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就是指在精神、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障碍,全部或部分丧失从事某种活动能力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儿童。
人物特点
感知觉特点
智力残疾儿童的感觉的绝对阈限高于正常儿童,
绝对感受性则低于正常儿童。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刺激,没有刺激就不会有感觉。感觉的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而人能够觉察出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由于大脑功能的缺陷,同一强度的刺激可能引起正常儿童的感觉,却不一定能够引起智力残疾儿童的感觉。
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用速示器做过一个图片辨认实验,当图片以22微秒的速度呈现时,正常成人能辨认出全部图片的72%,正常儿童能辨认出59%,而智力残疾儿童却一个也辨认不出来。当图片呈现时间延长为42微秒时,正常成人能辨认出100%,正常儿童能辨认出95%,智力残疾儿童只能辨认出55%。这个实验说明了智力残疾儿童的感知的迟钝和缓慢。与此相联系的,是智力残疾儿童的感知范围狭窄,感知的信息量少。这表现在同一时间内他们能清楚地感知事物的数量比正常儿童要少得多。此外,智力残疾儿童的
知觉恒常性比正常儿童差。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他们往往认不出来。例如,在黑板上认得的字,在课本上可能就认不出来了。智力残疾儿童感知觉的这些特点,对学习速度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记忆特点
智力残疾学生的记忆有两个特点,第一,识记速度的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或不准确。这方面教学上的例子很多,例如,教他们学一个新知识时,往往需要多次的重复,才能教会。但是遗忘非常快,上半课教的内容,下半课必须复习;有的学生学了一个学期的内容,一个假期下来可以基本上忘光。第二,由于记忆的组织能力差,智力残疾儿童不会采用分类等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例如,有人做过一个试验,给智力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分别呈现狗、桌子、楼房、狼、小屋、椅子、草房、猫的图片,让他们看几遍后记住并回忆。正常儿童回忆时会打破原有的顺序,将所呈现的图片进行分类记忆,把上述图片分成:狗—狼—猫;桌子—椅子;楼房—小屋—草房三组来记忆。而智力残疾学生几乎不会归类整理,只能进行简单重复,记忆效果远远不如正常儿童。
思维特点
智力残疾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研究人员对9岁多的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物体分类的实验表明,他们的概括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幼儿园大班(6岁)的水平,只接近于中班(5岁)的儿童。这一特点,在数学过程中表现为他们难以掌握各种规则和概念,对语言材料和数学概念的学习,困难很大。二是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当遇到困难或其他新鲜的事情,原先的想法就会停止下来。思维的不灵活主要是指很难做到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向和思维方式,表现出刻板、僵化、不会变通。例如,即使下了大雨,负责给花浇水的学生也可能冒雨打伞继续去浇水,做他平时所做惯的事。三是思维缺乏独立和批判性。表现在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难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很少能主动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另一方面表现在易受暗示,缺乏主见。如在数学中,教师提问时,一个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也会重复类似错误的答案;回答问题时,经不起别人的反问,只要别人一反问,马上就改口,而不去坚持原本正确的答案。
语言发展特点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大脑发育受到损害,给他们的语言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据研究统计,智力残疾儿童中具有语言缺陷的在70%左右。一般来说,智力残疾的程度越严重,语言发展的水平也越低。
智力残疾儿童在语言发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语言发展迟缓,词汇量少。有的智力残疾儿童两三岁才会说一些单个的词,到五六岁才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有的上学以后,连自己家住在哪儿也说不清。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掌握的词汇量要少得多。正常儿童入学时,一般已掌握了2500—3000左右的词汇量,有的甚至更多,而同龄的轻度的智力残疾儿童也只能掌握几百个词汇,并且大多是名词、动词、代词等,连词、副词、形容词等基本不会使用。另外,他们对语文的理解也不全面,在使用某些词汇时,往往不分场合,盲目使用。第二,由于短时记忆能力差和思维的不灵活,智力残疾儿童对稍长的句子听起来有困难,也不会说成份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一般只能说较为简单的陈述句。除了以上的特点外,智力残疾儿童在语言上更多地表现为发音不准、吐词不清,这是语言障碍中比较显著的特征。
中国现状
2014年1月20日,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民政部、
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国预计到2016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视力、
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中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
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三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人民币。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计划》提出了三大任务:一是提高普及水平,重点解决8万名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问题。二是加强条件保障,重点保障特教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办学水平,提高
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三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特教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记者晋浩天)
2017年8月8日,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7部门,联合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年~2020年)》,要求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要达到95%以上。《二期计划》提出了6项主要措施: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精准施策,落实“一人一案”;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努力增加残疾人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机会;健全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倾斜支持,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健全
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县区建立残疾人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强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培养培训质量,完善编制津贴政策;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完成新课标教材编写。
2022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部署各地加快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计划》提出,到2025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