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是武汉大学下属的研究机构。
创办背景
根据合作协议,该中心采用“校部共建、开放建设、专兼结合”的运行机制,由文化部与武汉大学统一领导,
湖北省文化厅参与共建。中心将紧密围绕国家文化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实证调查、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通过科学研究带动人才培育,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研究人才;通过参与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研究、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协调文化创新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学术活动,成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新型互动平台。
武汉大学校长
顾海良对研究中心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武汉大学将全力支持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的建设。学校将坚持高端定位,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该中心在2009年4月已经获批成立。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和三峡总公司下达的研究课题10项,申报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
机构简介
2009年4月21日,武汉大学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获文化部批准(文科技函[2009]603号),正式命名为“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高校首家“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研究基地。为加强我国文化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探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策略和路径而积极探索。
国家文化研究中心采用“校部共建、开放建设、专兼结合”的运行机制,由文化部与武汉大学统一领导,
湖北省文化厅参与共建。依托湖北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实践经验以及武汉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主要职责和基本任务是:组织文化创新基础理论和相关课题研究,为我国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培养各类文化创新专门人才,为我国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提供政策咨询与信息服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库支持;关注国际文化创新发展与研究的进程,建立中外学术交流平台;跟踪关注我国文化创新理论前沿,承担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交给的文化创新课题研究任务。
为了打造文化创新研究的高层次国家级团队,服务于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和
文化体制改革,国家文化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立足打造多层次的学术队伍,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以专职研究团队为主体,发挥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交叉性强的综合优势,借助于武汉大学“
985工程”拓展项目的支持,组建了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平台。通过签约的方式先后与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历史学院、国际软件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社会学系、艺术学系的15位教授及校外的多名学者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全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同仁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不但自主培养了一批立足学科前沿的中青年科研骨干,而且大力引进海内外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构建起一支跨学科、多元化、复合型的学术研究队伍。并已经承担10余国家级科研项目。
服务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需要——是文化部、武汉大学支持国家文化建立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的出发点。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借助于部校共建的优势,立足于武汉大学百年名校品牌、文理工学科综合、位于中部腹地等特色,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努力打造跨学科、实体化、高层次的文化创新研究平台,力争把研究中心建设成为“领军中部、全国一流、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公共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负责人
傅才武(1966-),男,湖北崇阳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文化经济史、文化体制、文化产业研究。1989年起先后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局从事文化艺术教育管理、文物管理、艺术管理工作,并进行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工作。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战略研究所所长、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主持和协助主持完成国家艺术科学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0多项,接受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的大型文化调研课题10多项,提交多项政策研究报告并被文化部、财政部采用。出版各类著作7部,发表艺术管理、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方面的相关论文40多篇。
主要学术成果:
著作:
1、《艺术教育管理学》(第一作者),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娱乐业——以汉口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娱乐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1861-1949)》(专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湖北文化史·艺术史》(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作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科研成果:
《文人与诗妓——诗妓在诗词传播中的作用探微》,《湖北民族学报》2000年第1期;
《煮酒论英雄——中国古代英雄标准探微台湾》,台湾《历史月刊》2000年第3期,美国《中国时报》转载;
《文物科技体制创新与观念变革》,《中国文物报》2001年5月3日;
《政府艺术管理职能“错位论”的源流及其认识局限》,《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试论艺术表演团体体制调整和制度创新》,《
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石头崇拜与中华玉文化的形成》,《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文献》(CUAA)2003年第6期转录;
《论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实现途径——兼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文化研究》2004年6期转载;
《艺术表演行业的反市场形态及原因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文化研究》2004年9期转载;
《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分期问题》,《
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古代情爱巫术及其影响》,《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我国文化体制的缘起、演进与改革对策》,《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民国政府管理近代文化娱乐业的探索及其现代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5年9期转载;
《建国以来中国事业单位组织模式的变迁——一种以艺术表演团体为主体的历史透视》,《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人大《公共行政》2005年7期转载;
《行业差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文化研究》2006年1期转载;
《百年职业艺术教育迎来新机遇》,《中国文化报》2005年2月21日;
《网吧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形态、属性与特征》,《和谐与共存——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年;
《老郎庙的近现代变迁——以汉口为中心文化娱乐业组织形态的一个侧影》,《文艺研究》,2006/02;
《网吧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支柱产业的可行性及类型选择》,《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福建论坛》2009年第2期,人大《文化产业研究》转载;
主持课题:
全国艺术科学部级课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01HG98),协助主持,执笔人;
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研究”(2002[132]);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理论研究课题(文化部,2002年),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
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文化体制改革对策研究”([2003]08),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
全国艺术科学部级课题“艺术教育管理学研究”(03GG120) ,主持人;
全国艺术科学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模式研究”(03AG13),主持人;
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湖北文化资源状况与区域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主持人;
湖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娱乐业——以武汉为主体的中国娱乐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考察”,主持人;
武汉市规划局 “武汉城市文化特色营造比较研究”, 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组织框架设计”,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
2005年中宣部、文化部“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研究”;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
2005年
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三峡文物考古成就总体动画展示研究”,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
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网络文化与当代青少年发展研究”,主持人
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确立——政治变局中的政党、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导权(1921—1952)”, 主持人;
2005年国家艺术科学基金“国家文化体制的起源、演进与确立——政治变局中的政党、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导权(1921—1952)”, 主持人;
2005年国家文物科技规划课题“楚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主持人;
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中华竹文化艺术史”,主持人;
2005年湖北省文化厅“国家艺术节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主持人;
2005年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体系研究”,主持人;
2006年国家财政部“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调查研究”,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
当代中国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发展(文化部、财政部,2007年),黄永林主持、傅才武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第2名);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经费绩效评价及文化基金会的可行性研究(财政部,2007年),主持人;
当前我国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财政部,2007年),主持人;
2007年当前我国公共文化经费绩效评价及文化基金会的可行性研究(财政部),主持人;2006-2007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研究(文化部,2007年);
2003-2006湖北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蓝皮书(湖北省省委宣传部,2007年);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国家艺术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影响和作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运作模式、经验及其影响力的实证研究”(2007年),杜建国主持、傅才武协助主持、主要执笔人;
文化部“2006-2007中国文化创新年度报告研究”课题(2007年),主持人。
2007年科技部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的体系架构、集成及示范应用,子课题负责人;
2008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前期研究(财政部、文化部),主持人;
2008年,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研究(湖北省发改委),子课题负责人;
专职学者
冯天瑜 1942年 资深教授、博导 中国文化史
傅才武 1966年 教授、博导 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
陈波 1978年 副教授 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公共文化政策
方学富 1950年 特聘研究员 政策法规、文化市场与遗产保护
彭雷霆 1981年 研究人员 文化史
肖波 1978年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
陈庚 文化体制、文化产业
张凤华 1980年 讲师 发展经济学,文化产业学,艺术经济学
秦丹 1980年 讲师 西方文学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比较
研究成果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2013-12-12]
文化创意产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作用与价值定位[2013-01-16]
论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作用——以湖北省为例[2013-01-12]
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转型[2013-01-12]
《从几个不同向度看媒介新技术的文化影响》 作者:石义彬[2012-06-29]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档案文献保护研究进展》 作者:周耀林[2012-06-29]
《ABC管理法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周耀林[2012-06-29]
《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实践进展与理论模型》 作者:傅才武[2012-06-29]
《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与文化行业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因应策略》 作者:傅才武[2012-06-29]
《多元文化环境下强化文化管理战略的价值、内涵与政策思路》 作者:傅才武[2012-06-29]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 作者:沈壮海[2012-06-29]
《清代前中期出版文化生态环境》 作者:江凌[2012-06-29]
《文化视域的扩展与文化观念的转型——对当前文化理论创新问题的考察》 作者:冯黎明[2012-06-29]
《张之洞与编订名词馆》 作者:彭雷霆[2012-06-29]
《关于中国前近代社会“非封建”的对话》 作者:冯天瑜[2012-06-29]
《基于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风险评价研究》 作者:詹庆明[2012-06-29]
《厘清“封建”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定位》 作者:冯天瑜[2012-06-2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人权法保护》 作者:郭玉军[2012-06-29]
《试论两湖地区基本文化特征》 作者:江凌[2012-06-29]
实验基地
国家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以下简称“实验基地”)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切实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实施公共文化发展与绩效评价做好基础工作,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的一批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企业。通过实验基地,直接从基层一线了解和获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政策实施、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全面及时掌握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各项变化,为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依据,以理论创新推动文化建设的实践突破。2013年1月11日,29家首批签约实验基地工作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大事记
2013年3月 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批准成立[2014-01-03]
襄阳市《文化襄阳概念规划》评审会[2014-01-03]
第十届全国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4-01-03]
2012年12月 文化部产业司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联席会议[2014-01-03]
2012年12月 太极湖规划项目评审会[2014-01-03]
2012年12月
安徽省文化厅:第五届国家文化创新高峰论坛[2014-01-03]
2012年11月 武汉市委宣传部彭丽敏座谈会[2014-01-03]
2012年11月 第三届全国文化产业青年学者论坛[2014-01-03]
2012年5月 两岸文博专业人员交流研习班(第一期)开班[2012-06-29]
2011年首届文化创新人才培训班开班[2012-06-29]
2011年全国文物行政执法人员(湖北片区)轮训班开班[2012-06-29]
2010年10月31日-11月1日 成功举办2010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武当山论坛)[2012-06-29]
2010年8月 傅才武教授参加中央“加大政府投入和转变投入方式及政策保障调研组”[2012-06-29]
2010年7月 方学富研究员参加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10度项目评审会议[2012-06-29]
2010年6月 研究中心完成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十二五”及下一个十年发展战略研究[2012-06-29]
2010年3月 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工作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2012-06-29]
2009年12月 完成了文化部、财政部委托的两个项目[2012-06-29]
2009年12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0)》[2012-06-29]
2009年12月 “第三届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暨文化创新奖颁奖仪式”在深圳举行[2012-06-29]
2009年10月 完成三峡工程的文化学研究[2012-06-29]
2009年10月 半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层面的众多研究课题[2012-06-29]
2009年6月 完成文化部委托的“发展我国动漫产业的政策研究”课题研究任务[2012-06-29]
2009年6月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组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平台[2012-06-29]
专业简介
武汉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是根据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及解决国家对文化产业交叉学科人才的重要需求于2013年设置的,是依托于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及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设置的新型交叉二级学科。本学科凭借湖北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武汉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以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为依托,整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艺术学系等院系优秀师资力量进行共建。
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主要研究对象和基本研究范围设定为文化产品生产、分配、消费及其价值实现过程,并且从横纵两个方面兼顾文化产业管理的核心研究内容。纵向度上,本学科旨在讨论基于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政府管理的价值取向、政府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讨论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战略、文化体制改革及政治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横向度上,本学科从管理的角度,借助当代
人文社会科学及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全面阐释有关文化经济运动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管理与政策等一系列重大专题。
本学科在国内具有以下优势:
1.整合多学科力量,学科基础扎实
本学科设置由我校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整合两个一级学科,即公共管理、中国史的博(硕)士点为依托,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构成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基础。
2.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合理
建立起以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为核心,以专职研究团队为主体的,拥有20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组成的专兼职研究团队,共同构建起一支跨学科、多元化、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3.科研实力雄厚,研究成果丰硕
近年来承担了30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的委托课题,科研经费总量近千万元,研究成果丰硕。其中,多篇政策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及省部级领导的批示,近20篇对策研究报告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