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四川省昭觉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文化特征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主要生活在海拔两千五百米左右的凉山地区,这里盛产绵羊,彝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以羊毛和羊皮制作袈什、瓦拉、毛裙、毡帽、毡袜等服饰的习俗。“袈什”汉语名为披毡,主要以羊毛擀制而成。它是彝族男女老少不可或缺的服饰,颜色以黑、白、蓝为主。擀制袈什的工具包括竹席、弹弓、夹板、竹帘等,擀制的工序比较复杂。袈什有单层和双层之分,单层袈什擀制完成后,加水打湿,叠成30至90个2寸宽的皱褶,而后再用夹板夹起晒干,即制作完成。单层袈什一般用2至3斤羊毛擀制,双层袈什则要用5至7斤。
“瓦拉”是另一种彝族的代表性服装,其制作工艺由剪毛、捻线、弹毛、搓线、织毛布、缝制等环节组成。毛布织成以后,按照设定的长度用剪刀剪裁,再把单幅的毛布缝制连缀起来,就形成瓦拉的雏形。随后把织布时预先留下的垂线三线一股、三股一根地搓成一根根一尺左右的吊须,再在领口处缝上一根毛线编制的扁形毛绳,收拢领口。这样,一件完整的瓦拉便制作成功了。瓦拉分有吊须和无吊须两种款式,可单件穿着,也可搭在披毡外面。除原毛色外,彝族人还常常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用植物染料把瓦拉染成蓝、青等色。彝族瓦拉具有厚重、保温、耐用等特点,夏日能防晒,冬季可保暖,是彝族人民常年必备的衣物。
传承保护
凉山彝族毛纺织和擀制技艺工序复杂,费工费时,从事这一技艺的工匠正日益减少,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心评估合格。
参考资料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文化和旅游部.2023-11-0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24
目录
概述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