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读作dú、dài)是汉字
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
文字中。本义指毒草,引申之亦指毒物。
字源演变
会意字。此字始见于
《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图1),《说文》小篆文字其上部分像是一个“山”字,下方是“母”字的篆体文字。而到了汉代时期(图2),上方的两边翘起部分变成了一横,下方的“母”字更加接近现代汉语的书写。汉代时期以后,没有很大变化。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
“毒“字本义是指毒草。《说文》中说“毒,厚也。害人之,往往而生。”这里指的就是本义。后引申之亦可指毒物。又可指毒害。毒害往往使人痛苦,所以后引申指苦痛。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屮部】 徒沃切
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
𦸕,古文毒从刀(𠚣)、葍。
说文解字注
厚也。毒厚叠韵。三部四部同入也。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易曰:圣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列子书曰:亭之毒之。皆谓厚民也。毒与竺笃同音通用。微子篇。天毒降灾。史记作天笃。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字义训厚矣。字形何以从屮。葢制字本意。因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往往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尢厚。故字从屮。引伸为凡厚之义。毒声。毒在一部。毒在三部。合韵至近也。
徒沃切。古文毒。从刀䈞。从刀者、刀所以害人也。从䈞为声。䈞、厚也。读若笃。𥲮字、锴本及汗𥳑、古文四声韵上从竹不误。而下譌从副从(冨+刂)。铉本则竹又误为艸矣。古文筑作𥴀。亦䈞声。
康熙字典
【辰集下】【毋字部】
古文:𦸕𧉉。《
唐韵》《
广韵》《
集韵》《类篇》《韵会》𠀤徒沃切。音碡。《博雅》:恶也。一曰害也。《书·盤庚》:惟汝自生毒。《礼·缁衣》:惟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
又深害曰渐毒。《庄子·胠箧篇》:渐毒颉滑。
又痛也,苦也。《诗·大雅》: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后汉·蘇章传》:分骸断首,以毒生者。注:毒,苦也。
又恨也。冯衍《显志赋》:恶丛巧之乱世兮,毒纵横之败俗。注:毒,恨也。《后汉·袁绍传》:令人愤毒。
又药名。《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注:毒药,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
又《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注: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礜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取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
又鱼毒,木名。见《尔雅·释木》。《急就篇》注云:芫华,一名鱼毒。渔者投之水中,鱼即死而浮出,故以为名。芫,或作杬。
又鸡毒,乌头别名。《淮南子·主术训》: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然良医索而藏之,有所用也。
又狗毒、绳毒,俱草名,见《尔雅·释草》疏。
又置毒于物曰毒。《左传·襄十四年》:秦人毒泾上流。
又治也。《易·师卦》: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注:王云:毒,役也。马云:治也。《庄子·人闲世》:无门无毒。注:毒,亦训治。
又同育,亭育化育之意。《老子·道德经》:亭之毒之。注:亭以品其形,毒以成其质。毒,徒笃反。今作育。《唐代宗诏书》:中孚及物,亭育为心。张说《撰姚崇𥓓》:亭育之功成。皆以亭毒为亭育。古毒育者义通。
又《韵会》《正韵》𠀤都毒切。音笃。身毒,西域国名。在大夏东南。一名捐毒,又名天笃。师古曰:今之天竺。盖身毒声转为天笃,笃省文作竺,又转为竺音。《山海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天毒,其人水居。郭璞注:天毒,卽天竺国。
又《集韵》待戴切。《正韵》度耐切。𠀤音代。同瑇。瑇瑁也。亦作毒冒。《前汉·地理志》:多犀象毒冒。注:师古曰:毒,音代。冒,莫内反。通作玳瑇。
又叶昌石切,音尺。曹植《思归赋》:何曾雲之沈结兮,悼太阳之潜匿。雨淋涔而絫注兮,心愤悁以凄毒。 《说文》:𡴛,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屮从毐。《广韵》:本作𡴛。今经史𠀤省屮,从作毒。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