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朝阳洞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景点
武都朝阳洞位于陇南市武都区角弓镇陈家坝境内。
景点简介
地理位置
朝阳洞坐西向东,每当朝阳初升,有阳光射入洞内,故名,又因传说明代,有一老禅“卧化”于洞中,成仙而去,称为“朝阳仙洞”。有大小洞窟26窟,塑像百余尊。窟壁有大量壁画和游人题留,洞前有楼阁,凉亭等建筑。
来源
明成化十六年所刻的“明故大禅知端竹大士省告脱化碑记”记载:“盖大士乃陕西西安府咸阳县白良村人氏,苏敬次男。天顺七年正月内,本县石佛寺出家,受礼大恩师喇嘛金敦领占为师。成化元年四月内削发为僧。番数十五年云游阶州……时十六年正月十五人禅,三月十五出禅。本月二十五日早辞别众增登仙洞崖,日正良时无病脱化。二十六日门徒皆知,众赴仙境,而僧俗来吊者千余人。”大善士端竹在洞中坐化,遗体保留至今,俗称“睡仙”,故洞所在崖称仙人崖,洞又称“朝阳仙洞”。相传,洞窟始凿于唐代。有大小洞窟26窟,塑像百余尊。窟壁有大量壁画和游人题留,洞前有楼阁,凉亭等建筑。近年来“睡仙”和百余尊塑像及崖前建筑大部分修复,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武都城,沿甘川公路西行40公里,过白龙江铁索桥,穿村庄,越田野,即到洞前的白杨林。一颗颗粗壮的杨树挺拔直立。沿林中小径拾阶而上,可见两株巨大的青杨,像老人一样,端坐路旁。这是植于明代的两株古树,已有500多年,高40多米, 6方可合抱。繁茂的枝杈上有4鸟巢,常年栖息着4对稀有珍禽哇乌鸟,每日晨暮嬉戏枝头。此鸟形若灰鹤,世界仅存200多只,因此,游人无不以一睹此鸟为快。小径曲折盘旋,转折数次,即到一大洞前。洞口高3米,宽2米,前有斗拱飞檐的崖前建筑,这便是“朝阳洞”。进洞后蜿蜒上行10余步便出头。右傍两窟,泥塑彩画,细腻生动。雕花门旁,是集句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书法文意与洞前幽雅的环境浑然融为一体,给人以独特的幽静之感和无限的惬意。再过一洞,便入“卧仙宫”,即端竹善士坐化之处。打开门,供桌后是两对精致的雕花门,门上龙凤飞舞。推开这第二道门,只见龙床之上卧仙头北脚南,一手托面,一腿微收,神态自若,安然酣睡。内洞正面是丹凤朝阳壁画。每当朝阳升起, 3米多深的洞内洒满阳光,金碧辉煌。洞内左侧石崖上嵌有几通石碑,其中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所刻《明故大禅知端竹大士省告脱化碑记》,高0.8米,宽0.5米,记述了善士家世及其出家、入禅和坐化经过及徒众凭吊纪念情状。出“卧仙宫”向前数米,是“观鹤楼”。楼有上下两层,飞檐下悬挂着几只风铃,江风吹动,铃声不绝于耳。楼后有一窟,称为“圣母殿”,内有9尊塑像,有正襟危坐者,有执笔聆听者,有怀抱婴儿者等等,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出“观鹤楼”,上行30余阶,向右拐,依崖而建的亭内,又各有一窟,分别为“玉皇殿”和“药王殿”。向右进洞,过一窟,又是一洞,这样洞洞相连,走来转去,接连过数洞,直至最高洞窟。从崖壁窗口下看,稻田碧绿,村舍交错,蔼蔼烟树间,飞鸟点点上下飞翔。
近年,朝阳洞经过绿化、修整,现已辟为武都的旅游胜地,每年都要接待数万名外地游客和附近村庄的善男信女到此游览。
明成化十六年所刻的“明故大禅知端竹大士省告脱化碑记”记载:“盖大士乃陕西西安府咸阳县白良村人氏,苏敬次男。天顺七年正月内,本县石佛寺出家,受礼大恩师喇嘛金敦领占为师。成化元年四月内削发为僧。番数十五年云游阶州……时十六年正月十五人禅,三月十五出禅。本月二十五日早辞别众增登仙洞崖,日正良时无病脱化。二十六日门徒皆知,众赴仙境,而僧俗来吊者千余人。”大善士端竹在洞中坐化,遗体保留至今,俗称“睡仙”,故洞所在崖称仙人崖,洞又称“朝阳仙洞”。相传,洞窟始凿于唐代。有大小洞窟26窟,塑像百余尊。窟壁有大量壁画和游人题留,洞前有楼阁,凉亭等建筑。近年来“睡仙”和百余尊塑像及崖前建筑大部分修复,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旅游景区 。
该处自然风光险秀,飞檐斗拱艺巧精雕的古建筑群,龛在悬崖峭壁的半山腰,很是惊险独特。洞前风景林中两株前年古青杨树,栖息着珍禽仙鹤,更使洞窟显得神秘幽静。
 武都城出发,沿甘川公路西行40公里,即到达角弓乡陈家坝铁索桥,过桥约一华里,便是古阶州八景之一的武都名胜朝阳洞。
历史文物
历史特点
朝阳洞原名仙佛洞,为唐代凿建石窟,镶嵌在第四纪砾石层悬崖之中。在《阶州直隶州续志》中有记载:“朝阳山,在州西八十里,明初有老禅卧化于石洞中。”记者一行拾级而上,到达洞窟山门前。从这儿可仰观崖前全景,俯瞰白龙江水。仙人崖笼罩在神秘莫测的虚幻中,高耸千仞,险如刀劈。悬崖上的亭台楼阁,古洞明刹,影影绰绰,时隐时现。位于仙人崖半山腰的朝阳洞,洞口高3米,宽2米,前有斗拱飞檐的崖前建筑。进入洞内,蜿蜒上行十余步,便有两窟。窟内泥塑彩画,细腻生动,令人玩味。蜿蜒上行,时宽时窄,宽处高10米左右,石窟塑像分布其间。据说原有26穴,塑89尊像,造型奇特,并有壁画多幅,现多已无存。其中一窟,便是睡佛端竹善士坐化之处。
以前当地人由于对僧道和仙佛概念不清,把僧人和道士通称道人,直到明代以来,把睡佛还叫睡仙,所以就有仙人崖、仙人洞、卧仙宫之称。洞门左侧石崖上嵌有明成化十六年所刻的《明故大善知识端竹大士省告脱化碑记》,记载了该僧家世及其出家、人禅、脱化、徒众凭吊始末。
后来的说法是,因为该洞坐西向东,又称“朝阳洞”。但据考证,其实是清康熙年间,洮岷道道台马朝阳到此,施资纹银,整修洞殿,使之维修一新,洞殿规模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此,才以马道台之名,将仙佛洞更名为朝阳洞。
朝阳洞三宝
坐佛、立佛、睡佛。其他洞窟中遗存的和重修的塑像与壁画,仍可称民间艺术精品纷呈,为洞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从唐贞观年间到明成化年间,在仙佛洞修成正果者有三,即坐佛、立佛、睡佛,从而使朝阳洞闻名遐迩,僧侣争相朝拜,游人纷至沓来。
主要景点
铁索桥
通向朝阳洞的第一道景观。白龙江从角弓乡流来,三面环水的陈家坝村像一个葫芦岛横卧江心,把江道挤成一个喇叭口。喇叭口以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港湾。如果遇江洪暴涨时,这儿的港湾就是一个巨大的海子,汪洋恣肆,十分壮观。朝阳洞就在港湾南岸的仙人崖上。
坐佛
相传坐佛姓朱名青,法名觉空,益州江油牗今四川江油牍人,隋末唐初云游武都,一日来到陈家坝,斋后信步到此,观其地其境,山峰秀丽,丛林茂密,且遍山野果,山下潺潺流水,半崖奇峰后有一天然洞窟可居,真乃一仙境也,于是择其地而修行。并在灌木丛中植青杨树,营造林木,养仙鹤,乘其出游。当地人不知其姓名,称为仙家。村东南龙兴寺内僧侣尊朱为师傅,常请去寺内讲经说法,有时到村子里给村民医病。他和僧俗相处很好,村民们对他也非常敬重。有一年冬,数日不见下山,一日清早几个徒弟上山去看望,走至洞前,见师傅打坐不吱声,连叫几声亦不应,近前细看,已安详坐化。
立佛
系角弓乡下候子人,姓董,名维君,法名普静,宋代举人,上京应试落第,回家途中购得佛经数卷,隐姓埋名,过家门而不入,直上肖山水仙坪的黑崖洞居住下来,在此处独自修行。黑崖洞洞口正好面对朝阳洞。相隔七八年后,父母拿着衣服、食物,上山找到儿子,劝其回家,子不从。董后到陈家坝村龙兴寺,不久去峨眉山拜佛受戒,法名普静。三年余返回,在龙兴寺做住持,年八十余移居仙佛洞。一日太阳初升,走至洞口,面朝太阳,背靠大石,直立圆寂。众士尊为立佛,并为其整修洞殿,名曰“侍佛宫”。
睡佛
姓苏,名敬,法号端竹,陕西省西安府咸宁县白良村人。明朝天顺七年牗公元1463年牍于本县石佛寺出家。跟随师傅喇嘛金敦领占离西安,越秦岭,沿嘉陵江而下,到广元,游历了千佛崖,经成都到峨眉山朝山拜佛。数月后下山,又从成都返回,沿嘉陵江、白龙江而上,历经数月,来到陈家坝龙兴寺,往来龙兴寺和仙佛洞拜佛诵经。后来龙兴寺端竹大士做住持应教。成化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早登仙洞崖即日圆寂于洞中。后人尊为睡佛。据说,朝阳洞是在南北朝之后,受丝绸之路麦积山等石窟文化的影响,从唐代起逐渐凿建而成。到了宋代洞窟发展已初具规模。后因地震坍塌,明代以前史料无存。
古木苍鹭
这里有两株古青杨树,树高16米,树围6.6米,据说已有1200年以上的树龄。虽为千年古树,但枝叶繁茂,参霄蔽地,浓阴蔽日数里,充满生机。二株古树上栖居着一群“仙鹤”。据介绍:这种形若灰鹤的稀有珍禽,它的本名叫苍鹭。苍鹭在此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在古老的青杨树巅筑巢,繁衍生息。据说苍鹭的独特之处就是只在百年以上的老树上筑巢。当地的老人们认为,这儿的苍鹭最早系朱道从外地带来喂养,因此老百姓都叫它“仙鹤”。因其羽毛为灰色,老百姓也称“灰鹤”。同时它又是一种气候鸟,飞起来叫声“哇牎哇牎”,白龙江沿岸的人给它取了小名为“哇乌鸟”。当地老百姓经过观察其习性,总结出一个“察鹤观天”的规律:如果一只鹤飞叫,表示天晴,两只鹤先后飞叫表示有雨,三只鹤先后飞行鸣叫表示有大雨或大暴雨,因此当地有“一哇晴,二哇下,三哇淌个天河坝”的说法。
观鹤亭
临朝阳洞窟崖畔的一座观鹤亭,观看崖下树林中的古树与仙鹤。这是朝阳洞景区的又一奇观。据说1956年5月朝阳洞遭破坏,秋后“仙鹤”飞翔他去,15年无声息。1981年正月朝阳洞动工维修,二月飞回″仙鹤″8只,在树巅筑四个鸟巢。十几年来“仙鹤”发展很快,鸟巢从古老的青杨树巅已向新树巅发展,至今夏季鸟巢已增至40多个,“仙鹤”总数已发展到120多只。从观鹤楼向下看去,可看到仙鹤晴空翩翩起舞、早晚觅食远近的白龙江和村寨边的田野。为朝阳洞平添了几分古色古韵。
参考资料
朝阳仙洞.武都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0 17:39
目录
概述
景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