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为“中南文工团”。成立于1950年4月;1953年6月与
中南文艺学院合并,成立中南人民艺术剧院;1954年8月,改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57年2月改为现名。
前身为“中南文工团”,成立于1950年4月,1953年6月与
中南文艺学院合并,成立中南人民艺术剧院,1954年8月,改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57年2月改为现名。1980—2000年,该院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以创作精品剧(节)目为指导思想,共创作上演古今中外剧(节)目137个,其中创作剧(节)目115个,共演出2,632场,观众达319万余人次,二度赴新加坡演出,共获各类奖项238项,其中国家级奖68项,省级奖48项,市级奖122项。获奖剧(节)目40个,有近60人获各级各类奖,其中获国家级奖27人。其中《同船过渡》1995年获文化部第五届“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2个文华表演奖,打破武汉市文华大奖“零”的纪录;同年,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剧协“曹禺戏剧文学”奖;两位主角获第六届上海“白玉兰”表演奖,在第四届(成都)戏剧节上获优秀演出奖及5个单项奖。(图69-22)从1995—2000年,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30项,其中国家级奖12项。《人生一台戏》获市“五个一工程”奖、“黄鹤文艺”奖、省优秀作品奖、1997年在“第四届武汉市艺术院团新剧(节)目交流演出”中获优秀剧目奖及单项奖共10项。《春夏秋冬》在1999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第六届新作展优秀剧目奖和7个单项奖,两年间共获奖11项。小品《真假难辨》自1994年演出以来,久演不衰,演出近200场,1995年获文化部首次颁发的“文华新节目奖”,周锦堂获“文华表演奖”。1995—2000年共获奖14项,其中国家级奖8项等
1980—2000年,该院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以创作精品剧(节)目为指导思想,共创作上演古今中外剧(节)目137个,其中创作剧(节)目115个,共演出2,632场,观众达319万余人次,二度赴新加坡演出,共获各类奖项238项,其中国家级奖68项,省级奖48项,市级奖122项。获奖剧(节)目40个,有近60人获各级各类奖,其中获国家级奖27人。其中《同船过渡》1995年获文化部第五届“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2个文华表演奖,打破武汉市文华大奖“零”的纪录;同年,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剧协“曹禺戏剧文学”奖;两位主角获第六届上海“白玉兰”表演奖,在第四届(成都)戏剧节上获优秀演出奖及5个单项奖。(图69-22)从1995—2000年,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30项,其中国家级奖12项。《人生一台戏》获市“五个一工程”奖、“黄鹤文艺”奖、省优秀作品奖、1997年在“第四届武汉市艺术院团新剧(节)目交流演出”中获优秀剧目奖及单项奖共10项。《春夏秋冬》在1999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第六届新作展优秀剧目奖和7个单项奖,两年间共获奖11项。小品《
真假难辨》自1994年演出以来,久演不衰,演出近200场,1995年获文化部首次颁发的“文华新节目奖”,周锦堂获“文华表演奖”。1995—2000年共获奖14项,其中国家级奖8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