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寺塔,又称永寿塔、永平古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城西北约20千米的永平镇裕丰村南虎头山(旧名武陵山、亦名翠屏山)半坡上,为旧时永寿县的标志性建筑,塔为八棱七层砖塔,高21.7米,为北宋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
历史沿革
北魏天兴年间(398一404年),开始建设武陵寺塔。清雍正本《陕西通志》引《永寿县志》言武陵寺“内有塔,后魏平阳王熙建,明碧峰禅师居此,寺中多名人题咏”。
明嘉靖年,关中大地震使塔身受损倾斜,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修葺一次。(据清嘉庆元年(1796年)县志记载)。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武陵寺。清光绪本《永寿县志》记云:“武陵寺(俗名南寺)在县西南武陵山……遭兵废。”
1982一1984年,全面整修武陵寺塔,清理出塔门,建成四方塔院,并建古建房三间,供看管人员使用。
1985年,设立武陵寺塔文管所。
2014年4月,实地勘查武陵寺塔,塔身实际向西北严重倾斜,封门禁止入内。
建筑格局
结构
武陵寺塔残存四层,塔身立于20世纪修筑的砖砌护塔平台上,平台呈不规则四边形,通长39.3米,宽25.8米,周有砖砌扶栏。台上塔身残高27.5米,底层每边长2.8米。底层西北向辟券门(现已封堵),门宽0.98米,高1.63米,壁厚2.4米;以上每层辟四券门,隔层位置交错。二层以上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砌出角柱、阑额、普柏枋等;每层增设凸显的平座钩栏,其高度几乎占每层的1/2(多有将现塔误认作七层),施转角和补间平座斗棋;各层当心间辟门或饰带乳钉的假板门,两侧饰上编穹顶之下直棂窗。层间叠涩檐出双排椽头或双层勾头滴水,施转角和当心间补间铺作斗棋。层檐和平座斗棋均为六铺作出三抄,钩栏花板砖雕有龙凤、流云和菱格等装饰图案。塔身第五层残毁,有关地志资料记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西大地震所致,但无确切地震资料支持。现塔为四层结顶,平砖收束,保持了残损后的旧状。塔内设有木质旋梯和隔层板。
特点
武陵寺塔为八棱七级模冈式礴塔,每眉以礴作叠涩出檐,角有凰铃。各眉均辟拱朗,隔眉拱朗相封,外有雕刻各式固案的平座棚杆,可愚椭俯瞰旧面山色。塔身内蔫雨米兄方天井,木梯旋绕直连塔顶。
文物遗存
武陵寺塔在全面整修时,于残塔顶部发现北宋“大观元年五月初……”墨书题记和“熙宁重宝”钱币等文物,可证武陵寺塔实为北宋重建之塔。
武陵寺塔沿半山踏跺置双连亭一座,两旁分别竖立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武陵寺碑记》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虎山》碑各1通。另存附属文物残石佛2尊(头佚)和石建筑构件若干。
保护措施
1957年5月,“永寿县城古塔”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更名“永寿县城古塔”为“武陵寺塔”,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基东西各外延126米,南北各外延67米;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东西各外延74米,南北各外延18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南至虎头山石碑,北至永平汽车站,东至原西兰公路,西至裕丰村。
2006年5月25日,武陵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武陵寺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
永寿县城西北约20千米的永平镇裕丰村南虎头山(旧名武陵山、亦名翠屏山)半坡上。
交通指引
永寿县人民政府距离武陵寺塔15.6千米,可驾车前往。
旅游美食
浆面条(也叫酸面条,其原因是发酵后的浆酸味十足)最重要的就是打浆了,浆常用的是绿豆浆和面浆(其他有红薯浆等,这必须得等到季节才有),而最好吃的绿豆浆,家庭最常用的是面浆。做浆过程其实就是发酵,放入发酵物,充入适量的水,放入少许曲,然后放置24一48个小时,等发酵物溶解或者浆味很醇厚的时候就可以用了。面条是普通的面条,当然有讲究的非手工面不吃的。煮面条的水中必须调和稠稠的面汤,然后放入适量的浆,多少以个人口味定夺,喜酸的就多放一些了。然后等面汤滚了后,放入面条煮,等面条8成熟时要放入事先炒好的配菜,比如小白菜、青菜等等,不要炒的太熟了,也不要放入锅中太早,否则等面条熟了就没有菜的味道了。煮面不需要太长时间,大概15分钟也就好了。起锅前要放入盐、拍碎的大蒜、葱花(喜欢吃韭菜的也可放入少量)、花椒粉少许、还有最关键的味精。这道饭千万别放酱油,破坏颜色。还要放入调制好咸花生豆(可夹杂一些青豆)和芹菜段(用热水过一次,去掉涩味就可以了)。
胡辣汤是洛阳小吃系列中的一绝。它源于清代中叶,大兴于民国初年,之后花样不断翻新。若行走在洛阳大街小巷口,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以大众化的品位和低廉的价格,始终成为人们早餐时的首选。先将红薯粉条和切碎的肥猪肉放入铁锅里炖,同时加入花生仁、芋头、山药、金针、木耳、干姜、桂仔、面筋泡等。待八成熟后勾入适量精粉,注意搅拌。然后兑入配好的调料及花椒、胡椒、茴香、精盐和酱油,略加食糖少许,一锅色香味俱佳的胡辣汤就做成了。胡辣汤无冬夏之分,四季皆宜,其味美可口,深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