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化学(comparativeculturology),运用比较方法探讨和研究两种或多种文化之异同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70年代以后,日本学术界开始正式使用“比较文化学”一词。欧美很多国家的大学亦开始设立比较文化学的课程。
研究内容
1.对比研究
它包括四个方面:对各文化圈的边民和现存文化圈的数量作出概述;比较各种文化的特点,找出在构成一种文化的各种文化要素中显示出来的、作为区别于他文化体的惟一的和基本的特点;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各种文化处于同等的地位;站在跨文化的立场上,对一定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探讨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对应和相互反应;
2.交流研究
涉及四个方面:对多种文化体之间的相互接触作出概述;分析比较由于相互接触而引起的各文化体在形态和特征上的不同变化;探讨某一文化体中的某些文化要素和文化事象向其他文化体的传播;阐明同一区域内新文化对旧文化的取代规律;
3.整体研究
包括两个方面:对包含着诸多文化体的文化总体的现状和本质作出实证性的和思辨性的解释;对各文化体的存在意义作出实证性的和思辨性的解释。对于这些内容的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现在仍然是一个处于探讨中的问题,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确立所比较的对象的共同前提。
比较方法
历史比较法多在研究文化特质的分布以及文化史重建等工作中采用,它有时可把范围限制得很窄(如在一种文化之内),有时又把范围延伸得很广(如两大洲之间)。
类型比较法则需和比较、分类与通则化等工作一起进行,同时还需建立起一般的法则与规律,以标示文化现象的变化幅度。
近年来,类型比较法发展成为“交叉文化研究法”,即从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搜集的文化资料中抽样,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求世界性的通则,其代表机构是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中设立的交叉文化调查处。它在摩多克领导下,搜集了数百个当代及原始人类社会有关地理、社会、文化诺方面的资料,依地区及科目建立分类档案,以后又发展为“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