、稀有、濒临灭绝的许多珍贵动植物。已知野生植物有3728种,其中:低等植物840种,高等植物284科1107属2888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有28种;已知野生动物有5355种,分属592科。为保护这些动植物,山脉设多处自然保护区,其中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将乐陇西山自然保护区、武平梁野山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保护区和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南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沙县萝卜岩自然保护区、宁化牙梳山自然保护区、泰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建宁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明溪均峰山自然保护区、明溪君子峰自然保护区等10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2022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了动物新种——中华粘猎蝽(Ectinoderus sinicus)。
矿产资源
武夷山脉山体中蕴藏着多种金属矿石和矿砂。根据武夷山脉福建境内所属县、市勘探,金属矿有铁、铜、铅、锌、钨、钼、锡、锰、铝、金、银、铀、铋、铌、钽、钴、铍等。但矿点分散,蕴藏量大的较少。
非金属矿,有萤石矿主要分布在光泽县、松溪县、建阳市、邵武市、延平区和浦城、上杭、宁化、武平、连城、清流、明溪等县。永安市及三元区也有分布。
高岭土分布在上杭、建宁、宁化、泰宁、浦城、长汀、武平、连城、将乐、沙县等县和武夷山市、邵武市。
叶蜡石分布在浦城、光泽、上杭等县。
大理石分布在武平、浦城、松溪、宁化、上杭、明溪、将乐等县和延平区、邵武市、永安市。
石英矿分布在邵武市、武夷山市和光泽、宁化、长汀、武平、明溪等县及三元区。
石墨矿主要分布在建阳市、武夷山市和长汀县。
石灰石分布在武平、宁化、清流、上杭、长汀、明溪、将乐、沙县等县和永安市、武夷山市、邵武市及延平区、三元区。
花岗岩分布在光泽、宁化、泰宁、明溪、沙县等县和建阳市、武夷山市。
钾长石矿分布在邵武市、永安市和建宁、宁化、长汀、武平、明溪、将乐等县。
蛇纹石矿分布在建阳市,储藏量1376万吨。
重稀土分布在建宁、长汀、上杭、清流、宁化等县和永安市及三元区。
膨润土矿分布在武平、泰宁和连城等县。
磷矿分布在上杭、长汀、武平、宁化等县和建瓯、武夷山市及延平区。
煤矿分布在武平、连城、宁化、清流、泰宁、长汀、光泽、浦城、将乐、明溪等县和永安、武夷山、建瓯、邵武等市及三元区。
此外,还有水晶矿,分布在永安市、延平区、明溪、浦城、武平和将乐等县和建瓯市(永安市重晶石储藏量达2000万吨,是全国大型矿点之一。延平区、宁化县也有重晶石分布。)。云母矿,分布在浦城、清流、宁化、建宁、将乐、武平等县和延平区、邵武市。硅石矿,分布在建宁(储藏量400多万吨)、明溪和宁化县,邵武市有硅砂矿。石膏矿,分布在宁化和建宁县。绿柱石矿,分布在建宁县。辰砂矿,分布在长汀县。石油矿,分布在武夷山市。硫磺矿,分布在浦城县。白云石矿,分布在宁化、武平县和延平区及建瓯市。瓷土,分布在上杭、沙县、将乐县和邵武市。中长石矿,分布在邵武市。伟晶岩矿,分布在泰宁县。滑石矿,分布在泰宁、宁化县。雄磺矿,分布在将乐县。清流、宁化县还有辉绿岩矿。宁化县有紫陶土矿。明溪县有红宝石和蓝宝石(镁铝榴石)矿。
地热水
福建武夷山脉中蕴藏着地热水,其涌出地热水的地域分布及各地域地热水的流量、温度如下:
武夷山市在五夫镇五一村有一股温泉,严冬水温17℃,日出水量432立方米。
邵武市有龙斗、瑶理、香林铺、下王塘共4处温泉,水温25℃-35℃。前两处日出水量52-168立方米,后两处日出水量464-668立方米。
建瓯市在小桥乡掌文村有大小泉眼7处,合计流量0.01立方米/秒,水温常年稳定在33℃。
浦城县大凹温泉水温29℃,流量1升/秒。
永安市地热水出露点7处,流量介于1.5-12.6升/秒之间,水温35℃-73℃。溶岩热水有10处,分布在城关西门桥附近,南至茅坪、埔岭、黄历,北至大湖等地,水温30℃。
将乐县铺下地热水,涌水量2.95升/秒,水温36℃;上汤地热水,涌水量26.3升/秒,水温36.5℃。
清流县在余明、东华、嵩口等乡镇有7处温泉,水温介于30℃-86℃之间。其中,嵩口乡赖坊的温泉,水温达80℃以上,为全省高温温泉之一。上述7处温泉的日流量在246-678立方米之间。
宁化县在横锁乡水口村和黄地桥有2处温泉,水温达39℃,日出水量为500立方米。
长汀县在河田、长安、横坑、白头有4处地热水资源,其中河田镇温泉水温达78.5℃,日出水量为1210立方米。
连城县在上堡、汤头、新泉、圩畲、莒溪有地热水8处,水温在32℃-71℃之间。各处温泉日产水量在173-1149立方米之间。
武平县在城关兴东村附近有地热水2处,水温各为53℃和27℃,日产水量各为220和44立方米。
上杭县溪口乡的温泉总流量为5.48升/秒,水温62℃-74℃。上杭一中温泉水温30℃,流量1.2升/秒;杭宫下温泉水温65℃,流量4.8升/秒;背排温泉水温74℃,流量19升/秒。
矿泉水
上杭城区自流量达279吨/日的天然饮用矿泉水,含有锗元素和硒元素,被国家地矿部鉴定为珍贵的优质饮用矿泉水。
光泽县境内有可供饮用天然优质矿泉水,产水地点在鸾凤乡坪山村山下自然村。为“低钠、低矿化度、高偏磷酸型矿泉水”,各项指标均符合GB8537—1995标准。年产水量达6000吨。
清流县莲花山麓362.5米以下基岩裂缝水,经国家鉴定,属含锶碳酸型优质天然矿泉水,含有18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是福建省惟一、国内较少的珍贵冷碳酸矿泉水,日出水240吨以上。
永安市贵湖村矿泉日流量500吨,是可直接饮用的天然矿泉水,为优质含锶硅的碳酸矿泉水。
宁化县安乐乡有含锶为主要成分的矿泉水,在城区北山有可供生产啤酒的矿泉水。
名优特产
福建武夷山脉域内各县、市均产名茶,在名目众多的名茶中,首推名扬中外的武夷岩茶。南朝齐时(479-502年),武夷岩茶便为社会上层所赏识而初具知名度。产于武夷山市风景名胜区各岩壑中和碧水丹山的九曲溪两岸山地,历史悠久,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被推崇为青茶类(乌龙)上品,在形、色、香、味上独具特征。武夷大红袍茶为乌龙茶类极品,被誉为“岩茶王”,人称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建阳市出产的“贡眉白茶”、乌龙茶也享有盛誉,远销港、澳、东南亚各地。
武夷山脉福建一侧盛产水果,其中不少属名果之列有:连城县产的特早熟温州蜜柑、清流县出产的蜜橘、长汀县产传统名果圆金柑、连城县出产的白凤水蜜桃、建阳市产的玉露水蜜桃、宁化县湖村镇店上水蜜桃、建宁县产的黄桃、邵武市产的芙蓉李、建宁县产的黄花梨、杭青梨、猕猴桃、浦城县产的青柰、武夷山市产的香榧、邵武市人工栽培的板栗、宁化县产的大宗优质水果牛心柿、上杭县产的青梅(称杭梅)、邵武市和宁化县所产的银杏、沙县恭城产的水柿,都久负盛名。还有大量名优菇、莲、笋等产品更是遍布武夷山区。
社会文化
武夷山脉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武夷山一带活动。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几乎遍及山脉各县、市。中原商、周时期,武夷山古闽族先民已初步形成并进入青铜时代,他们奇特葬俗留下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成为武夷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大景观。这种葬俗和遗物正是武夷山古闽族先民“水行山处”生活的写照。西汉初,闽越国的建立,揭开福建社会发展的新篇章,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国势日益强盛,先后在今浦城、武夷山(市)、建阳、邵武建城,并在今武夷山市城村建筑王城。经考古发掘,该城址为江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汉灭闽越国以后,朝廷把武夷君列入郊祀盛典。唐代,武夷山被朝廷封为“名山大川”之一,道教、佛教活动日渐繁盛。
西晋至唐末,由于战乱,中原大批汉人渡江南迁,武夷山脉成为他们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推动武夷山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嗣后,他们又陆续向外拓殖,迁居国内乃至海外各地。
宋代,福建经济获得全面发展。南宋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武夷山地区文教兴盛,人文荟萃。理学家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真德秀、熊禾等先后在武夷山各地讲学、著述,朱熹还先后创办了武夷书院、考亭书院,培养大批学生,创立了闽学,武夷山遂成为理学名山。朱子理学成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夷山脉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传播到武夷山脉各县,一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宣传马列主义,秘密成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夷山脉中段、南段的长汀、上杭、连城、宁化、建宁、泰宁、明溪、清流等县,曾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陈毅、叶剑英、张鼎丞、瞿秋白、邓子恢、罗炳辉、粟裕等先后在这里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武夷山脉北段各县是另一片红色苏区,民国17年(1928年)9月和民国18年1月,中共闽北组织曾领导过两次“上梅暴动”。民国19年(1930年)5月后,逐步建立起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民国23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武夷山脉各县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独立支撑,实现保持革命阵地、保持革命武装、保持革命组织的光荣使命。抗日战争时期,闽西、闽北革命武装先后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武夷山脉闽西、闽北人民坚持革命斗争,留下难以计数的革命遗址,成为教育后代、开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
武夷山脉各县名人辈出,载入史册者不可胜数。秦汉时期有闽越王无诸及其裔孙馀善等在武夷山地区活动。后来又有文学家江淹、顾野王等,或作文赞美武夷山水,或入居武夷山讲学、著述。宋代,武夷山区人才荟萃,名流辈出。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在武夷山办学、著述、生活60余年,浦城籍文学家杨亿成为“一代文豪”,崇安籍柳永为北宋著名词人,建阳籍游酢、将乐籍杨时是程氏理学南传的第一人,沙县籍罗从彦、崇安籍胡安国、延平籍李侗、建阳籍蔡元定、蔡沈及浦城籍真德秀等都是著名理学家。南宋名人还有邵武籍爱国名相李纲,崇安籍抗金名将刘,泰宁籍名臣邹应龙等。元明时代,崇安籍熊禾是著名理学家,蓝仁、蓝智兄弟是著名诗人,建瓯籍杨荣是明朝重臣。清代连城籍童能灵是著名理学家,宁化籍黄慎、伊秉绶是著名书画家。
近现代,武夷山地区也涌现出大量人才。在缔造共和、建立中华民国的英烈、功臣中有祖籍南平的冯超骧、邵武籍的丁超伍和崇安籍的刘逊谦等。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出现许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立下殊勋的革命先辈,造就一批新中国党政军建设的栋梁之材,还有各行各业的大量杰出人才。
此外,历代涉足武夷山区的名贤重臣、文人学士不胜枚举。他们或择地而居,开发武夷;或筑室办学,授徒著述;或游览名胜,吟咏讴歌,扩大了武夷山的影响,提高了它的知名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科教、文化界名人,到武夷山脉各地视察、观览,为武夷山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出谋献策,许多外籍人士也慕名到武夷山参观、考察。古今中外著名人物访问武夷山者络绎不绝,他们研究、宣传武夷山,为名山增色。
为促进武夷山区的保护及旅游开发,1989年撤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
风景名胜
武夷山脉风景资源得天独厚,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地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县(市)级风景区更多。武夷山脉风景名胜资源大体可分为三类:在花岗岩分布区,形成许多雄伟奇特的峰岩、峡谷景观,如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断陷带、赤石群分布区,造就出以“丹霞地貌”为主要特征的风景名胜区,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风景区、金湖风景区、桃源洞风景区、冠豸山风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浮盖山风景区、茫荡山风景区、归宗岩风景区等都属这一类型,为武夷山脉风景名胜资源的主体;在石灰岩分布区,发育成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景的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永安鳞隐石林风景区和将乐玉华洞、沙县七仙洞、三明瑞云洞、宁化天鹅洞、明溪玉虚洞等。这些风景区为福建省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自然条件。
武夷山区境内,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有: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含:九曲溪景区、武夷宫—大王峰景区、云窝—天游景区、虎啸岩—一线天景区、水帘洞—大红袍景区、遇林亭—莲花峰景区、西汉闽越王城遗址(含闽越王城博物馆、闽越王城遗址);九曲溪上游生态保护区(含:青龙大瀑布生态旅游区、大峡谷生态公园、武夷山原始森林公园)。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三港景区、黄岗山景区、先峰岭景区、麻栗景区、黄角堂景区、大竹岚景区、光泽景区等。
国家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有:连城冠豸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含:冠豸山景区、石门湖景区、旗石寨景区、九龙湖景区、云霄岩景区、布地森林公园)、桃源洞—鳞隐石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含:桃源洞景区、鳞隐石林景区)、泰宁金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含:湖畔人文景点、湖上风光、湖畔秀景、湖上新景)、将乐玉华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含:玉华洞景区、银华洞景区、龟山景区、曹溪景区、湖管景区)、将乐陇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平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省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有:浦城浮盖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平茫荡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含:三千八百坎景点、石佛景点、懵懂洋景点、天湖景点、宝珠景点、溪源景点)、建瓯归宗岩省级风景名胜区、明溪玉虚洞省级风景名胜区(含:明洞、暗洞)、宁化天鹅洞省级风景名胜区、沙县七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三明瑞云洞省级风景名胜区、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三明格氏栲省级自然保护区、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平茫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沙县萝卜岩省级自然保护区、宁化牙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泰宁峨嵋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宁闽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明溪均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明溪君子峰省级自然保护区。
此外,沿山县市还有各自区域内其他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县、武夷山市、建瓯市、邵武市等)、历史文化名镇(乡)(含:延平区峡阳镇、连城县四堡镇、永安市吉山乡、武夷山市五夫镇、邵武市和平镇、历史文化名村(含:浦城县观前村、武夷山市下梅村、武夷山市城村村、连城县培田村、光泽县崇仁村)。
旅游开发
武夷山脉旅游开发与建设始于山脉北段的武夷山风景区。汉武帝太初、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年前后),朝廷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乾鱼”祭祀武夷君,武夷山名字载入史籍。南朝宋时(约479年),担任吴兴县(今浦城县)令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就近游览武夷山,留下“碧水丹山”的赞词。唐武德元年(618年),始在武夷山茶洞建石堂寺。唐天宝七年(748年),玄宗册封名山大川,派遣登士郎颜行之到武夷山传敕,于洲渚间创建天宝殿,并立碑“全山禁樵采”,是为武夷山脉最早的保护管理法规。唐末,武夷山被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此时,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吕洞宾、诗人李商隐游览武夷山,各写诗一首,开题咏武夷山之先河。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天宝殿,改名武夷观。南唐保大八年(950年),元宗李璟之弟李良佐入武夷山修道。九年二月,元宗敕令重修武夷观殿宇,改名为会仙观,并诏告:“其山方圆一百二十里,与本观护荫,并禁樵采张捕,违者所司按法施行。”(明·徐表然《武夷志略》)会仙观成为武夷山最早的管理机构。由于李良佐的刻意经营,至宋初,武夷山已名声大噪,文人墨客接踵而至,或流连观赏,或吟咏啸傲,或隐居读书,或办学授徒,山中寺庙、道观、书院及亭台楼阁日增。南宋时,朝廷在冲佑观(会仙观于宋绍圣二年改称冲佑观)设提举、主管等祠官,安排闲散官员,观内及山中事务由祠官掌管。先后有陆游、辛弃疾、朱熹等147人在冲佑观任提举或主管。这期间,由于朱熹、吕祖谦、蔡元定等大儒及名道士白玉蟾的驻足,武夷山人文鼎盛,寺观庵院及各种楼阁逾百处,吸引更多游人到武夷山寻幽揽胜。武夷山遂为文化名山,被誉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三朝理学驻足之薮”。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在武夷山四曲溪南创办焙局,设场官督造贡茶,称为御茶园。茶业的兴起,进一步开发了武夷山。明代,卸任兵部右侍郎陈省,理学家李材,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名道士汪三宝和刘端阳等先后入武夷山隐居、讲学、考察、修道,开发武夷山云窝、接笋峰一带。至清代,武夷山书院学斋林立,亭台楼阁遍布,寺庙宫观达300多处,吸引许多官宦、文士及僧道驻足游览,武夷山区游客繁多。
武夷山脉其他风景区开发略迟。连城冠豸山、永安桃源洞、泰宁金湖等景区约开发于宋代。宋元祐间(1086-1093年),有人在冠豸山石门岩建总宜亭、悠然阁、宿云堂等。理学家罗从彦曾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1128-1131年)在冠豸山仰止亭讲学、著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连城县代县长马周卿率领千人上冠豸山,开辟景点13处,修建冠豸山四大寨门,开发建设形成规模。永安桃源洞的开发始于南宋名相李纲与左正言邓肃。宋宣和元年(1119年),二人偕游栟榈山,留下许多诗文,并对栟榈山进行首次开发。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安砂举人陈源湛捐资在栟榈山建亭台楼阁十余处,并命名桃源洞。崇祯三年(1630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桃源洞,撰文载入其游记。“文因景生,景因文传”,桃源洞名噪一时。清雍正四年(1726年),一位采药老人发现一处溶岩地貌景观,告知当地富绅赖翘千、赖允升兄弟,二人遂“命仆夫,召工匠,剪芜伐莽,锤险錾塞”,历时8年,建成一片可供游览的景区,取名“鳞隐石林”,是为永安独具特色的景区。南宋时,泰宁现金湖一带开始局部开发。宋绍兴二年(1132年)在醴泉岩建醴泉禅寺,绍兴八年建宝盖岩寺,绍定六年(1233年)建甘露岩寺。这些古寺如今成为金湖景区著名的旅游景点。将乐玉华洞在汉初已被发现,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游览该洞,并成为赋诗题咏的第一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将乐知县黄仕正捐俸修建“漱玉亭”于玉华洞口,并将巡按杨四知书写的“玉华洞”三字刻于洞口岩壁,但洞内尚未开发。
清末至民国,由于战乱等原因,武夷山脉各景区普遍趋于萧条,书院停办,宫观、寺庙香火不旺,游览设施破坏,景区游览业不景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旅游风景区逐渐恢复,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旅游业被摆上各级领导部门的议事日程,武夷山脉各景区开始焕发生机,迅速走上正规化、科学化开发、建设与保护的道路。1979年,先后成立武夷山风景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开始有计划的开发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后,武夷山脉各县陆续成立相关机构,对辖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分别成立国家、省和县(市)级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聘请专家进行论证与规划,并按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进入90年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旅游观念的转变,各风景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都注重资源保护和综合服务,加强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以期达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逐步建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齐全的旅游服务系统,形成“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保护规划格局。进入21世纪,武夷山脉旅游业走向全面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3 16:18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