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化》1947年5月1日创刊于汉口,月刊,由湖北省汉口市文化运动委员会刊印发行,华中图书公司总经售。属于地方文化事业刊物,停刊时间及停刊原因不详,现馆藏1947年出版的第1卷第1 期和第2期。
人员编制
《武汉文化》的发行人为张铁君,主编为胡绍轩,主要撰稿人有胡绍轩、夏舒雁、王季思、王祖光等。
办刊宗旨
该刊以报导武汉及华中区文化为旨趣,内容以文化各部门之论著、批评、介绍、史料、通讯、特写及作家自白等作品为主。
办刊成果
该刊在创刊时表示,其所认为的文化,是包括一切有形的实物与无形的种种事项,其研究的目标和对象是在较为狭隘的范围内的,包括学术、教育、戏剧、音乐、雕刻、书画、报刊、文学等。
《武汉文化》所刊载的内容类型丰富,就戏剧戏曲来说,有介绍平剧与地方戏的关系以及南北方平剧差异的文章《平剧与地方戏》,以及对于中国戏剧运动的发展评述,如田禽的《中国戏剧运动的厄运》一文。此外,也报道了当时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如《第七届美术节美展在汉口》、《评黄君壁先生画展》等。同时,《武汉文化》还开辟有国内外文化、中华文化、武汉文化等栏目,介绍不同地方的文化发展情况。该刊重点关注的是武汉地区的文化发展动态,详细介绍了武汉地区各类文化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该刊发布启事,征求武汉文化界各部门的各种史料,这对于系统的了解武汉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汉文化》作为一份地方文化事业刊物,它的创刊对于我们研究武汉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所刊载的对于文化发展的评述文章以及所报道的文化活动的消息,都为研究当时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佐证。
文化传统
《开展武汉文化的几点要求——代发刊词》 张铁君
武汉文化之急待开展,这是谁也不会否认的事。但究竟如何开展?假使我们履践笃实不唱高调,针对客观的现实,配合当前的条件,我们的希望便不是很高的。
在这里我们不愿在为“文化”一词下什么定义,去陷入那名学上不可究诘的深渊,也不愿去争论东西文化有什么不同之点;因而加强了地域性文化观的相互轻视。我们也绝不幻想凭着这本小刊物,就可以将一个大都市的文化建设起来。我们以为即使“文化”是:包括一切有形的实物与无形的种种事项(孙本文的社会的文化基础)就假定“文化”是无所不包吧!然而我们也只想在极狭义的范围内,确定学术,教育,戏剧,音乐,雕刻,书画,报刊,文学,这几项为我们活动的目标与研究的对象。这些对象虽仅占文化万分之一的部分,难道不也是使全般“文化”发展变动的有利因素吗?即使文化只有历史进化阶段的差异,并没有东西地域的区分,然而我们以为天地万物,有同即有异,同一人种的面孔,但人之不同,正各如其面。何况东西的文化,那里会绝对相同。所以武汉文化处于同一的中国,又那能尽兴他地无异?本刊固属渺小,纵使要怀疑到它发行后的效率,我们也认为拳石投入大海,总要起些波纹,能起一些波纹,那便是尽了我们的一点力量了。
就武汉来谈武汉的文化,以物质而言,政治的迟钝,经济的衰落,屋宇的圮倾,道路的残毁,工厂的停顿,交通的阻塞,真所谓百废待兴。以精神而言:学校的寥落,出版的绝迹,熙熙攘攘,无非文盲,失教儿童,举目皆是,处在这样的一个都市,一个华中,各省视为神经中枢的都市,文化!文化!我们究竟怎样的开步走呢?
的确,我们不敢有过高的希望了,我们只愿以本刊来对于文化整个领域中几个有力的发展因素——学术,教育,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等,加以研究发展,并以之为动力进而向全文化领域迈步前进!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我们且举出几点最低限度的要求。
第一、我们要发展武汉民众爱国家爱民族的意识。武汉是两湖以及华中各省的心脏,历代已有不少爱祖国的志士仁人与许多文艺战士。他们的伟大精神及崇高作品,我们应该将它发扬出来,以作为建国最高原则的历史渊源。
第二、我们要协助武汉民众教育的负责这,推动扫除文盲的工作,努力促起各界智识份子负担起教育的责任。识字补习学校的数目,最好要与现在大中小学与党政机关的数目相等。
第三、我们要向武汉报纸副刊及杂志读物的文艺作家请求他们的作品,倘要写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要写些光明,倘若有批评与讽刺,同时也要有些奖励与赞扬,不仅消极有抨击政治的弱点,尤要积极指出较好的办法来。我们自然要通俗,但俗而不陷于怪力乱神,我们也自然要高雅,但雅而不致于脱离社会大众。我们反对黄色刊物,但我们也反对西洋八股。
第四、我们要请武汉的戏剧界,赶快的组织起来。从万分艰困中去建立一个简朴的文化馆以供戏剧活动之用。今后武汉的话剧,要适合武汉民众的智识水准与需要。武汉的地方剧如汉剧楚剧等虽应保持本来的面目,但尤应注入现代思想的血液,务使成为教育平民大众的有力工具。
第五、武汉美术界不论中画西画我们要求他们密切的团结起来。要使中西的美术相互交流相互融化,创造一些更精绝的作品;尤应反映时代精神。至于武汉儿童欢迎的连环图画,希望武汉当前的美术家们予以改进与纠正。
第六、武汉的音乐活动极为消沉,我们要请现在音乐界的圣手,迅速将全武汉的中西音乐家及各校的教师组织起来。写新词,创新谱。我们固然要阳春白雪歌者的质,同时也需要下里巴人听者的量,尤其不应忘记民间所最欢迎的一种“楚音”。
第七、武汉学术空气亦颇稀薄,我们要求学者教授们走出高等学府之门,普遍设立学术的通俗讲座,深入浅出,对于社会大众,灌输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正确知识。我们要求街头巷尾设立小型的阅书室或较小的区图书馆。
第八、武汉电影戏院,设立最多,我们要求教育当局,对于各影戏院商人及片商颁布来汉影片审查的标准严厉实行检查。同时给予有教育意义之影片以鼓励激励及种种便利。
以上是武汉文化当前最低限度的要求。然而这要求或许仍是较高的。不论如何,本刊对于以上要求当努力研究进行的方策,建议有关之文化团体。也希望以上各文化界人士,以他们自身的意见及其作品共同耕耘,庶几,本刊成为武汉全文化界公共的一块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