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关于“生计”问题的比较。诗人看到,其他的家庭春光融融、鸟啼花发,正是繁荣昌盛的大好时节,而自己呢,“只有一春苦雨与凄风”,整日布满忧愁。结合
闻一多当时的处境,我们不难理解这样的实际。自1925年回国之后,诗人就有一连串的不幸,先是与供职的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刘百昭矛盾重重,正如他在给梁实秋的一封信中说:“我近来懊丧极了。当教务长不是我的事业,现在骑虎难下真叫我为难。”又因为忙于他并不擅长的行政工作,而不得不将他所喜爱的诗歌撇在了一边,一般说来,对闻一多这样特别看重个人事业的人来说,必然将这方面的喜怒哀乐带入到家庭生活中来,并成为他衡量、判断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尺度,所以说,在他看来,自己的生活“总是桐花暗淡柳惺忪”沉闷、压抑、没有生机。
再就是关于妻子的比较。闻一多的妻子是一位平静温和的乡下女子,尽管也念过师范,但在
闻一多这位大教授、大诗人面前则肯定是默默无语,难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我的人儿她不爱说话”,或许并不是真的不爱说话,只是,在他那光芒万丈的夫君面前,她实在不知说些什么好。“书斋里夜夜给我送烟茶”,这自然是温馨的一幕,但作为夫妻,特别在闻一多这种情感丰沛的艺术家的需要中,仅仅是体贴入微还远远不够,他还渴望着别的一些什么东西,一些来自于精神和灵魂上的东西。早在《红豆》组诗中,闻一多就流露了对未来的家庭生活的担忧:
而今,当这种担忧已经成为了现实的时候,
闻一多又还能说些什么呢?望着“别人家里灯光象是泼溶银”,苦涩就悄悄地袭上心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别人睡向青山去休息,我们也一同走入黄泉里”这也就是说,无论现实还有多少的遗憾,夫妻百头偕老,双双走向死亡却是别无选择的,在这一人生的目标上,我们取得了高度的一致,而其他所有的夫妻也将无可逃避。在人生的终极意义上看,所有“比较”之下的差异便是微不足道的了。不过,建立在人生
终极关怀意义上的这一“无差别”的相等,“终究还是勉强了些,因为人并不能永远生活在终极关怀的逻辑当中,生活都是实实在在的,形而下的。于是,诗人又进行了一个新的“比较”:“别人堂上的燕子找不着家,/飞到我们檐前骂落花”。也就是说,别人的“家”固然豪华,固然灯红酒绿、莺歌燕舞,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过分“现代”,过分变幻莫测了,失却了自然纯朴的本色,以致燕子这种大自然的吉祥的鸟儿也不知所归了。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家”虽然简陋,虽然贫寒,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现代情趣,但毕竟保存了与自然相融合的特色,所以终究引来了“别人堂上的燕子”,“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大喜事呀!那么,“我们比别人差不差?”当然是不差的!诗歌先抑后扬,最后不紧不慢,恰到火候地让我们承认了他家庭生活的特有的情趣、特有的韵致。这样,读者先前的酸溜溜的感觉便一扫而去了,露出一丝会意的微笑,并不是我们都真的接受了
闻一多的逻辑,诚服了他的理论,而是,通过他的这番用心良苦的叙述,我们真正地理解了中国知识分子生存之苦、而又苦中作乐的特殊的精神状态,这一心境又并非特指家庭生活、夫妻生活,在我们的整个人生历程中,何尝没有遇到过“苦大于乐”的时候,但是,因为种种人力所不能解决的原因,我们似乎很难象西方人那样个性毕露,不依不饶,非要撞个鱼死网破不可,更多的时候还是委委屈屈的“苦中作乐”,尽管这的确过于
窝囊,过于
懦弱,但却被许许多多的忠厚老实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效行,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