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叶草芍药
毛茛科芍药属植物
毛叶草芍药(学名:Paeonia obovata Maxim. subsp. willmottiae (Stapf) D. Y. Hong et K. Y. Pan)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粗壮,长圆柱形。茎高30-70厘米,无毛,基部生数枚鞘状鳞片。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长14-28厘米;顶生小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密生长柔毛或绒毛。单花顶生,直径7-10厘米;萼片3-5,宽卵形,长1.2-1.5厘米,淡绿色,花瓣白色。蓇葖卵圆形,长2-3厘米,成熟时果皮反卷呈红色。花期5-6月中旬;果期9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长圆柱形。茎高30-70厘米,无毛,基部生数枚鞘状鳞片。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长14-28厘米;顶生小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9.5-14厘米,宽4-10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密生长柔毛或绒毛,小叶柄长1-2厘米;侧生小叶比顶生小叶小,同形,长5-10厘米,宽4.5-7厘米,具短柄或近无柄;茎上部叶为三出复叶或单叶;叶柄长5-12厘米。
单花顶生,直径7-10厘米;萼片3-5,宽卵形,长1.2-1.5厘米,淡绿色,花瓣6,白色,倒卵形,长3-5.5厘米,宽1.8-2.8厘米;雄蕊长1-1.2厘米,花丝淡红色,花药长圆形;花盘浅杯状,包住心皮基部;心皮2-3,无毛。蓇葖卵圆形,长2-3厘米,成熟时果皮反卷呈红色。花期5-6月中旬;果期9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四川东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河南(嵩县)及安徽(九华山)。生长于海拔1500-2000米的山坡林下。
繁殖方法
芽头
种芽的选择:秋季收获毛叶草芍药时,先将毛叶草芍药根部从芽头着生处全部切下,加工成药材,留下的即为芽头(也称芍头)。再选择形状粗大,芽饱满,发育充实,不空心,无病虫害的健壮芽头,按其大小和芽的多少川匝其自然生长状况,切成数块,每块应有2-3个芽苞,作种苗用。宜随切随栽,否则不要切开分块,将整个芽头沙藏备用。
种芽的贮藏:毛叶草芍药最好能随收随切随栽,如因农忙或土地安排不开,也可暂行贮藏。选阴凉干燥,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树荫下或竹林旁,堆放厚10厘米左右,加盖7-10厘米厚的湿润细沙土,上盖玉米秆,然后再盖沙土7-10厘米。贮藏期间,盖的细沙土须经常洒水,保持湿润,以防芍芽干坏,雨天应注意排水,如过湿,应除去玉米秆,使通风晾干,以免霉烂。贮藏地不宜晒到太阳,凡堆放过化肥、农药、石灰等化学物品及水泥地面都不宜作贮藏地。
栽种:毛叶草芍药栽植时间为8-10月,秋栽愈早愈好,最迟不能晚于10月份。过迟芍芽已发新根,栽植时容易弄断,加上气温逐渐下降,栽后发根慢,翌年生长差,产量低。栽前先将芽头按大小分级,分别栽种,使出苗整齐,管理方便,产量亦高。株行距50-60厘米。可适当密植,有利于高产。一般每公顷栽60000-67500株为宜,约需芍芽1500-2250千克。一公顷毛叶草芍药所得的芍芽,可分栽45-75公顷土地。栽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株行距挖穴,穴径20厘米,穴深12厘米,每穴放芍芽1-2个,芽头向上,以芽头在地面以下3-6厘米为宜。栽入芍芽后覆薄层细土,再在穴内每公顷施人畜粪水22500-30000千克,肥料渗下后再盖土3-5厘米,也可在挖穴后先在穴中施入肥料,然后再种入芍芽,最后覆土。所用覆土必须细碎,决不能用土块覆盖,不然芍芽不能与土壤密接,过度通风容易受干旱及冷冻危害,致不能发芽或延迟发芽,影响生长。
分根
在毛叶草芍药收获前1年的冬季取消修根,促进芍头部支根生长,为分根创造条件。在收获毛叶草芍药时,将较粗可入药的芍根从芍头着生处切下,像筷子那样粗的根全部留下,按其芽和根的自然分布,切成2-4株,每株留壮芽1-2个及根1-2条,根的长度保留20厘米左右,剪去过长的根和侧根,供种苗用。贮藏同芍芽的贮藏方法。
种植按行距50-60厘米,株距40厘米,用锄头或二齿耙开穴,穴开成35-45度的斜面,深约20厘米。每穴栽种种苗2株,栽于斜面上,芽与畦面平,将两根栽成八字形,根要栽直,用少量土固定芍根,然后在根尾部上方施入人粪肥和饼肥、过磷酸钙,适当培土。
播种
8月上、中旬种子成熟时,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于瞢荚果微裂时,及时采摘,随即播种,或将新鲜种子与湿沙(1:3)混合贮藏,放于阴凉的室内,促进种子后熟。贮藏期保持湿润,防止种子发热霉变。播种期以9月中、下旬为好,播种过迟,贮藏期已发芽,播种时容易损坏胚根,影响出苗。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开横沟,沟深3-5厘米,按粒距4-5厘米播入种子,覆土踏实,再盖土与畦面齐平。翌年4月上旬萌芽前铲去部分盖土,约半个月即可出苗。每年3-5月结合锄草,各施人畜粪水1次。冬季地上部枯萎后,全面松土除草,在畦面铺栏肥或土杂肥,提沟泥培土。培育2年后供种苗用。每公顷用种量约60千克。此法生长期长,生产上较少采用。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地:应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夹沙黄土及淤积壤土为好。土层薄,排水不良或不易保水保肥的沙土,均生长不良;粘性重、土板结、低洼地、易积水或容易被洪水冲击的地方不宜种植。坡地种植,应选阳坡,坡向以东南向为宜,四周不应有树木及其他荫蔽物遮荫,以免影响产量。
整地:前作收获后,深翻土壤30厘米以上,使其充分风化熟化,再经多次翻耕,清除石块、草根。整细整平,每公顷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30000-37500千克,翻入土内作基肥。作畦可根据土壤质地、排水好坏和耕作习惯的不同而定,沙质较重透水好,排水方便之地,可分成几大块,采用平畦(种后作成垄状),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土质较粘,透水不甚好,排水较差的地,采用高畦,畦宽约150厘米,畦高20厘米,畦沟宽30厘米。不论平畦、高畦,四周均要开好排水沟,以利于排水,减少根腐病的发生。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早春解冻后,松土保墒,便于出苗。出苗后由于行株距宽,苗小,杂草易滋生,故应勤除。但此时芍根纤细,扎根不深,特别是芽头栽种,不宜深锄,切忌在株旁松土以免搬动或损伤幼根,影响生长。中耕除草一般每年进行3次:第1次于春季齐苗后进行,宜浅松土,勤除草;第2次于夏季杂草大量滋生时进行,要除尽杂草,避免草荒,中耕较前次稍深,但勿伤幼根;第3次于秋季倒苗后进行,除净杂草,清洁田园,将枯枝残叶集中运出田外烧毁。
追肥:毛叶草芍药喜肥,除施足基肥外,从栽后第2年开始,每年追肥3-4次,结合中耕,每公顷施入腐熟人畜粪水15000-30000千克,但由于第1年芍根太嫩,施肥量应逐次增加,施肥浓度宜淡不宜浓,否则灼伤芍根,影响生长。从第3年开始追肥次数可减少为3次,结合中耕,每次每公顷施腐熟人畜粪水22500千克加过磷酸钙375千克,促进地上茎叶健壮,地下根部肥大。第4年收获,只需追肥2次,每次每公顷施入腐熟人畜粪水30000千克加腐熟饼肥450千克。此外,从第2年开始,每年在5-6月植株生长旺盛时期和花果期需要大量肥料,可采用0.3%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根外追肥,每隔半月1次,增产效果显著。
摘花蕾:为了使养分集中,供根部生长,从栽后第2年开始,每年春季现蕾时应及时将花蕾摘除。一般于4月中、下旬,选晴天将其花蕾全部摘除,集中处理。对于要留种的植株,可适当留下大的花蕾,其余的花蕾也应摘除,以利籽大饱满。
排水灌溉:毛叶草芍药性喜干燥,抗旱性强,只须在入夏时于株旁培土或行间盖草,或间种一些作物,即可越夏,只有在严重干旱时灌溉,要一次灌透。但毛叶草芍药怕湿,更怕积水,常因土壤含水量大而引起烂根,在多雨季节必须及时清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减少根腐病的发生。根被淹6-10小时,全株将被淹死。
间作:毛叶草芍药栽种后1-2年内,植株矮小、株间空隙大,可利用行间空隙地进行间作,增加当年收益。间作在夏季可降低地表温度(尤其是沙土地),在高温雷雨季节,可防止芍根灼伤而枯死。第3年植株长大且近收获期,应停止间作。
主要价值
毛叶草芍药根可以入药,味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不宜与藜芦同用。
参考资料
毛叶草芍药.植物智.
毛叶草芍药.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2:2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