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
200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比较文学研究》是200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乐黛云、王向远。
内容简介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剧烈、发展迅速的一个世纪。19世纪中期以来的近代化进程到20世纪开始加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学术研究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样经历、体现着这种历史的变化。 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涌现出了众多的学术名家和大批的字术经典,中国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一世纪从学术观念到著述形式逐步建立起现代学术思想研究的体系。
本书研究、总结20世纪人文学科学市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对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百年成就的审视,也是对中国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集体回顾,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
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之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透过历史的烟尘》、《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英文版)、《自然》(中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面向风暴》(英文版,德文版,日文版)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是中国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
第一节 中国比较文学从小说的翻译和研究开始
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二、翻译小说的勃兴及其影响
三、关于翻译的研究
第二节 中国小说翻译的先驱林纾
一、林纾与中国文学
二、林纾的翻译活动
三、郑振铎对林纾历史功绩的评价
第三节 会通古今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先行者王国维
一、深厚的中西学造诣
二、超越新旧中西之争
三、在古今中西文化脉络中实现重大转折
四、关于“真”之追求
五、以会通中西文化为基础的文学批评新视野
第四节 中西文学孕育中的青年鲁迅
一、青年鲁迅在日本
二、“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三、接受与批判
四、跨多种文化的文学研究
第五节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衡派
一、学衡派源流
二、学衡派会通中西的主张
三、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第六节 茅盾、郭沫若与中西文学的互证互识
一、茅盾对尼采思想的吸收和批判
二、茅盾对西方文艺思潮的接受和利用
三、郭沫若与泛神论及其诗歌的外来影响
四、许地山、田汉、徐志摩及其他
第二章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发展
第一节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建立
二、比较文学课程的中国化
第二节 渊源与影响研究的深化——陈寅恪
一、渊源与影响研究的奠基者陈寅恪
二、原典实证的方法
三、双向诠释
第三节 跨文化文学异同之探求——钱钟书
一、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
二、跨文化文学研究的新起点
三、即异而见同,因同而见异
四、文学理论的互相照亮
五、在世界文化语境中突出中国诗论特色
第四节 阐发研究的新开拓——朱光潜
一、朱光潜的中西学术积淀
二、“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
三、中西比较诗学的开山之作《诗论》
四、阐发研究的实绩
第五节 立足本土参照西方——宗白华
第三章 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
第四章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繁荣
附章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背景的世界比较文学发展源流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后记(一)
后记(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5 22:2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