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创建。
1952年,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武汉水利学院。
1958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1987年,农田水利工程学科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88年,水利工程一级学科获批博士授予权。
1990年,成立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3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98年,农田水利工程、流域开发及河流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成为“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0年,四校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水利工程系、水力发电工程系、水资源与河流工程系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整合成立水利水电学院。
2001年,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水资源与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群成为“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7年,水利工程一级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包含水文与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同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成为第一批全国高等学校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作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
2011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1年,“985工程”三期将水利工程学科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创建计划。
2017年,水利与土木矿业工程学科群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教学系4个,本科专业4个。
教学系:水利工程系、水力发电工程系、河流工程系、水文水资源系
本科专业: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师资力量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232人,其中教师158人,包括教授78人,副教授66人,其中教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茆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夏军
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郭生练
学科建设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博士授权领域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利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流体力学、系统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
工程博士授权领域:能源与环保领域、土木水利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学、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流体力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
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土木水利、工程管理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水利工程
“双一流”建设学科:水利与土木矿业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武汉大学精品课程3门。
国家精品课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工程施工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
国家教学成果奖:研究型大学水利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4个,校级平台6个。
国家级平台: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平台: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绵城市建设水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安全保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水利部泵站测试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6月,学院近十年来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973”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73”课题、“863”课题、支撑计划和重大专项课题等50余项。近十年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7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4项。近十年获国家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获国际奖励6项;有SCI检索收录论文1049篇,授权专利415项,软件著作270项。
合作交流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挪威奥斯陆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学生培养的长期合作关系。
文化传统
团结协作、锲而不舍
水院院徽是武汉大学老图引申而出的校徽和八教相结合所得。
现任领导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