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粒园
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残粒园是古典园林建筑,位于苏州市装驾桥巷34号,始建于清代。宅园面积2390平方米(一说5.02亩),其中花园140平方米(0.21亩)。住宅分三路。门厅、轿厅、大厅、后楼及花厅都较完整。宅北部一花园早废。残粒园在东路花厅东侧,原称东园。吴待秋取南唐李煜“红豆啄残鹦鹉粒”(一说唐杜甫“香稻啄馀鹦鹉粒”)句意,命名“残粒”。
园林历史
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为扬州某盐商住宅的一部分,称为东园。后归姚大赉。民国十八年(1929)归画家吴待秋,更名“残粒”,其子吴䍩木居此。现为吴氏后人居住。1980年被列为修复项目和保护对象,1998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宅园占地共约3350平方米,分中、东、西3路。中路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堂楼五进。大厅面阔三间,额“春谷堂”。西路花厅“来鹭草堂”为卷棚式旱船建筑。住宅北部原辟有较大庭院,以栽竹植果树为主,早废。东路建筑有砖雕门楼“庆协螽斯”额,落款嘉庆辛未(1811),螽斯为昆虫名,产卵极多,寓意儿孙满堂。门楼后为西式平房,是吴待秋画室、卧室、会客室。东路中部花园即残粒园。1958年,房屋公私合营后,中、西路归市房管部门所有,成为居民大杂院,吴家留下包括残粒园在内的东路宅园。
景观布局
全园面积仅140平方米,但能充分利用空间,将半亭、假山、水池、花木组成曲折高下、层次分明的景观。中央建水池,缘岸叠湖石和石矶。沿墙置花台,种桂、蔷薇等花木。壁面亦布满藤萝。园西依山墙叠黄石山。最高处在西北隅,山顶有括苍亭。此亭为园内唯一木建筑,两面临池,一面依住宅山墙,并辟门与楼厅交通。亭内设坐榻、壁柜、博古架和鹅颈椅。通往下面石洞的磴道,宛转穿越坐榻之下。此园平面紧凑,空间利用充分,景物比例恰当,曲尽匠心,展现了造园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景观导览
由住宅经圆洞门“锦窠”入园,迎面有湖石峰为屏障。过湖石峰屏障,见水池居园中央,池岸北靠墙角掇湖石假山,进山洞循石级盘旋而上,有半亭一角飞翘,端跨山巅,取浙江括苍山名,称为括苍亭,可俯观全园景色。亭内有壁龛书橱,有侧门西通花厅。从内宅楼层可通花园,在苏州园林中为仅见。园中小径环池,蜿蜒起伏。榆树、桂花、蜡梅、薜荔等花木藤萝绿被全园。园前有合抱广玉兰。花厅庭院有湖石叠成小天池泉眼,高出地面0.6米而终年不涸。壁间嵌有书条石5方。
现存情况
残粒园由住宅经月洞门“锦窠”入园,迎面有湖石峰为屏障。园中央建水池,缘岸叠湖石和石矶。沿墙置花台,种桂、蔷薇等花木,壁面亦布满藤萝。园西依山墙叠黄石山,最高处在西北隅,山顶有栝苍亭。此亭为园内唯一木建筑,两面临池,一面依住宅山墙,并辟门与楼厅交通。亭内设坐榻、壁柜、博古架和鹅颈椅,而通下部石洞的磴道,宛转穿越坐榻之下。现园内建筑、景观基本尚存,但由于年久未修,整体略显残破。
相关人物
吴徵(1878—1949),著名书画家,字待秋,别号抱鋗(xuán)居士、疏林仲子、春晖外史、鹭丝湾人、栝苍亭长、晚署老鋗。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民国20年(1931)起定居苏州。
吴徵吴伯滔之次子。后居上海。山水初传家学,终日作画。手不停挥,无暇构思,以致笔墨僵滞,缺乏意趣。花卉师吴俊卿早年笔墨,又学李(鱼单),后窥元、明诸家,较山水为佳。书法则学王觉斯、倪元璐。亦能治印。
十八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1903 年只身来到杭州,求学于求是书院。1904年丁辅之吴隐等人在孤山创办西泠印社,吴待秋也曾参与其事。1906 年吴待秋赴北京预备就任京兆尹,因陈叔通的劝说,而未上任,仍以鬻画为生。1946 年任上海美术会监事。 1947 年与颜文梁张大千吴湖帆等参与指导上海市美术馆的筹建工作。1949 年9月22日因脑溢血不治病故,享年七十二岁。
吴徵与吴昌硕王一亭为世交。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因年长,列“三吴一冯”之首。与吴子深、吴湖帆、吴观岱称为“江南四吴”。吴待秋一生凭藉顽强的意志,恒久的艺术追求,获得了绘画上的成就,成为民国时期影响海内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画家,又与赵叔孺、吴湖帆、冯超然同誉为“海上四大家”。曾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审《古今名人书画集》。出版有《吴待秋山水画集》、《吴待秋花卉画集》、《吴待秋画集》、《古今名人书画集》等。
参考资料
残粒园.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残粒园.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3:46
目录
概述
园林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