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科芋属植物
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别名紫芋、台芋、接骨草、独皮叶等,为天南星科芋属的湿生草本植物。块茎通常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叶绿色、卵状,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管部绿色、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展开成舟状,边缘内卷,淡黄色至绿白色;花期2-4月(中国云南)至8-9月(中国秦岭)。
植物学史
品种考证
芋入药用,最早见于《别录》中,陶弘景云:“钱塘最多,生则有毒、不可食、性滑······芋,三年不采成梠。”在《新修本草》中记载:“芋有六种。”均为本种的不同品系;在《本草图经》中记载:“芋,本经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闽、蜀、淮、甸尤殖此,种类亦多,大抵性效相近,蜀州出者形圆而大,状若蹲鸱,谓之芋魁······江西、闽中出者形长而大,叶皆相类,其细者如卵,生于大魁榜,食之尤美。”;在《纲目》中记载:“芋属虽多,有水旱二种,旱芋山地可种,水芋水田莳之,叶皆相似,但水芋味胜。”旱芋、水芋亦系芋的不同品系,其原植物均为天南星科植物芋。
起源传播
一般认为芋起源于印度至马来西亚的东南亚地区,但有学者认为芋起源于缅甸和孟加拉国之间,也有学者认为起源于非洲。通过相关的民族植物学证据表明,芋可能起源于中南亚的印度或马来半岛,野生种则起源于东南亚各地区,然后向东至东南亚扩散,接着到中国、日本和太平洋群岛等区域。研究发现,亚洲和大洋洲的芋品种可能分别存在两种独立的驯化过程,太平洋地区的大多数芋品种并非由印度和马来西亚的第一批定居者带来,很可能是太平洋群岛的野生芋资源驯化而来。
历史记载
芋在中国的驯化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管子·轻重甲篇》中便有记载:“春日事耜,次日获麦,次日薄芋,古教民种芋者,始此矣”,由此可知,2300年前便已栽培了芋。在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汶山之下沃野,有蹲鸱,至死不饥”,芋状如蹲坐的鸱鸟,并根据《论文声传》的解释可知蹲鸱指的就是芋,说明当时已经将芋作为粮食而普遍栽培。大约在距今2000年前后,已有水芋和旱芋之分。在《汜胜之书》中有关于将芋引入莱圃栽培的记载,并详细记述了其栽培方法。在《齐民要术》中曾记载了15个芋种,有八头芋、多子芋等众多类型,由此可知芋的栽培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形态特征
芋为湿生草本植物。
块茎通常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均富含淀粉。
叶2-3枚或更多。叶柄长于叶片,长20-90厘米,绿色,叶片卵状,长20-50厘米,先端短尖或短渐尖,侧脉4对,斜伸达叶缘,后裂片浑圆,合生长度达1/2-1/3,弯缺较钝,深3-5厘米,基脉相交成30度角,外侧脉2-3,内侧1-2条,不显;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
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20厘米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厘米,粗2.2厘米,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厘米,展开成舟状,边缘内卷,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厘米,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圆锥状,长3-3.5厘米,下部粗1.2厘米;中性花序长约3-3.3厘米,细圆柱状;雄花序圆柱形,长4-4.5厘米,粗7毫米,顶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厘米,粗不及1毫米。
分布范围
芋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半岛等热带沼泽地,在世界上广泛栽培,其中尼日利亚、喀麦隆和加纳等地栽培最盛,中国、日本及太平洋等地次之;在中国,珠江流域及台湾省种植最多,长江及淮河流域次之,最后是胶东半岛。
生长环境
芋在草地、湿地及沼泽地等环境中均能生长。
生长习性
芋喜高温湿润的生态环境,具有水生植物特性,肉质根,根毛少,其根系吸收能力较弱,不耐干旱,若遇到低温干旱的天气,表现出植物低矮、叶色黄绿、叶肉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产量;较耐阴,在微光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对光照要求不严;喜肥沃疏松、透气性好的沙质土壤,最适土壤pH值为5.5-7.0;花期2-4月(中国云南)至8-9月(中国秦岭)。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芋的花形为天南星科特有的佛焰花序,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开花,即使能开花也难以获得种子,因此其是以变态茎作为繁殖器官与产品器官,为典型的无性繁殖类作物。
人工繁殖
块茎繁殖
选择品质优、新鲜无病虫斑的母芋作为种芋,种芋的新根若在出窖时已萌生很长,则不能做种;播种前3-4天,晾晒种芋,剥去其上的毛并按大、中、小级分类,分开播种;随后整齐堆放在20-25℃的室内,先覆盖一层稻草,再覆盖一层地膜,做催芽处理,当芽长至3-5cm时即可播种;可在1月初到2月底播种,开沟播或穴播,播后浇水。
组织培养
利用芋的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经过外植体的表面灭菌、接种到培养基,诱导出愈伤组织进而形成不定芽,继代繁殖,诱导试管苗生根,炼苗等环节,最后移栽至大田中即可。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具有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富含有机质的地块作为芋的栽培地,忌连作,忌与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接茬;深翻土壤并施用充分腐熟的基肥,播种前再施用沟肥和种肥,可使用腐熟厩肥、硫酸钾复合肥和碳铵,耙平耙碎土壤,使土肥均匀混合,随后开沟作垄备用,行距120cm、沟宽30cm、垄高20cm。
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
芋属喜肥作物,当其第1片叶展开时,施尿素;当长出3-4片叶时,做第2次追肥,可施尿素或高浓度复合肥;当长出5-6片叶时,做第3次追肥,施用高浓度复合肥、氯化钾,促进子芋、孙芋发育膨大,有利于球茎积累淀粉形成,提升品质,增加产量。出苗期,土壤底墒要足,忌浇水,土壤以半干半湿为宜,否则地寒土硬,不利于发根出苗,雨季进行中耕松土;生长旺盛期(即发棵期)和球茎形成期需水量大,干旱时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50天浇1次,雨季及时排涝;生长后期,适当浇水,保持土壤不干即可。
培土
在芋出苗或定植活棵后进行第1次中耕培土,可提高土温,促进早发;6月份进入发棵期后,其球茎开始膨大,子芋、孙芋开始形成时,进行第2次培土,可在低温湿润的环境下培土,有利于促进球茎发育膨大,及时折掉侧芽和老叶,避免形成过多小母芋,影响子芋生长;在第2次培土后20天左右,进行第3次培士,在主茎周围均匀培土,土厚6-8cm,可使芋形状端正、大小均匀;最后一次施肥与培土成垄,是芋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采收
当芋叶片发黄枯败时,代表其已成熟,大约在10月下旬,待其最后一片叶枯败完成,便可大面积收获,而不需要上市的芋在11月上旬,日平均气温0°C以下前全部采收;可使用芋头收获机进行采收,晾干后窖藏,或置于2°C以上的室温内覆土覆草贮藏。
病虫害防治
病害
芋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疫病、软腐病等。
疫病以预防为主,可在5月中旬,发病前用药,可施用一定浓度的代森锰锌、甲霜锰锌或波尔多液等保护性杀菌剂;对于软腐病,可在施肥前、培土后、割仔芋后各使用1次一定浓度的农用链霉素、百菌清等药剂进行灌根。
虫害
芋发生的虫害主要有蚜虫、斜纹夜蛾等。
蚜虫发生严重时,会使得叶片上布满黑色霉层,可施用一定浓度的抗蚜威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在斜纹夜蛾3龄幼虫前,施用一定浓度的乐斯本、吡虫啉、锐劲特等药剂进行喷杀,用药要考虑综合防治,如吡虫啉加阿维菌素可以防芋蚜、斜纹夜蛾等害虫。
品种分类
根据芋的形态学观察以及RAPD分子标记进行的园艺学分类系统,可将芋分为花茎用芋变种、叶用芋变种和球茎用芋变种三大类。
根据芋头形态来分类,可将芋分为魁芋、多子芋和多头芋。
根据多子芋的生长习性,可分为水芋、旱芋和水旱芋。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芋的食用器官是由其植株茎基部短缩变态形成球状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最后形成肉质球茎,被称为“第五大根茎作物”,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淀粉等营养成分,口感细软,清香糯滑,不仅可以鲜食,还可以制作成面粉、饮料、薯片、薄脆片等多种副食品;其球茎淀粉颗粒极小,消化率高,尤为适合婴儿和病人食用,故有“皇帝供品”的美称;在中国,芋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粮菜兼用作物,其叶柄、花序同样具有高的营养价值。
经济价值
芋的全株为常用的猪饲料,种植芋还可消纳养殖场沼液;其叶柄是优良的膳食纤维资源,在中国的一些地区被制作成腌菜;其秸杆可用于高温堆肥;其淀粉经过处理改性后,被广泛用于食品、造纸和纺织工业领域。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芋作为市场流通的主要大宗农副产品之一,其销量也越来越高,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2013-2020)》中,被列入14种重点发展的特色蔬菜之一。
药用价值
芋的根茎、叶、叶柄及花均可入药,其根茎被称为芋头,药性为平,味甘、辛,具有健脾补虚、散结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纳少乏力、鸡眼等病症;叶药性为平,味辛、甘,具有止泻、敛汗、消肿、解毒的功效,主治泄泻、盗汗、痈疽肿毒等病症;叶柄药性为平、味辛,具有祛风、利湿、解毒、化瘀的功效,主治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痢疾等病症;花药性为平、味辛,有毒,具有理气止痛、散淤止血的功效,主治气滞胃痛、噎膈、子宫脱垂等病症。
产业现状
芋在全世界各大洲均有种植,以非洲和亚洲为主,中国是世界芋头出口的第一大国,常年种植面积为97.47千公顷,产量为188.74万吨,芋在中国的主产区主要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及台湾省,主要贸易伙伴为日本、越南等周边邻国。
中国江苏省的靖江香沙芋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方特色农产品之一,属于多子芋类型,种植效益远高于其他常规作物,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芋在中国山东省的主要产区为胶东半岛,其中莱阳、海阳、平度等市的栽培面积较大,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为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
中国广西是芋的主要产区之一,主要集中在桂林、贺州、柳州、北海等市。主栽品种有荔浦芋、融水香芋、刘圩香芋、桂芋1号及桂芋2号等槟榔芋,其中,桂林荔浦市的荔浦芋和南宁青秀区的刘圩香芋2个农产品分别在2015和2016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广西贺州市富川县朝东镇塘源村委成功培育出特色状元芋品牌,于2015年被中国广西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芋头村”荣誉称号。
中国广东也是芋的重要产区之一,以种植槟榔芋为主,最为著名的是广州炭步文岗香芋与韶关乐昌张溪香芋。相传,清朝乾隆在微服游江南至炭步圩时,品尝到文岗香芋后赞不绝口,特下旨花县知府每年进贡炭步文岗香芋而闻名天下。随着社会的发展,炭步文岗香芋成为著名的品牌,2012年被端上中南海国宴餐桌,再次成为“御品”;2014年被录入农业部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获中国广东名特新优农产品第2名。根据《乐昌县志》所记载,韶关乐昌市种植芋已超过340年,其中以张溪香芋最为著名。2004年,“张溪香芋”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2008年,“张溪香芋”获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植物文化
在粤语中,“芋头”与“护头”谐音,一家人一起吃芋头有合家团圆平安的涵义;芋头是多子的生物,而母芋头和小芋头同生在一处,象征着母子团圆;在中国广东的地方风俗中,芋具有独特的地位,在喜庆宴席上,香芋扣肉乃是九大菜品之一,在新婚大床摆上“一母多仔”的芋头,有多子多孙讨吉利之意;中秋之夜,一家人边品尝芋头,边赏月,富有家乡情味。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0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