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脉,位于
湖南省的西北部和
贵州省的东北部,走向为北北东,斜贯近500千米,宽43—140千米,整个山体呈向北西凸出的弧形弯曲。武陵山脉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个省市的71个县(区)。主峰为
梵净山,海拔2572米。
形成演变
武陵山脉在地质构造上也是一个复背斜,其成因同样主要与中元古代以来发生的各次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褶皱隆起、断块上升、断陷下降,以及地壳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发生多次间歇性大幅度抬升有关。
位置境域
武陵山脉位于
湖南省的西北部和
贵州省的东北部,处在云贵高原东部与中国地形第二级、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的交汇点,大致处于北纬26°20′—30°10′,东经107°20′—111°30′。武陵山脉的走向为北北东,斜贯近500千米,宽43—140千米,但山脉的走向也有一些变化,由南到北,由贵州到湖南,山脉的走向由北东→北北东→北东→北东东,整个山体呈向北西凸出的弧形弯曲。武陵山脉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个省市的71个县(区)。
武陵山脉是长江南岸乌江、沅水及澧水的分水岭,南东隔沅水和沅麻盆地与雪峰山脉对峙,北西隔乌江与大娄山脉相望。
地理环境
地貌
武陵山脉山体较高,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30余座。山体大致是北西侧高耸,向南东逐渐降低。在湘西北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山体高耸,海拔在800—1200米之间,东南为低山丘陵,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并有雪峰山为屏障。
水文
武陵山区河流纵横,交织如网,自古有着舟楫之利。武陵山脉孕育了
沅江、
澧水、
清江、西水、
乌江等长江支流。
山脉关系
主要山脉
武陵山脉山体由贵州省苗岭云雾山分脉,向北北东方向延伸,由松桃与花垣边境进入湖南省的西北部,然后又分三支:北支由来凤、龙山入湖南北境的有历山、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真龙山、白云山;南支介于澧水与沅水之间,有石柱山、天平山、羊峰山、天门山、软山以及慈利县南的大龙山、天台山。逶迤伸展于湘西北及湘渝﹑湘鄂、湘黔边境,止于洞庭湖西缘。三支山脉之间为丘陵或山间盆地。
武陵山脉的南西段(贵州部分)由三个断块山组成,北为梵净山,中为老岭,南为佛顶山。
主要山峰
梵净山,为武陵山脉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地区中部。 梵净山总面积为775.14平方千米,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7.6%,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凤凰山,海拔2572米,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
壶瓶山,海拔2098.7米,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石门县境内,与湖北省的鹤峰、五峰两县交界。
腊尔山,在凤凰、花垣边境,东北一西南走向,为高山台地貌。
羊峰山,在永顺东部,东北一西南走向,面积33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438.9米,为该县最高点。
崇山,在永定西南部,东以仙人溪与天门山为界,西南涉及永顺县境,面积约23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69米。
天门山,位于张家界城区南面,山顶距城区15千米。四面绝壁,山顶平旷,最高海拔1519.7米,顶部面积2.2平方千米。
高望界,在古丈东北,东北一西南走向,长7千米,宽5千米,最高峰海拔1146.2米,为该县最高点。
莲花山,在花垣西南部,东北-西南走向,面积24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197米,为该县最高点。
莲台山,在吉首西部,最高峰海拔964.6米,为该市最高点。
八公山,在凤凰、泸溪边境,面积15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059米。
白云寺,海拔2153米。
金顶,海拔2493米。
灿茶顶,海拔2412米。
壶瓶山,海拔达2099米。
太浮山,海拔605米。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
湖南省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入选中国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中。涉及常德、张家界、怀化、湘西州4个市(州)11个县(市、区),面积为16407.4平方千米。
旅游资源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东南约55千米的大木乡境内,地处武陵山脉北段。东邻大木花谷(AAAA),南接武隆仙女山(AAAAA),西靠武陵山大裂谷景区(AAAA),距重庆主城区130千米。
景区核心面积16.33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最高达18万个/立方厘米。景区是一座天然绿色宝库,有柳杉、水杉、刺杉、微毛樱桃、万山女贞、川百合、山茶花、映山红、木荀子等植物2000余种,有红腹锦鸡、弥猴、黑鹿、赤鹿、九节狸等野生动物260余种。景区海拔1015—1985米,年均气温约9.9℃,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积雪厚度最高超过50厘米。
历史文化
武陵历史
武陵地区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武陵地区7处远古时代人类化石揭开人文历史序幕。原始社会时期,武陵地区人类祖先过着渔猎生活,留下许多石器。武陵地区是栽培水稻的发源地,还有中国最早古城“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人类出现语言以后,苗族祖先蚩尤后裔和土家族祖先廪君后裔均把共同杂居的巍巍群山称为“武陵山脉”。龙山县里耶镇秦简已有“武陵”一词,是指武陵山脉。世居武陵山区的各族先民创造了“武陵文化”,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城镇文化等八大系列。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蜀郡太守张若伐取楚国巫郡以及江南地区以后,根据沅水流域黔山之名设置黔中郡。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朝廷因武陵山脉而把黔中郡改名为武陵郡,即《后汉书》所载:“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西汉)高帝五年更名。”汉代设置武陵郡以后,武陵山区成为世外桃源。三国时期,武陵郡治所设在临沅县(包括今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大部),初属蜀国,后属吴国。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将汉寿县改名为吴寿县,又分武陵郡西部零阳、充县设置溇中县,新建天门郡。武陵郡所辖只剩沅水流域的临沅、吴寿、龙阳、沅南、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城、酉阳、舞阳等县。西晋时期,武陵郡建置及其所辖地区无大变化。东吴时期,吴寿县恢复汉寿县旧名。东晋著名作家陶渊明创作名篇《桃花源记》以后,诗文大家竞相吟咏桃花源式的武陵源。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唐代诗人王维也说:“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径暖》中写道:“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他们笔下的“武陵源”就是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的代名词。
武陵文化
“武陵文化”是指世代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武陵文化以“八大系列”为主体,积淀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名胜文化资源,既是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又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是以濮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苗文化、越文化和汉文化为源头的“历史文化”。
二是以土家、苗族和侗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
三是以民间信仰和儒道释融为一体为特征的“宗教文化”。
四是以贺龙、周逸群、贺锦斋、袁任远、廖汉生为首创造的“红色文化”。
五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服饰为标识的“服饰文化”。
六是以湘西北“湘菜”和渝东南“川菜”为特色的“饮食文化”。
七是以转角楼、吊脚楼、鼓楼和“三房一照壁”为标志的“建筑文化”。
八是以“大武陵旅游金三角”长江三峡、张家界、梵净山为龙头的“名胜文化”。
民族
武陵山片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和白族等8个世居少数民族。
武陵茶
武陵茶是古代名茶,产于武陵山脉一带,故名。武陵山脉蔓延于湖南省西北境沅澧两江间,当时沿该山脉一线七个县都产茶叶,品质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