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式管理(segmentation),是指把一个程序分成若干个段(segment)进行存储,每个段都是一个逻辑实体(logical entity),程序员需要知道并使用它。它的产生是与程序的模块化直接有关的。段式管理是通过段表进行的,它包括段号或段名、段起点、装入位、段的长度等。此外还需要主存占用区域表、主存可用区域表。
为了进行段式管理,每道程序在系统中都有一个段(映象)表来存放该道程序各段装入主存的状况信息。段表中的每一项(对应表中的每一行)描述该道程序一个段的基本状况,由若干个字段提供。段名字段用于存放段的名称,段名一般是有其逻辑意义的,也可以转换成用段号指明。由于段号从0开始顺序编号,正好与段表中的
行号对应,如2段必是段表中的第3行,这样,段表中就可不设段号(名)字段。装入位字段用来指示该段是否已经调入主存,“1”表示已装入,“0”表示未装入。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各段的装入位随该段是否活跃而动态变化。当装入位为“1”时,地址字段用于表示该段装入主存中起始(绝对)地址,当装入位为“0”时,则无效(有时机器用它表示该段在
辅存中的起始地址)。段长字段指明该段的大小,一般以字数或字节数为单位,取决于所用的
编址方式。段长字段是用来判断所访问的地址是否越出段界的界限保护检查用的。访问方式字段用来标记该段允许的访问方式,如只读、可写、只能执行等,以提供段的访问方式保护。除此之外,段表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它的字段。段表本身也是一个段,一般常驻在主存中,也可以存在辅存中,需要时再调入主存。假设系统在主存中最多可同时有N道程序,可设N个段表
基址寄存器。对应于每道程序,由基号(程序号)指明使用哪个段表
基址寄存器。段表基址寄存器中的段表基址字段指向该道程序的段表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段表长度字段指明该道程序所用段表的行数,即程序的段数。
由系统赋给某道程序(用户、进程)一个基号,并在调入调出过程中对有关段表
基址寄存器和段表的内容进行记录和修改,所以这些都不用用户程序员来管。某道活跃的程序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指令或
操作数地址只要与基号组合成系统的程序地址,即可通过查表自动转换成主存的
物理地址。分段方法能使大程序分模块编制,从而可以多个程序员并行编程,缩短编程时间,在执行或编译过程中对不断变化的可变长段也便于处理。各个段的修改、增添并不影响其它各段的编制,各用户以段的连接形成的程序空间可以与主存的实际容量无关。分段还便于几道程序共用已在主存内的程序和数据,如
编译程序、各种
子程序、各种数据和
装入程序等。不必在主存中重复存储,只需把它们按段存储,并在几道程序的段表中有公用段的名称及同样的
基址值即可。由于各段是按其逻辑特点组合的,容易以段为单位实现存储保护。例如,可以安排成常数段只能读不能写;
操作数段只能读或写,不能作为指令执行;子程序段只能执行,不能修改;有的过程段只能执行,不能读也不能写,如此等等。一旦违反规定就中断,这对发现程序设计错误和非法使用是很有用的。段式管理的
虚拟存储器由于各个段的长度完全取决于段自身,段在主存中的起点也会是随意的,这就给高效地调入段分配主存区域带来困难。
为了进行段式管理,除了系统需要为每道程序分别设置段映象表外,还得由操作系统为整个主存系统建立一个实主存管理表,它包括占用区域表和可用区域表两部分。占用区域表的每一项(行)用来指明主存中哪些区域已被占用,被哪道程序的哪个段占用以及该段在主存的起点和长度。此外,还可以设置诸如该段是否进入主存后被改写过的字段,以便该段由主存中释放时,决定是否还要将其写回到
辅存中原先的位置来减少辅助操作。可用区域表的每一项(行)则指明每一个未被占用的基地址和区域大小。当一个段从辅存装入主存时,操作系统就在占用区域表中增加一项,并修改可用区域表。而当一个段从主存中退出时,就将其在占用区域表的项(行)移入可用区域表中,并进行有关它是否可与其它可用区归并的处理,修改可用区域表。当某道程序全部执行结束或者是被优先级更高的程序所取代时,也应将该道程序的全部段的项从占用区域表移入可用区域表并作相应的处理。
在段式存储管理中,每个段地址的说明为两个量:一个段名和一个位移。在段内,是连续完整存放的。而在段与段之间是不一定连续编址的。段名和位移构成了一种二维编址。 段式管理是不连续分配内存技术中的一种。其最大特点在于他按照用户观点,即按程序段、数据段等有明确逻辑含义的“段”,分配内存空间。克服了页式的、硬性的、非逻辑划分给保护和共享与支态伸缩带来的不自然性。 段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充分实现共享和保护,便于动态申请内存,管理和使用统一化,便于动态链接;其缺点是有碎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