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读作máo)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
常用字)。此字始见于
西周文字中。本义是指人和动物身上的
毛发。引申义是细微、微小的意思。
字形源流
“毛”字是
象形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文字中(图1),到了秦朝文字(3图)中,“毛”字变得像毛发的形状。到了小篆文字(图4)和汉朝文字(图5)中,笔画结构变得更为对称。而在汉朝文字(图6)中,“毛”字变得弯曲。又在汉朝文字(图7)中,“毛”字失去了毛发弯曲的形象,而变得平整便于书写。楷书以后,没有很大的变化,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
“毛”字是单一结构,其金文字形就像弯弯曲曲的毛发的形状,所以毛的本义是指人和动物身上的毛发。由于毛发是很细小的东西,所以“毛”字引申出细微、微小的意思。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毛部】莫袍切
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凡毛之属皆从毛。
说文解字注
睂发之属及兽毛也。
眉者,目上毛也。发者,首上毛也。而者,须也。须者,而也,𦣞下之毛也。𩓾者,颊须也,頾,口上须也。及兽毛者,贵人贱畜也。
象形。
莫袍切。古音二部。
康熙字典
【辰集下】【毛字部】
《唐韵》莫袍切。《集韵》《韵会》谟袍切。𠀤音旄。《说文》:眉发之属及兽毛也。《释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别形貌,自覆冒也。《诗·小雅》不属于毛。注:毛者,体骨之馀气末属也。《周礼·秋官·司仪》:王燕,则诸侯毛。郑注:谓以须发坐也。《齐语》:班序顚毛,以为民纪。注:顚,顶也。毛,发也。次列顶发之白黑,使长幼有等。
又发班白曰二毛。《礼·檀弓》:古之征伐者不获二毛。
又兽为毛虫。《周礼·地官》: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注:毛物,貂、狐、貒、貉之属,缛毛者也。《礼·月令》:孟秋之月,其虫毛。
又《乐记》:羽者妪伏,毛者孕鬻。正义曰:羽,鸟也。毛,兽也。
又牺牲纯色曰毛。《史记·三王世家》:鲁有白牡、騂刚之牲。羣公不毛。注:何休曰:不毛,不纯毛也。
又草也。《左传·隐三年》:㵎、溪、沼、沚之毛。
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又桑、麻、五谷之属皆曰毛。《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注:郑司农云:谓不种桑麻也。《公羊传·宣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注:不毛者,硗确不生五谷。
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为辅,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
又去毛曰毛。《诗·鲁颂》:毛炰胾羹。注:毛炰,烂去其毛而炰之。
又柔毛,羊也。《礼·曲礼》:羊曰柔毛。
又莎草曰地毛。见《广雅》。
又扻毛,盐草也。见《雷斆·炮炙序》。
又高丽方言谓苎曰毛,苎布曰毛施背。见《鸡林类事》。
又闽南人谓毛曰膜。见《井观琐言》。
又梵言钦跋罗,此云毛。顩钵罗,《西域记》云织细羊毛。褐赖缡,《西域记》云织野兽毛。
又国名。又姓。《左传·僖二十四年》:鲁、衞、毛、耼,文之昭也。《广韵》:周武王弟毛公,後以为氏。本居钜鹿,避讎荥阳。汉毛亨治《诗》,作训诂传,以授从子苌,时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
又竹名。顾恺之《竹谱》:南岭有毛竹。刘美之《续竹谱》:毛竹生武夷山。李商隐诗:武夷洞裏毛生竹。
又与髦通。《仪礼·士丧礼》:马不齐髦。注:今文髦为毛。亦作㲝。《周礼·天官·司裘》注:中秋鸟兽㲝毨。 亦作旄。《史记·夏本纪》:羽旄齿革。
又《集韵》莫报切。音帽。择也。郑康成说或从手作㧌,通作芼。
又蒙晡切。音模。《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後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太子贤曰:案《衍集》作无。今俗语犹然者,岂古语亦通乎。当读如模。《集韵》又作𦒷。
考证:〔《史记·夏本纪》羽𣬵齿革。〕谨照原文𣬵改旄。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