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绘画,
四川省美姑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毕摩是彝族远古“政教合一”时期的部落酋长,后来逐步蜕变为专掌祭祀、载史、占卜之职的祭司,同时也是是彝族民间唯一掌握着系统的原始绘画艺术与文字的人物。据《彝族源流》载,早在艾哺时代,“艾哺好女根,传到娄师颖……心里想知识,口里讲知识,手里写知识。连写在锦上,锦上花琅琅,书卷好比日生辉,图画好比月生光。”彝文典籍《苏颇·梅亥苦苏》载:“唐支用彝经,兴了祭祀礼。额氐驾崩时,候荣来念经”(唐支是远古彝族首领)。《华阳国志·南中志》载:“诸葛亮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臣、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牵羊负酒,赍金宝诣之像。以赐夷之,夷甚重之。”也透析出毕摩绘画的影子。
凉山毕摩文献《毕补·颂毕》又载一代毕摩宗师维勒邛部“聪明智慧高,心灵手亦巧,承继前贤学,去粗存精华”,“取墨画怪灵,取简写经典,经典存箱柜。”两千多年前,凉山彝族社会由狩猎时代进入了农耕时代,当时的毕摩提毕乍穆与昊毕实楚围绕“仪式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彝族文化史上的口头论辩,据传当时就有了书于皮张的绘画和文字的记载。
文化特征
分类
毕摩绘画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毕摩文献上的插画图解,二是在木板、石板上的图画符号。
插画图解
文献上的绘画始终与文字相配,多在扉页或末尾几页,画上图画并配以相应的文字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多以反映天地万物的演变、古代英雄人物降妖除魔为民除害、古代战争中的排兵布阵、日月星辰等天象、彝族先民迁徙路线、动物植物为内容,甚至异域世界的邪魔鬼怪等。
凉山毕摩绘画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俯仰天地、神游太虚的艺术观照法,以心领神会,将心中之“象”自由地组织在一起,以抽象手法,舍弃了那些眼睛可视但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内容,而对眼睛看不见的但是认为是本质的部分却会详细描绘出来。抓住“骨”这个本质特征,而舍其外形轮廓,画物之“骨”像。
宇宙中的物体,高远而神秘,往往是最容易引发古人遐想的神圣之物,这在毕摩绘画中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彝族画日月星辰等天象,往往取其形似。如日月图以简笔画的形式,取日月之“骨”象,并沿骨架线两边加以“之”字纹或“一”字纹或小圆圈填充四周,以表示日月之光,再画点装饰;画云雾则以向上弯曲的数个符号排列一起表示;画雷电则画折弯的符号,以表示急促而有力。
动植物的画法更体现了毕摩绘画取其骨像的“画骨”之风。以鸡的造型为例,以一根曲线代表身子,联结起头、翅膀、腿脚和尾巴,只用不多的线条画出了一只鸡的形象,可谓极度的简约;相较之下,在各个局部,用了较多的短线条重点描绘了“九”牙形的鸡冠,五指的鸡爪、翅膀以及尾巴,甚至用一个点和小圆圈标示出了鸡的眼和鼻。同样,蟒或凤凰的画法,在其主干的躯体部分,只用简单的线条画其“骨”貌,而在其身上则以无数的小圆圈或半圆形或画点等符号装饰,相较之下则以更多的笔墨突出其头和其尾,以突出被认为是重要的部分。画马与牛之形象,突出牛角和马尾,抓住各自的特征,还从功能上加以区别,即马背上载了人,牛拉了犁。画蛇就是一条蛇的简笔形状,画鱼只画鱼骨头,画人则画人的骨架结构,画树则取几笔枝杆,与古彝文字如出一辙。
在毕摩绘画中,以彝族古代英雄支格阿鲁的形象最为普遍与突出。毕摩们将支格阿尔的身体呈方形喻示撑起天宇的四根铜柱,也象征着大地四方,体现着支格阿尔脚踏大地,头顶天空的气宇轩昂之势。画在支格阿尔上方的日月图符和左右手边的弓箭、铜网兜和铁叉、铜锤等武器,以及下方长着翅膀的飞马等形象,既与经文中对支格阿尔 “左眼似日辉,右眼如月耀……”的描述相对应,又暗示出英雄支格阿尔用铜锤和铜网兜制服雷神、用弓箭和铁叉射日捉月、降服吃人的飞马等多项传说中的英勇事迹。
图画符号
毕摩在木板上的绘画,画天地人间有固定的程式。最上面三道横线中间插入一条竖线的符号代表“天”,往下一条横线两端各画三道弧线的符号代表“地”,接着是日月图符,月亮通常被画成半月牙形,再加上些折线和若干点或小圆,太阳画成几重圆圈再加上若干点,然后以多行排列的点代表星晨,三个小的左右半弧一组符号组成“雾”等。
石板画主要有防冰雹、防乱砍乱伐、神图等。
用兵布阵图与星象图位,也是毕摩文献绘画中最具特色的大类,一般附于每卷文献的末尾,画法简单明了,如画一颗星则只画一点,三星则画三点表示;军事布阵图则按布局模式,画若干竖线代表执叉执戈执斧方阵,画主帅则画一圈代表,画山川地理则根据特征画小石、小树、水凼等简单符号表示,并在相应部位用文字注明,气势恢宏。
特征
一是功利性和信仰性。毕摩绘画是彝族民众万物有灵和其它本土信仰的产物,一则为毕摩仪式提供考据性,增强仪式效力,二则主要使用于各种不同的毕摩仪式中,具有显著的功利性、信仰性。
二是原始性。彝族毕摩绘画以内心观照之法,近取诸物,远取诸身,仿自然万物之像,重在突出“骨”架,强调心灵观照,画面中突出“线条”的运用和单纯的色彩,追求平面和装饰性的效果,具有原始性。
三是独特性。毕摩绘画变形、怪诞、神秘、空灵、断裂、残缺乃至“丑”等不完美的范畴,这种拙稚古朴、浑然天成、神秘而率真、生硬但又富力感的绘画形式,透出一种独特的民族韵律与节奏的美。
四是书画合一性。毕摩绘画时时处处体现着“书画合一”的古老传统,凡画必配有文字,以文释图随处可见,且在许多图画中,表现出“亦画亦字”的特征。
分布区域
毕摩绘画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彝族民间,以大小凉山为分布重点。在大小凉山范围内又以美姑、昭觉、布拖等彝区为代表。
制作工序
毕摩通常以竹、木削制成笔,蘸沾牲血调锅烟灰制成的墨汁,在纸上或木板上进行绘画,且不打草稿,凝神定气,一气呵成,不加雕琢。
毕摩早期的绘画工具极为原始简单,即就地取材,用墨石、红土当墨,用松尖作笔,绘制在羊皮、丝绸、布帛及土纸上,后来发明用燕毛作笔,用木叶当纸。画笔有自削的竹签、棕桐叶柄、细树枝和草茎,或用鸡翅、羽毛、绵羊毛和山羊毛制作而成。颜料也是俯拾即得的一些矿石土、锅烟灰、动物血、猪胆汁、赤土等,近代才使用毛笔、墨汁。毕摩常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和颜料在兽皮、树叶、地面、岩壁上绘制出一幅幅规格大小不一的日月星辰、山川人物、动物植物等图画。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毕摩绘画对于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与文字的发生、发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绘画与文字各自演进,文字系统从原初的象形发展到了指事、会意等完备的“六书体系”,而毕摩绘画艺术始终保留着最初时代的面貌,对于见证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2.文化价值。毕摩绘画以其独特的仪式传承于彝族毕摩群体中,又通过仪式的方式传播于彝族民间,拥有广泛的接受群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随着毕摩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3.艺术价值。毕摩绘画以其独特的“观物取象”法,直指精神之“骨”的方式,体现出的拙稚古朴、浑然天成的韵味,正是这种神秘而率真、生硬但又富力感的绘画形式,透出的韵律与节奏,体现出远古人类可贵的探索精神,铸就了彝族民众的独特的审美世界,以其特别的格调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特别是“藏彝走廊”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为现代绘画艺术提供了远古艺术文明的借鉴。
4.社会价值。毕摩绘画是联结彝民族成员间民族认同、心理认同的主要纽带,对于民族自信力与情感的培养,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供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承人物
吉克伍沙,男,彝族,第五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毕摩绘画。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美姑县文化馆获得“毕摩绘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毕摩绘画”项目保护单位美姑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5年8月21日,彝族题材的毕摩绘画作品于第七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期间亮相于凉山州民族文化艺术中心。
2018年4月10日,美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举办了美姑县首届毕摩绘画作品展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