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特色与优势
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正逐步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建设与发展
◇1981年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材料学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建设“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0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7年经立项审核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9年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先后设立特聘岗位。2004年设立湖北省“
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列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被列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领导
院长:罗国强
党委书记:卢少平
副院长:赵春霞、刘刚、殷官超、文佐勤、付绿平
党委副书记:田仕
研究领域
材料复合新技术与新材料
生态建筑材料
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关键新材料及其应用
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成型制造及其关键新材料
基地建设
1987年以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先后建立了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材料与
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
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部级开放实验室、湖北省生物
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
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基地。
材料学科实验室面积31000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千余套,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可用于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过5000万元,拥有资料室面积210平方米。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材料合成与加工装备以及现代化的材料结构分析、表征与性能测试设备。主要研究方向:1、发展新一代材料复合与加工新技术,特别是低维复合技术,包括纳米复合技术及薄膜复合技术;2、基于材料复合与加工新技术,发展新型结构与功能材料,特别是国防建设配套关键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和新能源材料;3、材料基础研究与材料设计,特别是多组分、多尺度材料的复合原理与设计。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开放,有固定研究人员56人,客座研究人员25人。
光纤
传感材料与
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是1990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开始建设 ,1997年国家批准为全国唯一的
光纤传感技术重点
工业性试验基地,总投资2800万元,以光纤液位、温度、阀位等三种产品建立工业性试验线,开展工业性试验,并形成年产10000台套的工试生产能力。主要研究领域: (1)
特种光纤及新型敏感材料研究;(2) 光纤智能材料与结构及应用研究;(3) 新型
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4)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研究。
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主要研究方向:硅酸盐材料工程基础理论,硅酸盐材料生产过程与装备,低品位原燃料与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硅酸盐材料新品种、新技术;硅酸盐新材料评价与标准。拥有一批先进的硅酸盐材料研究与检测装备,固定研究人员54人(其中教授26人),客座研究人员34人(其中中国境外17人)。
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部门开放实验室始建于1987 年,它是以研究材料化学组成、微观结构与性能为主的现代化的研究与分析测试机构。全中心拥有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工作人员46人,拥有40多种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配有各种物性测试仪器,可满足各种材料的组成、结构及物理性能的分析与检测。
科研成果
近五年,学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973”、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武器装备重点型号项目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30余项,其他各类各级项目300余项,总经费12.5亿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200 余篇,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项。
教师队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教职员工440名,教授167人,副教授1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达国家院士6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以及湖北省级教师/教学团队称号5个,国家级人才23名和国家级青年人才14名,同时10人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人才培养
材料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建筑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学、生物材料学、光电子与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八个博士点和八个硕士点,并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2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07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377人。
自1996年
武汉理工大学作为主持单位,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材料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以来,材料学院材料类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高校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校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等。目前,材料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湖北省精品课程2项,承担并完成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2项,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奖3项,通过国家级项目成果鉴定2项,有4门课程被列为合格级以上精品课程,有8门课程被列为合格级以上优质课程,2门教材列入国家精品教材。学院专业必修课总数为167门,使用多媒体授课课程为79门,占必修课比例为47.3%。采用外语授课的课程有17门,占所开设的必修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10.2%。
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材料、交通、化工、电子、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工程、国防、汽车、船舶、建材、化工防腐、电机、石油等行业的高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2005年学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
交流合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多所大学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本学科以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为核心,以扩大与国际上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为重点,以选派学术带头人出国访问、讲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为主体,形成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十五”期间本学科承办国际会议8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3项,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讲学200余场,选派教师到国外研究、学习150人次。2006年,经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在本学科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本学科已成为我国材料学科重要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基地之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学院”的发展规划指导下,坚持以特色和优势为学科建设的重点,以本科人才培养建设为依托,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全面提升学院综合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介绍
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拥有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建筑材料、复合材料工程、生物材料学、
光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8个博士点和8个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两学科设置有特聘教授岗位,材料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有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试验基地、
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生物
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作为科研支撑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有教职工210人,其中教师155人,双聘院士1人,教授4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等81人,在校博士研究生207人,硕士研究生700人,全日制本科生 3285人。学院承担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项2项、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国家攻关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10项,横向科技开发项目6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9项。
开设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基础宽厚、适应面广、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新材料开发研究人员,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学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具备材料的研究、测试和开发能力,并受到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训练。自2006年起,本专业设一个材料类教学改革试点班,另设金属材料与工程方向若干班级。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C、机械设计基础B、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A、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
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材料、冶金、交通、化工、电子、航空航天、信息、国防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试点班部分学生将在大学三年级前往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或其他海外大学学习,并获得相关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学位。
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
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从事水泥与
胶凝材料、玻璃与非晶态材料、
结构陶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开发、工艺过程设计与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C、机械设计基础B、材料概论、材料工程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A、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水泥与胶凝材料、玻璃与非晶态材料、结构陶瓷等科研与生产企业从事的研究、生产、开发及管理工作,也可从事路桥、基础设施、水利等工程的材料试验和检测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工基础、
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原理及工艺、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材料、化工、轻工、电子、信息等行业及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等
高新技术领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生产、开发及管理工作。
复合材料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
复合材料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能从事科学研究、材料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加工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掌握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和原理,并具备对复合材料进行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工艺设计、性能测试以及开发新型复合材料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零件及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工程力学、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材料化工基础、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材、化工防腐、电机、电子、石油、通信、国防等行业的科研院所、高校、公司、企业工作。本专业培养具有
复合材料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能从事科学研究、材料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加工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掌握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和原理,并具备对复合材料进行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工艺设计、性能测试以及开发新型复合材料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零件及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工程力学、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材料化工基础、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材、化工防腐、电机、电子、石油、通信、国防等行业的科研院所、高校、公司、企业工作。
材料物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材料的基础理论、材料制备、加工、结构与性能测试及材料应用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从事材料改性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管理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材料物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材料制备方法和现代测试技术。具备运用物理学、材料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本领。
主要课程:大学物理B、理论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Ⅱ)、
结构缺陷、材料合成与加工、固体物理、计算机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应用、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A、
理论物理、近代光学、
电磁场理论、材料概论等。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能源、生物、国防、航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材料化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及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熟悉材料制备、合成与加工原理和技术,能够从事材料改性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相关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有关
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及材料制备、改性的最新技术,掌握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和现代测试技术,具备运用化学、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本领。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计算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原理及应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概论、材料物理(Ⅰ)、材料合成与加工、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A、材料腐蚀与防护、表面与界面化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电子、建材、生物、航空航天、能源、信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本专业是
材料科学、机电工程、
计算机应用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综合与交叉,主要研究材料成型技术、材料连接技术、模具技术、成型机械及成型过程的自动控制
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从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方面的设计与开发、教学与科研和企业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工程材料、CAD/CAM基础、测试技术基础、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材料成型原理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企事业单位、公司或大专院校从事研究、开发、教学、管理工作。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11-14
学院领导.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