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隐翅虫
隐翅虫科毒隐翅虫属动物
毒隐翅虫是隐翅虫科毒隐翅虫属昆虫。其成虫小到中型,细长,两侧略平行,或末端尖削,略扁平,整个身体由黑黄二色相间构成。毒隐翅虫头黑色,触角丝状或棒状,较长,一般10-11节。前胸、腹基部桔红或桔黄色,有翅两对,前翅很短且坚硬,呈金属蓝色或绿色,腹部全裸;后翅膜质,长而大,飞行时展开,静止时折叠在前翅下面。3对足黄色或黑色;腹部除腹末黑色外全为黄色;尾部有两个尾刺。幼虫细长,除无翅外,形似成虫,触角3节;腹部第9节有尾突一对。中国已报道的毒隐翅虫有21种。
形态特征
毒隐翅虫成虫小到中型,细长,两侧略平行,或末端尖削,略扁平,外形很像大蚂蚁。整个身体由黑黄二色相间构成。头黑色;触角丝状或棒状,较长,一般10~11节。前胸、腹基部桔红或桔黄色,有翅两对,前翅很短且坚硬,呈金属蓝色或绿色,腹部全裸;后翅膜质,长而大,飞行时展开,静止时折叠在前翅下面。3对足黄色或黑色;腹部除腹末黑色外全为黄色;尾部有两个尾刺。幼虫细长,除无翅外,形似成虫,触角3节;腹部第9节有尾突一对。
毒隐翅虫由卵经幼虫、预蛹、蛹变为成虫。卵黄白色,略呈球形,单个地产在潮湿的基层;幼虫2龄,具骨化头壳及适于穿刺的大而呈镰状的上颗;预蛹与幼虫相似,但静止不动,呈“C”字形;蛹为离蛹,在浅表层土室中,借前胸与腹节上的毛状突起支撑在土室底部。
生活史
毒隐翅虫每年发生3代,多以成虫在避风、多草、土壤疏松的地方越冬。越冬时间从10月下旬开始,越冬期间无明显的休眠现象,其活动情况与环境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影响越冬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食物。翌年越冬成虫3月下旬离开越冬地飞入农田、灌木、草丛中觅食,并开始产卵繁殖,1年发生2~3代。7~9月份为毒隐翅虫大量繁殖的季节。
毒隐翅虫虫态历期研究较少,日木的黄足毒隐翅虫,卵在3~19天内变动;一龄幼虫4~22天;二龄7~36天;预蛹1~7天;蛹3~12天。成虫寿命约11个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习性
隐翅虫行动迅速,善于飞翔,如遇惊扰立即逃逸,喜孳生潮湿场所。常昼伏夜出,其夜间活动的频率受气温、风向、光亮等诸多因素影响。食性复杂,多食腐败的植物与腐烂的动物、粪肥、菌类,植物花粉、动物尸体、粪便、垃圾以及枯叶、朽木、树皮等,而且也捕食小型昆虫,如玉米螟、叶蝉、飞虱、蚜虫和蓟马等昆虫,且具有明显的向光性(特别是对荧光)和向高性。
虫与人类关系
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大多数毒隐翅虫可捕食农业害虫,已被视为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如塔毒隐翅虫Paederus tamulusErichson和梭毒隐翅虫P.fuscipesCurtis可捕食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豆类等多种农作物上的蚜虫、叶蝉、飞虱、蓟马、盲蝽、棉红蜘蛛等多种害虫。高密度的农田毒隐翅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毒隐翅虫皮炎
毒隐翅虫皮炎(Paederus dermatitis),又名隐翅虫皮炎或线状皮炎,当人捂碎毒隐翅虫虫体时,体液接触人体后引起的急性红斑疱疫性损害的皮肤病。一般以面部、颈部和双臂等裸出部位的病例最为常见,严重者全身感染,所致皮炎大多呈线状,也有点状、片状、点片和条片状的。
毒隐翅虫皮炎发生的地理区域,遍及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上世纪60年代在四川省首例报道以来,该线状皮炎在我国多地发生,如安徽、重庆、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山东、上海、新疆等省、自治区。其中以我国南方多见,重庆和四川一直是高发区,2006年爆发的毒隐翅虫皮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能导致毒隐翅虫皮炎并在一定地区流行的病原毒隐翅虫,全世界已报道20种。中国的皮炎毒隐翅虫,文献记载2种,即梭毒隐翅虫P. fuscipes Curtis和塔毒隐翅虫P. tamulus Erichson。
毒隐翅虫在医学中的作用
毒隐翅虫体内具有强烈的接触性毒素(毒隐翅虫素、拟毒隐翅虫素、毒隐翅虫酮)。现代医学发现毒隐翅虫素Pederin可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阻碍蛋白质与DNA的合成,可医治慢性坏死溃疡湿疹、神经性皮炎,甚至癌肿瘤等。在癌症治疗及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现已成为一种试验性抗菌素。
皮炎的防治
危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气象因素对隐翅虫皮炎暴发有明显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连续3~5年高温、干旱后,遇到气候适于土壤昆虫繁殖,对种群数量增加有明显作用,是造成隐翅虫皮炎暴发的基础条件;其次短期气象因素的变化,尤其是成虫交配、繁殖期如遇较长期低温降水可致种群数量剧减;并可因潮湿、阴霆,闷热气候激发种群超常活跃,酿成隐翅虫皮炎暴发;土壤拥有一个相当大的生物群落,约6000种,而甲虫占重要位置。土壤理化性状对昆虫有重要影响,如在含水量低时(<5%)可干缩死亡。因而环境卫生状况不好,垃圾、有机物堆集,粪便不及时清运均为隐翅虫皮炎暴发创造了条件。
预防
打扫室内外卫生,清除房屋四周的朽木、废料、杂草,捣毁隐翅虫的栖息地和孳生场所,及时清除室外的杂草、污水和垃圾等,必要时可喷洒适量的杀虫气雾剂。不要在室内堆放废旧物品,保持室内清洁、整齐,使侵入室内的隐翅虫无隐藏之处。同时要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防止隐翅虫飞入;夜晚关灯睡觉,睡觉前检查床上是否有隐翅虫,以免压死;尽量采取各种措施,如点灭蚊器、擦花露水等,一旦发现家里有隐翅虫,也可适当喷洒气雾杀虫剂。在野外或草地上活动的人,最好穿上长衣长裤,或使用一些驱虫液。农村夏秋季节割回的稻草要及时打晒,不要堆积太久;在隐翅虫活动高峰季节,用药物杀虫消毒,在室内用凯素灵或奋斗呐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滞留喷洒,2~3个月内能有效杀灭飞入室内的隐翅虫,或在楼房附近设置灯光诱杀。在建筑物外围的周边环境,不建议大规模使用杀虫剂灭杀隐翅虫,以免破坏生态平衡和造成环境污染。
治疗
由于隐翅虫血液中含有隐翅虫毒素,能引起人及动物皮肤坏死和组织变性(如溃疡和坏疽)。因此,当其爬上人体叮咬时,可用嘴将其吹走即可,切忌像对待蚊虫那样把它拍死,以免其体内的毒液溅到皮肤上。皮肤被隐翅虫爬过后,务必保持患处清洁,一般可以自动痊愈。一旦接触到毒隐翅虫毒素,可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疗,常见的有创口清洗、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等。
清洗
接触虫体的部位应尽早用肥皂水洗涤或涂以碱性溶液,忌用强碱性溶液。可用炉甘石洗剂清洗患处,每日洗;3~5次,也可用无菌纱布蘸取浓度为1:8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或5%的碳酸氢钠溶液或10%的氨水溶液湿敷患处。
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局部治疗主要使用止痛、解毒、止痒、消炎的药物,合并全身感染和全身症状者,亦可口服扑尔敏或其他抗组织胺药等抗过敏药物,症状特别严重者,除处理好局部外,还可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临床常见使用且有效的药物有季德胜蛇药片、云南白药、藿香正气水+庆大霉素、黄柏水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2:2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