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湖南省张家界市的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陵源-天门山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军地坪,由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杨家界等景区组成。
命名
“武陵源”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称谓,其名称由来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从历史上来说,武陵源古属边地,当时交通闭塞、舟车隔绝、人迹罕至而鲜为外人所知。后因常德地区旧称武陵郡。秦以前,今武陵源所在地属黔中郡,从汉代起很长的历史时期,曾归武陵郡管辖。民国时期先属武陵道,后分属湖南省第二、第四、第八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隶属湘西自治州的大庸县、桑植县和常德地区的慈利县。
从地理上来看,今武陵源所在地位于武陵山脉的余脉。
从文化传播看,不少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都写到过“武陵源”。王维写过“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李白也写过“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径暖》中写:“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他们笔下的“武陵源”就是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的代名词。王维《桃源行》诗中提到的溪、洞、峡谷、村庄、樵客等景观最贴近现在的武陵源。
历史沿革
1978年,武陵源被世界发现,被誉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明珠。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张家界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此地时将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区命名为“武陵源”。
1988年8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列入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10年11月,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被国际地质学术界正式命名为“张家界地貌”。
位置境域
地理环境
地质
武陵源地区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武陵源地区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武陵源地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
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地貌
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它是“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由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统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营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
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倾斜,流水侵蚀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及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山体则按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峰林,显示出高峻、顶平、壁陡等特点。
武陵源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出露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分布地区,面积达30.6平方千米,可划分为五亚类,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斗、溶沟、石芽、石林、穿洞、洼地、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溶窝、溶槽、石膜、埋藏石芽、漏斗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以黄龙洞最为典型,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在洞穴学上具有游览和探险方面特殊的价值。
剥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区,见及三亚类:碎屑岩中山单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马颈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观至大尖一带;鲤鱼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黄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缘,山坡较缓,河谷呈开阔的Ⅴ型。
河谷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前冲洪扇、阶地和高漫滩。前者分布于沙坪村,发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带;索溪两岸发育两级阶地,二级为基座阶地,高出河面3~10米;军地坪—喻家嘴一线高漫滩发育,面积达4~5平方千米。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层中砂纹和跳鱼潭边岩画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不仅可供参观,而且是研究古环境和海陆变迁的证据。分布在天子山二叠系地层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龟背花纹,故称“龟纹石”。
气候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年均降水量1380.0~1450.0毫米。各月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4~7月,降水日达49天,约占全年降水日32%。强降水集中期为5~7月,降水量达65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46%。12~1月降水少,约56毫米,仅占全年总量的4%。一年之中,4~7月为相对湿季,8~9月为相对干季。年平均日照为1297.2小时。以8月为最多,平均日照为202.5小时;2月份为最少,平均为55.7小时。年平均风力1.1米/秒,以2~4月较大,为1.3~1.5米/秒,其他月份在1.0~1.2米/秒之间。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境内30年平均有霜期91天,其中实有霜冻日为24.5天,年平均无霜期274天。霜冻最早年份从11月开始,最晚年份至次年3月终止。以1月最多,平均9.8天;12月和2月次之,分别有7.2天和5.3天。年平均雨凇日为1.3天,最长连续时间为8天,最大结冰直径9毫米(1964年2月16日),以12月为多。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率85%。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植物分布呈现多样性、过渡性、垂直性和古老性以及石峰上植被繁茂、种类繁多等特点。树种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和草木相混生;以常绿为主,常绿、半常绿和落叶并存;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与人工林相间;以阔叶林为主,阔叶林与针叶林相混生。
根据1988年颁布的《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名录》,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有国家一类、二类保护树种21种,其中一类有珙桐、伯乐树(钟萼木)、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红豆杉5种;二类有白豆杉、篦子三尖杉、巴东木莲、鹅掌楸(马褂木)、榧树、闽楠、花榈木、紫茎、刺楸、伞花木、拟单性木兰、毛红椿、厚朴、凹叶厚朴、杜仲、榉木16种。
据1988年初步调查,景区内有古树17科、25种、55株。其中:枫香7株,黄连木6株,枫杨4珠,缺萼枫香、樟树、桂花、柏木、武陵松各3珠,银杏、南酸枣、刺楸、黄心夜合各2株,其他12种树各1株。
植物资源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境内自然植被中,有维管束植物达193科、730属、1630种。其中木本植物107科、250属、700种,草本植物879种。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1属、17种;被子植物96科、286属、734种。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境内中生代白垩纪至第三纪形成的被子植物科数占世界被子植物科数的29.8%,其中最原始离心皮类的被子植物有5属11种。中生代白垩纪植物有金缕梅科、樟科等;新生代第三纪植物有八角枫科、七叶树科、山茶科、旌节花科、兰果树科等。其中古老植物有八角科、五味子科、毛茛科、金粟兰科、杨柳科、桦木科、榛科、壳斗科、桑科、榆科、杜仲科、钟萼木科、领春木科、珙桐科、大血藤科、核桃科等16科。著名的第三纪孑遗植物鹅掌楸(马褂木)散生于原始次生林中。
动物资源
1988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野生动物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郑作新教授区系),东北部接鄂西北神农架,西南临黔东北梵净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位于中国西部山地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交界线左侧边缘。
据1980年中国科学院华南考察队考察,武陵源地区境内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2目、58科、149种。以鸟类居多,占种数的46.9%;其次为兽类,占28.9%;爬行类占16.1%;两栖类占8.1%。属国家一类保护的3种:豹、云豹、黄腹角雉;国家二类保护的25种:猕猴、短尾猴、苏门羚、穿山甲、黑熊、大灵猫、水獭、林麝、水鹿、豺、鸳鸯、鸢、雀鹰、松雀鹰、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褐翅鸦鹃、草鸮、斑头鸺鹠、短耳鸮、长耳鸮、虎纹蛙、大鲵。其中18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属湖南省级保护的有獐、毛冠鹿、红嘴相思鸟等54种。还有脆蛇蜥、丽纹蛇、鱼游蛇以及索溪峪景区野人井内通体透明的盲眼鱼等动物。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境内有兽类8目、21科、43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13种。有10目、24科、70种。以留鸟为主,兼有候鸟。属国家保护种类的13种,占境内鸟类总数的18.6%。两栖类动物2目6科12种。
方位布局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由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杨家界等景区组成,方圆369平方千米,奇山异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景区北部大片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经亿万年河流变迁降位侵蚀溶解,形成了无数的溶洞、落水洞、天窗、群泉。
重要景点
主要景区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又名青岩山,面积一百三十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它地处武陵山中。张家界地貌奇特,有石峰2000多座,形态各异,树木茂盛,森林覆盖率达88%,以黄狮寨、砂刀沟、金鞭岩、金鞭溪等最为著名。有黄狮寨、金鞭溪、腰子寨、琵琶溪、砂刀沟、朝天观、后花园七条主要旅游线。
天子山风景区
天子山风景区位于武陵源北,与张家界、索溪峪山水相依。
杨家界风景区
1992年在张家界西北角发现新的景区杨家界。这一新景区总面积3400公顷。
索溪峪风景区
索溪峪自然风景区内有2000多座山峰,还有19道沟壑和6条溪流。主要景点有十里画廊、鸳鸯瀑、南天门、黄龙洞等。
其他景点
南天一柱
南天一柱,高300米,一头托住云天,一头稳扎大地,挺拔坚实,如擎天柱石。南天一柱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黄石寨游览线一带。穿过南天门,一石峰从深不可测的沟谷中冲天而立,上下一般粗细,有如镇山之卫士。精悍潇洒,超凡脱俗。武陵源怪石繁多,此为一典型代表,当风化作用使岩石化解,碎裂,以及水蚀作用使其沿裂面崩塌,故而形成拔地而起的孤立石柱。
琵琶溪
琵琶溪一带林木繁茂,岩峰嶙峋,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又一道精彩的风景线。主要景点有九重仙阁、望郎峰、夫妻岩、朝天观等。
定海神针
定海神针,位于黄石寨游览线一带。五座山峰,座座如针插地。神话相传是美猴王兄弟猕猴王为了宝山不倒,从东海龙王处借来五根绣花针变成五座山峰,入地三千丈。
天桥遗墩
天桥遗墩是六座高200多米的圆形石柱,位于黄石寨西面的沟谷溪涧,相互间距300米,一字排开,从第一石柱开始依次升高,从第四石柱又逐次降低,联成一道拱形弧线,极像一组桥墩。
雾海神龟
在这座石峰顶端的平台上,一块长约5米、宽1米、高2米的椭圆形岩石微微隆起,很像乌龟。
文化活动
民间风情
习俗
岁时,即正月初一日晨,开门对东方作揖祝圣;归者跪拜尊长,日拜年。拜年者以未出上九日谓亲厚。过上九日谓迟年。妇女于夜间迎紫姑神,谓“请七姑娘”。正月十五夜,取衫树枝,于宅外烧之,谓“烧”。儿童大声呼逐,谓“赶毛九”。是夜,张灯结彩,演戏,玩花灯,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通宵达旦,城乡皆然,叫“闹元宵”。七月七夕,妇女结彩绸对月穿织,陈瓜果于道以祀牛郎织女。中秋节,土家族不兴赏月,汉人称之“守月花”,吃月饼则是土汉共有的习俗。土家人对中秋别有特色,他们披着明媚的月光,去冬瓜园里偷瓜,给无生育之夫妇“送子”。
服饰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缝头入葬;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
饮食
土家人主食以苞谷、大米、高粱、红薯、洋芋、杂豆为主。菜肴讲究酸、辣、香味,这是土家饮食的又一大特点。
民间艺术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称三仗鼓,约于明代传入武陵源地区。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长一尺,舞者左右各执一根,将另一根抛在空中,左右开弓,击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艺。
土家打镏子
打镏子,俗称“打家伙”,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全套镏子由小锣(又叫勾锣)、头钹、二钹、大锣等四件打击乐组成。打镏子关键是要配合默契,还要根据曲牌旋律的提示。
梯玛神歌
梯玛、土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而其舞蹈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电影电视
武陵源是美国电影“阿凡达”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及《钟馗伏魔》《捉妖记》等电影、电视部分实景拍摄地。
所获荣誉
1992年,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04年2月,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包含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在内的张家界市武陵源-天门山旅游区被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8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12年,武陵源入选“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21年11月25日,武陵源核心景区被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2022年12月,入选2022年11月AAAA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100强榜单。
重要事件
2024年五一期间,武陵源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东门标志性仿古建筑九层塔上挂着的8朵硕大的气膜“花朵”引网民热议,不少网友反映此种装饰显得比较扎眼。
旅游信息
旅游路线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寨→金鞭溪→百龙天梯→袁家界→乌龙寨→天波府→老屋场→天子山→贺龙公园→十里画廊
交通路线
火车
坐火车可到达张家界火车站,在火车南站,有前往景区的大巴,约40分钟。
汽车
乘汽车可前往长沙,然后在长沙汽车西站和汽车东站均可转车到达张家界。也可以直接到达张家界中心汽车站,出站后,坐前往景区的大巴。
自驾
自驾车不可以进入景区,需转乘景区环保车入内。一般停在张家界森林公园门票站外面,或武陵源门票站外面。
参考资料
武陵源.学习强国.
物种分布.武陵源公众信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09:01
目录
概述
命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