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夜鹰(学名:Eurostopodus macrotis),是
夜鹰科、毛腿夜鹰属的中型鸟类,体长约41厘米,是中国夜鹰中个体最大的一种,而且是惟一的一种带有耳羽簇的夜鹰。头顶沙皮黄色,具有非常细的黑色虫蠹状斑和少许黑色斑点;头的两边、耳覆羽和颏黑色,耳簇羽黑色,尖端皮黄色,后颈具桂红色领环;背黑色,杂有栗色和沙皮黄色,翅上小覆羽和外侧覆羽栗色而具黑色虫蠹斑;喉具显著的白色横带。其余下体具粗著的黑色和皮黄色横斑。
毛腿夜鹰头顶沙皮黄色或金黄皮黄色,具褐色或黑褐色细的虫蠹状斑,有时缀有棕色。头顶和后颈有少许黑色羽毛,具有棕色和皮黄色羽缘,从而形成少数黑色斑点;头顶两侧具耳簇羽,明显突出于头顶,颜色为黑色,尖端皮黄色;头的两边,耳覆羽和颏黑色,微具棕色横斑;后颈具明显的棕皮黄色领环;背和腰黑色,杂有栗色和沙皮黄色;肩具褐色和皮黄色虫蠹斑,并具有黑色和栗色线状斑;翅上小覆羽和外侧覆羽栗色而具黑色虫蠹斑,内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具皮黄色和黑色虫蠹斑;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黑色,具栗色横斑;尾甚长,具有宽阔的黑色和桂红皮黄色相间横斑。颏、头侧和颈黑色,喉有一大的白色斑;胸具黑色和栗色相间横斑;其余具粗著的黑色和皮黄色相间横斑;腋羽和翼下覆羽亦具黑色和皮黄色相间横斑。
毛腿夜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林中草地上或卧伏在阴暗的树干上,由于体色和树干颜色很相似,不注意很难发现。主要在黄昏和晚上活动,尤以黄昏时最为活跃,不停地在空中回旋飞行捕食。飞行轻快而无声响,滑翔时似
鹞。多在飞行中捕食,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夜间活动的昆虫。
毛腿夜鹰的繁殖期为3-5月。通常不营巢,产卵于森林中裸露的地上。每窝产卵通常为1枚。卵的颜色为淡乳黄色到橙红色,被有少许淡黄色或淡灰色斑。卵的大小为35-44毫米×27-32毫米。
毛腿夜鹰已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毛腿夜鹰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km2,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