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去安源》是由潇湘电影集团制作的98分钟历史影片。该片由
康健民、
陆小惠联合执导,
王霙、
郭连文、
彭博等主演,于2003年12月8日在
中国上映。
剧情简介
1921年9月,毛泽东根据党的“一大”精神,秘密回到湖南展开工人运动。
毛泽东通过在安源路矿任工段长的族叔毛紫云的介绍,以谋求工作为由来到安源。路矿工人解华德、祝小连误认为毛紫云克扣工薪,要刺杀毛紫云和毛泽东。被毛紫云手下的职员擒俘毛泽东在俩人身上看到了安源工人的革命性,便劝说毛紫云演绎了一出《张公百忍》,放掉了解华德、祝小连。毛泽东又深入矿井宣传革命重点争取解华德、祝小连、胡老三等路矿工人。
为了加强党对安源工人运动的领导,毛泽东带领李立三到安源,并让李立三以校长兼教员的身份做为掩护,留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为了顺利开展工作,毛泽东和李立三主动结识煤矿矿长林之轩、洪帮老大陈世仪。在毛泽东和李立三的精心策划下,5月1日,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
刘少奇受党中央委派回到湖南工作。毛泽东让刘少奇到安源和李立三一起领导工人运动。
洪帮几名弟子因为进工人俱乐部的消费社购买商品,被陈世仪抓走。陈世仪要对这几名洪帮弟子开山堂问罪。毛泽东以大无畏精神,带领解华德等工人前去解救。
为镇压工人运动,副矿长苏泰指使矿警队暗杀刘少奇、李立三和解华德等人。关键时刻,胡大妹为掩护解华德中弹倒下了。
苏泰迫使县公署发出改散俱乐部的训令。毛泽东决定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口号组织大罢工,并指定刘少奇作为工人全权代表负责与路矿当局谈判。李立三退到幕后指挥。
汽笛长鸣,总罢工开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长沙等地纷纷策应。刘少奇单人独骑与矿方代表苏泰等人谈判。敌人不甘心失败想方设法进行破坏,他煽动数名失业工人上班,解德华率领纠察队员上前拦阻。矿方收买了军警武力威胁,罢工工人列方阵对抗。军警策马企图冲散罢工工人,刘少奇挺身而出,勇阻军警,保卫罢工。
杨开慧即将分娩,极需要毛泽东的照顾。但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放下个人感情,不顾自身安危,代表长沙各界劳工会与赵恒惕省长谈判最终获得了成功。迫于各方压力,路矿当局不得不坐下谈判。安源大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里程碑。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毛泽东去安源》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为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批复同意拍摄的唯一的电影作品。影片于2003年8月1日在湖南长沙开机,在长沙拍摄50个场景后,于8月24日转场到江西萍乡,在萍乡拍摄80个场景,9月18日在萍乡安源封镜,10月在北京进行影片后期制作。
影片拍摄正值7、8月份酷暑之时,气温非常高,地面温度甚至达到40多℃。剧组许多工作人员都晒得中了暑,由于拍摄时间相当紧迫,剧组经常昼夜连轴转。8月16日,影片中杨开慧在湘雅医院生毛岸英的场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拍摄,由一间办公室改装成的“产房”,因为天气较热,还要盖上厚厚的被单,阮丹宁的衣服都汗湿了,一分钟的戏拍了十多次才通过。9月拍摄片中最大的场景时,共招募了5000名群众演员扮演煤矿工人,外景则选在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的旧址。拍摄军警马队与刘少奇对阵的戏,因为马的烈性难改,在几千人面前有些不听使唤,仅拦马这一动作就重复了8、9次,身材魁梧的郭连文使尽了浑身解数,才将骏马挡住。
导演康健民拍摄影片时强调“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是安源大罢工的主题,也是影片的主题。
影片评价
《毛泽东去安源》不是就罢工而写罢工,而是既坚持着罢工斗争历史进步的价值理性,又守望着人文关怀这块生命的绿洲。因此,影片使罢工斗争这一革命历史题材富有时代的内涵和活力。
影片无论在场面设计还是情节安排上都体现了这一双重光束的烛照。作品中工运场面如火如荼、气势磅礴,人文关怀则催人泪下、意蕴深远,涌动着一股股人性的暖流。影片情节既理性含蓄又感人至深:工人王海南全勤下窑,却领回三元四分的工资,他卧轨自杀的消极反抗,换来的只是家人的恸哭。走进工人家里,看着青菜汤上漂浮的几颗米粒,毛泽东启发道:“要填饱肚子,就得斗争,也就是革命。”面对浑身是恨的青年工人,毛泽东以踢石子的比喻晓之以深刻的道理:“小石子,好比个人,大石头,好比抱成团的安源矿工,就很难踢动了。”胡大妹惨死,数十名矿工遇难,送葬队伍中,随着毛泽东用长衫一挥而就“冤啊”挽幛的出现,安源震怒了,长沙的工人觉醒了。影片以人的觉醒推动罢工的主题,又以斗争唤醒人的价值。整部影片似一部大气磅礴的民族交响诗,波涌涛起,雄浑壮观。
历史与人文的烛照在人物形象上的聚焦,则是影片对崇高和英雄的讴歌。影片让观众感动的就是革命领袖对劳苦大众的深沉的爱及由此迸发的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人格力量。作品立足与当代青年的共鸣,以3位领袖所洋溢的正气、才气和豪气来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范、政治品格和斗争艺术。毛泽东、李立三在林公馆的出口成章、以才气征服霸气;面对洪帮,毛泽东毫无惧色,以其逼人英气威振四座;与赵恒惕的斗智斗勇,尽显政治家之本色。剧中李立三刚烈爽直、能文能武,刘少奇感情浓烈炽热,沉着深切。三位领袖既有“你写本我演戏”对敌斗争的默契,也不乏私下毫不相让的争辩,还留下火宫殿里身无分文的尴尬。影片将可亲可敬的一代革命领袖立体地推到现代观众的眼前。
历史规律的揭示与悲天悯人的独特视角,使影片遵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剧中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爱情线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意义,它使安源———长沙工运连为一体,更具有深层的象征意蕴。安源罢工斗争与武装镇压一触即发,长沙的谈判正呈白热化状态,此时杨开慧孕育的新生命即将诞生。创作者用电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段,将罢工斗争比喻为新生命的诞生,影片这些耐人寻味的场景,随着影像画外空间的延伸,观众感受的是一种人性的蕴藉和诗意的升华。(《人民日报》
何祖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