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汉魏故城遗址在地面上的唯一实物遗存,是当时天子祭拜天帝的地方。
历史背景
毓秀台,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东汉末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许,毓秀台正是汉献帝祭天之所。每年秋分时节,汉献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在此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荫之中,绿意拥簇,高接云天。台下布列着数十处豪华的宫殿式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歇的地方。据《汉魏故城图》载,毓秀台前有汉御殿,为汉献帝祭天时斋戒沐浴之所,还有神厨、家畜亭等。台上原有天爷殿、东西厢房、天王殿、山门等建筑,四周雕栏玉砌,正中耸立着一处高峻的坛庙,叫玉皇殿(天爷庙)。从大殿逐级而下,是青砖铺就的广场,这里有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的一尊青铜巨鼎,叫“神坛”。广场两旁,还有月神台和雨神台。毓秀台下还有个宽8尺、高1丈的地洞。穿过地洞门就是60阶青石甬道,当年天子就是从这里登上台顶的。(关于此地洞,据说曹操当时挖此洞,让士兵从此过,从而营造士兵很多的假象展示给刘备看)。不禁让人想起毛**同窗好友周世钊《五律·过许昌》的诗句:“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残阳……”居村民相传,曹操的母亲正埋在此台下。
毓秀台是汉魏故都在地面的唯一实物遗存,具有建筑学、史学、方志学等学术价值。
现状
经过千年的风风雨雨,汉魏故城已化为瓦砾遍地的高坡,毓秀台也成了一座其貌不扬的土台子。毓秀台前面,一条小河自西向东蜿蜒而去,日夜不停的潺潺流水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毓秀台建立在盆李村之上,毓秀台西面是一个曾经驻扎过御林军的地方,叫营王村;南面的村庄叫城南董;后面高坡上是古城村;古城村北面是城后董、城后徐两村;东北一个村叫城角徐。从这些村名上,还依稀可看到昔日魏都的气势与辉煌。
在盆李村,还有祭拜关羽的关爷庙,村民虽时常祭拜,但关爷庙仍破旧不堪。
毓秀台是四乡村民们捐筑的,在民国时期,军阀到过这里屠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被定义为封建迷信,毓秀台被整个推平,我们看到的毓秀台是重建的。
毓秀台上略显狼狈,但仍有热心的村民自发的每天在这里看守,防止有人破坏。
当多日不下雨时,村子里老一代的人会到这里来烧香求雨,祈求收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