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州塞
古要塞名
古要塞名。在今山西左云至大同市西一带。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匈奴贪马邑财物,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从王恢谋设伏三十余万马邑旁,未至而觉,乃引兵还。北魏时又名武周塞。著名的云冈石窟,即筑造在此塞的东端。
历史背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防北方匈奴侵扰,派遣大将蒙恬率领大军三十万击败匈奴以后,遂将秦、燕、赵三国北部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东起辽东,西至临桃的“万里长城”。又在武州山麓修筑武州塞城,正如(水经注》所载:“筑城武州塞内,以备胡”。
拓跋珪迁都平城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由内蒙古迁都平城,开始营建宫殿。八月,他“诏有司,正封钱,制郊甸,端径术,标道里。”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建设。
拓跋嗣修筑长城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明元帝拓跋嗣为防止柔然进犯,修筑长城2000余里。东起河北赤城,向东北绕独石口,转而向西,经张北、尚义、集宁、武川、固阳,最后至五原,沿途设置将士戍守。
嵌上塞图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焘准备与南朝刘宋决战,发动司、冀、幽、定四州十万人,修筑环护平城的“嵌上塞图”长城,东起上谷,西至黄河,绵延一千余里。
明长城
大同镇所辖明代长城曾有过8次大规模的修筑:
1.明成化11年,兵部尚书余子俊奏请修筑东起大同中路,西至偏关长为长城670里;
2.嘉靖18年(公元1539年),沿大同西北长城线上修建“边墙五堡”:镇边堡、镇川堡、镇鲁堡、镇河堡、宏赐堡;
3.嘉靖18年(公元1539年),巡抚詹容修筑大同东路长城180里;
4.嘉靖37年(公元1558年),兵部尚书杨博修筑东起宣化,中经大同,西至右玉长城1000多里,并于要冲处深挖壕沟;
5.宣大总督翟鹏沿长城外深挖壕沟一道,深2丈,宽2丈,长度390里,同时添筑新堡290座;
6.宣大总督翁万达修筑边垣千余里,烽堠363所;
7.梁斗辉修筑边防城堡64座,敌台、墩台共900座;
8.嘉靖年间相继于长城冲口添设空心砖台300座。
大同长城经这8次修筑和完善,构成一道周密完备的军事防线。整个防御工事分为镇城、路城、所城、关城、屯军堡、村堡、长城城墙、战墙、障墙、挡马墙、城楼、墙台、敌台、烽火台、亭障、斥堠、关塞、隘口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极为周密完备。如总督翁万达、都御史詹容、总兵周尚文商议军务时所云:“长城,城必有台,利于旁击;台必置屋以处戍卒;近城必筑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数暗门,以便出哨。”这条军事防线,真正起到了保卫大同的作用。
大同市的地形走势基本是:西北部是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部是河川盆地区,东南部是土石山区。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最高海拔是阳高县境内六棱黄羊尖,为2420米,最低海拔是灵丘县境内花塔村冉河出口处,为558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5 11:44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