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昆明龙(拉丁文名: kunmingosaurus wudingensis)是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蜥臀
蜥脚类蜀龙亚科动物,发现地层( stratum )为云南省滇中盆地,生存地点在
中国云南省的武定盆地,恐龙四足行走脖子和尾巴都较长,体长: 长11m、宽2m、高3.5m,食物为
植物 ,发音( pronounced )→ kune-ming-oh-sawr-us。
物种来历
1954年由技师苏有林在云南省武定采集,而经赵资奎在1985年描述。董枝明于1991年将其归属到蜀龙科之中。武定昆明龙是发掘于
亚洲侏罗纪早期的一种原始型态的
蜥脚类恐龙。它的头颅和下颔非常高耸,具有匙状的牙齿;颈部与背部脊椎的侧腔室还没有发展,神经弓和棘非常高突。而在神经棘与神经弓中明显的保存有後关节突和横关节突膜;而 骨由六个椎骨组成,其要带是为似蜥脚类特征,而修饰成一块骨板的型式。而另一方面,昆明龙也具有一些原蜥脚类的特征,像是厚实的颈椎与背椎的构造。这群恐龙体长约7.5公尺,颈子相当短,具有四肢极为壮硕以支撑庞重体躯。
武定昆明龙(Kunmingosaurus wudingensis)是蜥脚形亚目(Sauropodomorpha),蜥脚次亚目(Sauropoda),蜀龙亚科(Shunosaurinae),
昆明龙(Kunmingosaurus)的一种。植食性,体长约11米,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中期,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化石1954年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武定。昆明龙(Kunmingosaurus)是最早的
蜥脚类恐龙。
发现地层
该恐龙化石产于下侏罗统自流井组
东岳庙段.该组与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整合接触,由于这里缺失中侏罗统新田沟组,所以它与上覆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平行不整合,总厚354 m,由下而上分成4个岩性段: (1) 珍珠冲段.岩性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次为灰色硅质细-中粒石英砂岩、粉砂岩.于下部砂岩中,产恐龙化石碎片,底部为含铁石英杂砂岩,夹褐铁矿结核.厚34 m. (2) 东岳庙段.以暗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灰黄色细粒-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泥岩中含砂姜状钙质结核.中、上部泥岩中产丰富的原始的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瓣鳃化石和植物化石碎片.厚116m. (3) 马鞍山段.砖红色、紫红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砂岩,含钙质结核.中、上部产恐龙化石碎片.厚170 m. (4) 大安寨段.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和粉砂岩,产瓣鳃化石,顶界面不平整,为一冲刷面.厚34 m. 2,标本记述及描述材料4个完全和不完全的骨架,其大小形态都非常相似.这些标本包括:2个右前上颌骨,近完全的左右下颌齿列.大量零散的牙齿;不完全的但分别关节的颈、背、荐、尾椎系列;完全的肩带、前肢、腰带、后肢和后脚.此外,还有分散的胸骨、背肋和腹肋. 产地与层位四川省珙县石碑乡红沙村,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
形体特征
脊椎 包括6个关节的中后颈椎、9个关节的背椎、6个关节的背椎、4个关节的背椎.3个关节的荐椎、3个和12个分别关节的尾椎.这些椎体按解剖学位置,它们是一个种——石碑珙县龙的成年和幼年的3个不同的个体.
颈椎 有6个彼此关节的颈椎,全长165 cm.各椎体宽度大大超过其高度.最后1个颈椎相当长,达30 cm.所有椎体属平凹型,后端比前端粗大.颈肋特别短小.每个颈椎的平均长度大致小于背椎的平均长度. 背椎 有代表2个个体的背椎,即9个、6个和4个分别彼此关节的背椎,其中以9个相互关节者保存较好.椎体平凹,中部强烈收缩,无侧凹,内部结构致密.神经棘直立,呈长方形宽板状,长度大于宽度,位于椎体上方的中后部.横突发育并向两侧水平延伸,副突较小,呈椭圆形.
石碑珙县龙的背椎
(a) 9个关节的背椎及背肋,×1/13.8;(b) 6个关节的背椎,×1/16.2 背肋和腹肋 背肋相当丰富,保存方式有2种: 一是与背椎关节,如与9个背椎关节(图3); 二是分散保存,无一定方向性.但无论那种情况,多数单个的背肋保存都相当好,双头.中部背肋最长,最大曲线长可达150 cm.腹肋比背肋小,不与椎体关节保存. 荐椎 保存在左右肠骨之间,共有3个,彼此愈合,双平型,中部收缩.神经棘窄但较粗壮,并向后倾斜. 尾椎 共有3组互相关节的尾椎,即前端的3个尾椎、前部的12个和中后部的8个.最前端3个椎体的中部收缩,较粗短且与荐椎相似.神经棘和横突均呈宽板状.整个椎体保存较差.12个相互关节的尾椎,保存很好.标本系侧向埋藏,右侧向上,双微凹型,中部强烈收缩,无侧凹.椎体内部结构致密,无明显的网格状构造.神经棘呈宽板状,稍向后斜,两侧薄.横突亦发育,宽板状,向外向上延伸.脉弧长大不分叉.第2和第3个脉弧全高分别为72 cm.
肩带 包括肩胛骨和乌喙骨及紧接在之后的胸骨(图5).保存较好.整个肩胛骨都很薄.近端和远端显著扩张,中部变窄,并向后弯曲成规则的弧形.乌喙骨轮廓近半圆形,与肩胛骨较平直接触,未见乌喙孔.胸骨共有3对,每对大小不同,但其左右胸骨对称排列,呈近圆的菱形.它代表成年和幼年3个不同的个体.小胸骨为该个体的肩胛骨长度的38%,而大胸骨则为58%.
前肢骨 肱骨有4个,其3个都与肩胛乌喙骨关节,三角嵴较发育.长度大致为股骨的80%.挠骨、尺骨标本比肱骨要差一些,其长度为肱骨的54%~65%,尺骨(不成年个体)为肱骨长度的60%.
前脚 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均无保存. 腰带 只有一个左右肠骨、耻骨、坐骨(只有近端),因风化厉害而保存不好.左肠骨后端钝,右肠骨后端浑圆.耻骨骨干宽,左右耻骨完全接触. 后肢 完整的后肢保存较好,包括股骨,胫骨、腓骨和后脚. 股骨 一个左股骨,与上述腰带关节,平直、板状,股骨头和骨干没有明显分界线.长115 cm. 胫骨腓骨 只有左后肢的胫腓骨保存,和其他蜥脚类的胫腓骨没什么显著区别.腓骨为股骨长度的66%,胫骨为股骨长度的61.7%.胫骨比较粗壮,远端两踝很发育. 后脚 材料有与后肢关节的左后脚,除第5耻骨缺失外,其他骨骼成份完整无缺.右后脚单独埋藏,缺失距骨与跟骨.其趾式为2,3,4,5,1.第1,2,3,4趾均具爪,即为四爪型的后脚,爪的背缘两侧无侧沟. 3, 鉴定与讨论 经初步研究,将珙县龙归入蜥脚类,有以下几点理由: (Ⅰ) 牙齿较大,为典型的匙形齿; (Ⅱ) 前肢按比例显著增长,它为后肢长度的70%~75%,属蜥脚类的比例范围; (Ⅲ) 趾骨粗短,前端两侧不具侧窝.爪骨粗壮,背侧两边不具纵沟; (Ⅳ) 按解剖学原理分析,其个体的全长约14 m (图6),超过已知原蜥脚类的长度.但是,珙县龙又与原蜥脚类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Ⅰ) 前颌骨有发育的后突; (Ⅱ) 荐前椎椎体内部结构结实,无网状构造,不具侧凹; (Ⅲ) 脉弧不分叉; (Ⅳ) 有腹肋; (Ⅴ) 荐椎3个,并且彼此愈合; (Ⅵ) 后脚趾式为2,3,4,5,1.此外,很短的颈肋、近长方形且直立而构造简单的颈椎和背椎神经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