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佛学院
汉语系全日制高等佛教院校
武昌佛学院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由湖北省佛教协会主办,武汉市佛教协会承办,以佛学为基本学科的汉语系全日制高等佛教院校。武昌佛学院是我国佛教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一代宗师太虚大师于1922年用现代教育方式创办的第一所最为正规、最具影响的佛学高等学府,在佛教界享有“黄埔”之誉,为佛教界培养了大批佛门龙象,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振兴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原址于武昌通湘门外千家街。武汉解放后,学院经济无着,学院停办。1953年,院址因建立炮兵学校被征用,馆藏文物及佛经佛像分别移交文物部门和归元、宝通、三佛等寺院。1994年8月31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办函[1994]85号文批准正式恢复办学,学制三年。2019年12月,国家宗教事务局正式同意武昌佛学院继续办学,作为以佛学为基本学科的汉语系全日制高等佛教院校。
简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佛教教育、培养僧才逐渐提上议事日程。1992年,中国佛教协会于上海召开了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对整个佛教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赵朴初提出“佛教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的卓识远见。此时原武昌佛学院最后一批学员:新加坡隆根法师、张仪模、徐浩、刘野农(本乐法师)、张康临等,也极力呼吁恢复武昌佛学院。
武汉市佛教协会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号召,从1992年开始,经过一年多筹备后,1993年,投资40万恢复武昌佛学院。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妙湛捐赠人民币1万元及教学磁带若干盒,苏州西园捐赠图书百余册及教学磁带一套(160盒),新加坡隆根、台中南普陀寺佛学院广化等也捐款捐物支持佛学院办学。在省市各级领导、昌明、道根(已故)、慈学以及海内外诸山长老印顺、茗山(已故)等大德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武昌佛学院预备班于1994年4月8日,在武昌洪山宝通寺举行开学典礼,招收近60人,学生分别来自湖北、江西、浙江、四川、江苏等十多个省市,分两个班,男众班在宝通寺,尼众班在莲溪寺。昌明、慈学、明玉、常乐、常愿、万松亭、朱志刚等长老大德参加了开学典礼,湖北省武汉市有关部门的领导赵崇辉、周启新、周斌盛、熊继汉等到校表示祝贺。昌明法师以“培育人才,继佛慧命”为题致词。经过试办,于同年8月31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办函[1994]85号文批准正式恢复办学,学制三年。
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国佛教协会的教学大纲为指导,佛学课以教授经、律、论、史及各宗基本理论为立足点,做到戒定慧三学并重,大小兼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经典方面有《心经》、《遗教三经》和《无量寿经》;律学方面有《戒律学纲要》;论藏方面有《八识规矩颂》、《俱舍论》、《百法明门论》和《佛学概论》;佛教史方面有《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史》;其它方面有《丛林知识》、《二课合解》、《禅门日诵》、和《梵呗》。时事政治、文化基础课方面有:《宗教工作普法读本》、《古汉语》、《中国历史》、《书法》、《财会》、《英语》以及《微机》。武昌佛学院复办第一届佛学专业课由张仪模、徐浩、刘野农、张康临等老师担任;社会文化课由童勉之、吕有祥、张跃生等老师担任。
武昌佛学院经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办函[1994]85号文批准恢复办学,在湖北省和武汉市宗教事务部门的领导下,由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佛教协会联合主办的汉语系佛教专业院校。
教育理念
始终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坚守太虚大师“澹宁明敏”遗训,传承“建树僧纲,行菩萨道”的志行方向,培养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爱国爱教、严净毗尼、学修双美、正信正行的新型佛教僧才。
优势与特色
武昌佛学院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佛学院,也是湖北省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办学的汉语系高等佛教院校,其办学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武昌佛学院不仅有着百年历史,更依托于武汉这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核心都市,立足于丰厚的文化内涵与软实力基础,承担着肩负使命、助力时代的重要职责。
武昌佛学院充分借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教育资源,礼请明海法师、正慈法师、楼宇烈教授、王雷泉教授、王贵祥教授、吴根友教授、冯焕珍教授等教内外大德名师,组成强大师资阵容,展开日常教学,指导佛学研究,培育佛教僧才。
武昌佛学院还将推动“教研一体”的办学特色,在院长隆醒大和尚的引领与指导下,通过佛学研究、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等形式,积极推动“太虚大师研究”“武昌佛学院研究”“佛教中国化研究”等富有特色的专题研究,深入发掘武昌佛学院的历史意义,不断光大太虚大师僧教育之愿力与精神,并为佛教坚持走“宗教中国化方向”道路提供更为深广的佛教理论支持。
学制与课程
采取三级教学模式,分设预科、正科和研究班。
预科班二年,立足通识教育,夯实僧格培养,提升基础文化和思想政治水平,学期届满,成绩优秀,录入正科班深造研修。
正科班三年,锻造僧格,严净毗尼,修学一体,培养僧人宗教团体和丛林事务服务能力,提高佛教宗派解经弘法驾驭能力,学期届满,择优升学,进入研究班深造研修。
研究班、研习班三年,学生从国民教育研究生、同等学历或在教内具有一定声望的僧才中优录。力求继承太虚大师当年创设武昌佛学院的高端佛学研究标准,全面提升佛学研究水平,着力培养专宗研修能力,致力“三支队伍建设”,为湖北佛教界培养佛教双通人才,为佛学院和各级佛教团体培养新时代研究与教学的合格僧才。
主要课程有:国家规定的思政课,突出四史教育要求;文化通识课,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佛学专业课,突出中观、唯识、禅宗、天台与华严圆教。
培养目标
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造就一支热爱祖国、拥护党和政府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继承传统、适应当代、开拓未来,与时俱进,有佛教专业知识,立志从事佛教事业的中高级寺庙管理人才和弘法人才。
三、 学制、课程及招生名额
1、 学制三年;
2、 课程设置分佛学专业课和时政、文化基础课两大系。
3、 男众班和尼众班各招生40名。
报考条件
1、 热爱祖国、拥护党和政府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青年僧尼;
2、 身体健康,六根俱足,无残(隐)疾病和传染病,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程度或初级佛学院毕业者;
3、 信仰坚定,严持律仪,熟悉五堂功课,并在寺庙出家一年以上;
4、 年龄在十八至二十八周岁之间,在寺中担任执事者可适应放宽。
领导班子
职务界别 院 长 副院长 教务长 副教务长
第一届 昌 明 道根 慈学 万松亭 魏仁山 张康临 隆 醒 贞 净
第二届 昌 明 道根 慈学 万松亭 魏仁山 依 正 印 宗
第三届 昌 明 能利 依正 印宗 能静 正慈 能 利 印 宗
研究生招生
武昌佛学院尼众部2021年第二届华严专业研究生招生尼众研究生10名
大事记
民国十年(1921年)底,太虚大师因接管杭州净慈寺迭生故障,便想在武汉设立一个培养佛教基本人才的学校。
1922年春,经李隐尘提倡号召,陈元白奔走联络,湖北督军萧耀南的间接支持,得到武汉、荆州、宜昌居士的赞同,集30余人作为创办人,每人每年认捐经费400元,创办起武昌佛学院。经呈报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于当年浴佛节在汉口佛教会举行典礼。太虚任院长,梁启超(时在中华大学暑假讲学)任董事长,李隐尘为院护。学制为专修科,各省学生陆续来院报考,出家、在家兼收。招得学员60人,后增加到80余人,还有住院旁听的,最多时达100多人,7月16日正式开学。原定3年毕业,后改为2年。
1924年毕业学生80余人。第一期学僧毕业后,学制有所变动,改专修科为大学部,另成立研究院。原专修科毕业生入研究院深造,留级的同新招学生入大学部。
1924年秋,大学部、研究院两部同时开学。
1926年因政局动荡而停办,院址的大部分房屋为中央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军医处占用,直到1932年才全部收回。
1928年改武昌佛学院为世界佛学苑筹备处,王森甫任董事长。次年办研究部,规模很小,男女生共30余人。1930年停办。
1929年起,太虚大师着手组织武昌佛学院向“世界佛学苑”演变,从养成住持僧才扩展为培养弘法于世界的佛学研究人员。武昌佛学院既立足于中华佛学,又面向世界佛学,藉由世界佛教运动,推动中国佛教的革新与复兴,建设立足于中国本位的新佛教。
1932年军校迁走后,即着手筹备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作为建立世界佛学苑之第一步。夏季太虚大师赴川讲经途径武汉之时,图书馆正式宣告成立。方本仁任董事长,董事新增陈继畲、贺衡夫等商界巨子,法舫代馆长。经费收入比较稳定,研究员增加到20余人。研究工作分为佛经考校科和佛学编译科。此外还设有《海潮音》月刊编辑部、《正信》半月刊编辑部。
1933—1935年两次收研究预习生。馆藏图书经多方征集采购达2.24万种、2.42万册、1.11万卷,大藏经有6种之多。
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武汉,教职人员均随政府西迁。图书馆一部分图书寄存汉口福来洋行,留在馆内的大部分经书都被日军劫走。馆址也被日军兽医队占用,房屋损失大半。抗战胜利后,又为国民党十八军兽医队补给站接管,苇舫法师奉太虚大师命筹备复兴武昌佛学院,几经交涉,始发还图书馆馆址。
1946年9月法舫法师从锡兰回国主持院务,佛学院又恢复招生,先后招收研究生20余人,经费主要靠正信会支援。
武汉解放后,学院经济无着,学僧多转到中南军政大学学习,部分人员留下办大雄小学。
1953年院址因建立炮兵学校被征用,馆藏文物及佛经佛像分别移交文物部门和归元、宝通、三佛阁等寺院。
1992年,中国佛教协会于上海召开了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对整个佛教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赵朴初提出“佛教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的卓识远见。此时原武昌佛学院最后一批学员:新加坡隆根法师、张仪模、徐浩、刘野农(本乐法师)、张康临等,也极力呼吁恢复武昌佛学院。改革开放初期,各地佛教教育的恢复提上了议事日程。1993年,武汉市佛教协会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培养佛教人才”的号召,开始推动武昌佛学院的复学。
从1992年开始,经过一年多筹备后,1993年,投资40万恢复武昌佛学院。
1994年4月8日,武昌佛学院预备班在武昌洪山宝通寺举行开学典礼,招收近60人,学生分别来自湖北、江西、浙江、四川、江苏等十多个省市,分两个班,男众班在宝通寺,尼众班在莲溪寺。经过试办,于同年8月31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办函[1994]85号文批准正式恢复办学,学制三年。
1997年第一届学员相继毕业,有些回到本地各寺院担任管理职务,有些从事佛教教育事业。法云任宝通寺监院,常杰在武昌佛学院任教,依正任武昌佛学院副院长。
1997年招收第二届学僧50人,分别来自山东、河北、宁夏等地。同时,扩大师资力量,聘请印宗法师、能利法师、正慈法师(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湖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等任教。毕业学员中福胜法师现任宝通寺知客,见平法师在武昌佛学院任教。
2000—2002年停止招生期间,按照中佛协及国家宗教局要求,总结成绩,进行评估,对师资力量进行充实。宝通寺比丘班校舍进行改造,课桌更换,为老师配备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在此期间宝通寺给予了大力支持。还对佛学院领导和工作班子进行调整,能利、依正等年轻法师担任领导职务,同时理顺寺院和学院的关系,由寺院管理学院,实行管理一体化。
2003年2月20日,市佛协召开八届五次会长办公扩大会,专题研究武昌佛学院工作。3月9日武昌佛学院第三届学僧举行开学典礼,招生27人,市佛协投入15万元作为办学经费。
2003年于借助武汉教育优势,市民宗委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研究生学习班,市佛教协会推荐9名僧人参加学习,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现武汉市约有60名尼僧曾就读宗教院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名,研究生学历的近10名,提高了中青年僧才的素质。
2014年4月1日,临近清明佳节,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师生与护法居士30余人前往潮音茅蓬旧址与太虚大师舍利塔,瞻礼太虚大师故居,祭扫太虚大师舍利塔。
2019年11月2日至3日,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和闽南佛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太虚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论文议题广泛,涵盖太虚思想、太虚相关文献、太虚参与的佛教社会事业、太虚与政治外交的关系、太虚的艺术美学思想、太虚与在家修行、太虚与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沈庭《民国时期武昌佛学院在南洋地区的“佛教外交”活动》、张雪松《中南海里的疗养院:<北平佛教疗养院致书太虚法师>考》、李铁华《太虚论佛法与医药卫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2019年12月,国家宗教事务局正式同意武昌佛学院继续办学,作为以佛学为基本学科的汉语系全日制高等佛教院校。
2020年9月9日,湖北省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武汉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武汉莲溪寺退居尼和尚慈学老法师,于2020年9月9日(农历庚子年七月廿二)下午4时26分在莲溪寺安详示寂。享年100岁,僧腊90春,戒腊79年,夏腊28夏。
2021年4月24日,庆祝武昌佛学院建校99周年暨全面恢复办学揭牌仪式在湖北武汉宝通禅寺举行。
2021年10月13日,武昌佛学院举行复办首届开学典礼。
2022年2月19日,武昌佛学院召开2022年第一次教务例会。
史海拾零
武院重光——武昌佛学院建校99周年暨全面恢复办学
2021年4月24日,庆祝武昌佛学院建校99周年暨全面恢复办学揭牌仪式在湖北武汉宝通禅寺举行。
2021年4月24日,庆祝武昌佛学院建校99周年暨全面恢复办学揭牌仪式在武汉举行。沈抒寒摄
  武昌佛学院由太虚大师创办于1922年,是中国第一所近现代佛教高等学府,培养造就了诸多佛教界人才,时有“近年来佛教中坚之僧才,十九造于此”之说。太虚大师曾这样憧憬武昌佛学院的蓝图:“今此兆端于武昌之佛学院,廓而为中华之佛学院,廓而为阎浮提之佛学院……廓而为尽虚空遍法界之佛学院。”可以说,武昌佛学院是太虚大师一生中寄予最大厚望、展现最大愿景、付出最大努力的高等佛教学府。
  武昌佛学院诞生于国家、民族以及中国佛教面临严峻危机与挑战的时代,先后经历了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等办学阶段,历经风云变幻的考验。
  武昌佛学院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发轫地。办学期间,太虚大师认真思考和抉择中国佛教未来发展道路,在武汉市汉口商会首讲“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正式提出“人间佛教”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近代高僧大德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在近代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践履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实践。所以,武昌佛学院也是佛教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在近代有影响力的一个地方。
  武昌佛学院是《海潮音》杂志最重要的发行地。《海潮音》是20世纪以来影响最大的佛教刊物,创办于上海,圆熟于武昌。武昌佛学院成为当时佛教界的传媒重镇。
  武昌佛学院开中国近现代佛教教育之滥觞。武昌佛学院以整兴僧制为标的,培养精通佛教、旁通诸学而又能深契时代精神的佛教人才,故甫一创立,便独树一帜,广开新风,蜚声海内。此后,全国各地先后兴办起佛学院20多所,如闽南佛学院、鼓山佛学院、柏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佛教教育格局为之一新。
  武昌佛学院的课程参取日本佛教大学,管理参取丛林制度,旨在造就“行解相应”“弘法利世”的佛教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僧众学员毕业后,能把寺院改造成“现代化僧团”;居士学员毕业后,能组织佛教正信会。武昌佛学院所开创的教学和研究新风,为后起的佛学院乃至当代的佛学研究继承和发扬。
  1929年起,太虚大师着手组织武昌佛学院向“世界佛学苑”演变,从养成住持僧才扩展为培养弘法于世界的佛学研究人员。武昌佛学院既立足于中华佛学,又面向世界佛学,藉由世界佛教运动,推动中国佛教的革新与复兴,建设立足于中国本位的新佛教。
  20世纪30年代的《海潮音》杂志这样描述武昌佛学院的影响力:“全国僧伽教育的精英,多会粹于此,武昌……是新佛教的发源地。”“近十五年来,各省市僧教育的佛学院,日渐增多,悉以武昌佛学院为其策动力。其所出人才之众,影响我国佛教之大,功德无量。故时人比武昌佛学院为佛教中的黄埔学校,诚为我国佛教复兴史上最有价值的一页。”
  武昌佛学院在20世纪上半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优的弘法人才,在推进中国佛教的革新和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及后来全国各地的佛学院大多由武昌佛学院毕业生主持经办,遍布大江南北,为中国佛教教育一开新貌。武昌佛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第一期有法尊、法舫、芝峰、苇舫、大勇、观空、净严、满智、严定、漱芳、能守、默庵、会觉、量源等法师;第二期学员有大醒、亦幻、墨禅等法师和虞愚等居士;第三期学员有茗山、竺摩、隆根、尘空、本光、本乐、谈玄、光宗、慈学等法师及叶均等居士。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佛教教育的恢复提上了议事日程。1993年,武汉市佛教协会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培养佛教人才”的号召,开始推动武昌佛学院的复学。1994年4月8日,武昌佛学院预备班在武昌宝通禅寺举行开学典礼。此后,武昌佛学院男众部的办学持续到2009年,尼众部正常教学至今。
  2019年,国家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复同意武昌佛学院继续办学,由湖北省佛教协会主办,武汉市佛教协会承办,学制三年。全面恢复办学的武昌佛学院是全日制高等佛教院校,采取“学院丛林化、学修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男众部设立于武汉宝通禅寺,尼众部设立于武汉莲溪寺,隆醒法师担任院长。
  2021年4月6日,武汉市中青年佛教教职人员培训班在宝通禅寺开班。此次培训班招生60人,为期4周。培训班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包含了佛教经典、造像艺术、宗教政策法规、“四史”教育、传统文化等课程与讲座,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宗教文化主题的参访交流活动,旨在通过加强国民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和宗教教育,提高中青年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精通佛教经典教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通人才”,为佛学院的全面复学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6月,武昌佛学院将正式对外招生,9月将迎来全面复学后的第一批正式学员。
  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明海法师表示,希望武昌佛学院进一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宗教人才培养四项标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我们将加倍努力,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爱国爱教、德才兼备、精通佛教经典教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佛教僧才。”隆醒法师说。
《中国民族报》(2021年5月11日 07版)
参考资料
武昌佛学院简介.沙湖居士学佛日记.
第二节 佛学教育.武汉市地情文献.
武昌佛学院2022年招生简章.武昌佛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5 16:5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