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为1945年11月建立的
潮汕高级商船职业
学校,已从事航海教育与培训达半个多世纪,为国家航运业培养了万余名船舶驾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其中包括高级
船长、指导船长和总船长在内的数以千计的船长。根据STCW78/95国际公约和国家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规则,学校建立了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航运学院按照该体系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学院概况
航运学院下设
航海技术。航海技术与海事管理专业入选国际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7年有本科生和研究生900余人。学院教学科研软硬件设施完备,包括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室、航海及模拟器室、计算机模拟室、船艺训练室和船员水上训练基地等。
航运学院1996年获“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获“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 “
交通运输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共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博士点共2个。2007年有博士生3人、各类硕士生100多人、本科生约1000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10。
历史沿革
航运学院前身为1945年11月11日在广东汕头成立的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1953年迁至湖北武昌三层楼,更名为武汉河运学校,1978年更名为武汉河运专科学校,设有船舶驾驶、轮机管理、水运管理和无线电通讯等4个系,共有10余个专业。
1992年9月,武汉河运专科学校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并,更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航运学院”。1994年4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2000年5月8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成为武汉理工大学所属的23个教学单位之一。
师资队伍
该院师资力量雄厚,2007年有教职工78人,其中高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38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5名。专业教师51人,其中持有高级船长和船长适任证书的12人,大副适任证书的9人。
科研成果
近10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工信部科技专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湖北省重大技术专项、海事局科技项目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项目等超过2000项,累计科研经费近9亿元。截止2020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SCI、EI和CPC收录的论文180多篇,获各类省部级科技奖项20余项,出版教材学术专著50余部。
科研资源
科研基地
航运学院的科研基地有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航海仿真与实验中心和船员培训中心。
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基地,包括“交通安全环境”、“交通安全保障”、“交通信息控制”及新增“船舶运动仿真模拟”研究室。
航海仿真和实验中心下辖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室、航海及模拟器室、计算机模拟室、船艺训练室和船员水上训练基地。
上述实验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学生和船员的实践教学,其中国内最先进的NT-PRO4000型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用于大型数值模拟计算的Origin 300高性能服务器、综合智能导航系统设备、
航海雷达模拟器和ECDIS训练系统及各种开发软件平台已广泛用于开展科研、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图书资料
图书资料方面,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已经建成航海图书分馆,加上学校图书馆余区分馆内关于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和
航海技术专业的图书资料近万余册,可以基本满足教师和学生查阅专业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建有航运学院图书资料室,重点投资购进最新的外文资料。
学科设置
截至2023年9月,学院建设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导航与信息工程、绿色船舶与环境保护等3个二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发展目标
根据武汉理工大学总体战略目标及“十一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特色创优势,创新促发展,为创建开放式多科性大学贡献力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航海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把航运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外知名的航海学院。
本科教育
学院现有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导航工程等本科专业,其中航海技术、海事管理专业被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研究生教育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学科代码082302
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培养类型全日制学术型学位
航运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于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授予权。本学科主要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和解决水路交通运输领域的安全和保障问题,不仅开展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控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同时也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交通风险、船舶控制、交通管理、航海仿真、海事装备进行研究。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4人(含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36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30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3.0亿元。经过近20年的积累和沉淀,本学科在船舶控制与智能航海、交通信息控制与装备、海事管理理论与技术、交通环境与安全保障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具有较高的行业声誉。研究成果在水路交通、海事管理和航海保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学科研究生在港口航运及物流企业、交通装备制造及信息化企业、海事管理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导航与信息工程
学科代码0810Z1
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培养类型全日制学术型学位
导航与信息工程是学校经批准于2016年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研究物标定位、跟踪、导航这一连贯过程,探索导航领域信息感知、处理及应用,是由信息与通信工程、自动化控制、交通运输工程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结合的新兴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导航通信与网络技术、智能感知与导航服务、船舶智能航行与自主导航。
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6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19人(含获得国外博士学位教师5人),在北斗卫星信号处理与应用服务、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载运工具航行特征数据挖掘与导航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导航与事件检测、载运工具导助航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研究优势和特色。
随着国家信息产业升级、以“北斗”卫星导航服务为引领的新兴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室内定位与导航、普适计算环境下的位置感知与物标跟踪等在民用和军事领域应用的快速发展,本学科领域在国家推动实施科技创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绿色船舶与环境保护
学科代码0824Z3
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培养类型全日制学术型学位
绿色船舶与环境保护是学校经批准与2016年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主要研究船舶航行对海洋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危害及其相关预警、处置技术,是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领域。航运学院在本学科领域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包括:
(1)船舶及海洋工程污染控制理论与装备技术:包括船舶航行节能技术、船舶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大型污染事故处理和应急集成技术、船舶污染物检测技术,以及海洋环境的污染应急决策和响应行动相关支撑技术。
(2)水路危险品储运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包括船载危险品风险防控,危险品船舶状态实时监测的控制技术、危险品船舶运输过程中的信息识别技术、危险品船舶作业标准、水路危险品事故分类应急处置技术等。
交通运输工程
学科代码0861(原085222)
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培养类型全日制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全日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1981年至今,我校一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1998年获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成为该领域协作组副组长单位,2021年获批“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航运学院在交通运输领域长期致力于船舶交通组织、船舶通信与导航、通航安全与海事应急、船舶污染防治等领域科学研究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研究成果在支持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管理及装备信息化水平提升、服务交通企业安全生产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本学科研究生在航运及港航企业、水路交通装备制造及信息化企业、海事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等单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