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萼山梅花(Philadelphus dasycalyx (Rehder) S. Y. Hu)是绣球科、山梅花属灌木,高可达3米,稍攀援状;二年生小枝灰褐色,无毛,
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具锯齿,花枝下面无毛,叶脉基出或稍离基出;总状花序有花,疏被白色长柔毛或无毛;密被白色长柔毛;萼
裂片卵形,先端急尖,花冠近盘状,花瓣白色,无毛;花盘和花柱无毛,极少疏被毛;柱头棒形,较花药短小。蒴果倒卵形,宿存萼裂片近顶生;种子具短尾。5-6月开花,7-9月结果。
灌木,高约3米,稍
攀援状;二年生小枝灰褐色,无毛,当年生小枝褐色至浅褐色,被毛或无毛。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6(-8)厘米,宽1.2-3.5(-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边缘具锯齿,花枝上叶无毛或有时上面疏被糙伏毛,下面无毛,极少嫩叶疏被毛成长后很快脱落,
叶脉基出或稍离基出3-5条;叶柄长5-10毫米。
总状花序有花5-6(-18)朵,极少下部枝条顶端有3花;花序轴长2.5-5.5厘米,疏被白色长柔毛或无毛;花梗长4-5毫米,密被白色长柔毛;
花萼外面密被灰白色直立长柔毛,萼裂片卵形,长5-6毫米,宽2.5-3毫米,先端急尖,疏被毛或无毛;
花冠近盘状,直径2.5-3厘米;
花瓣白色,倒卵形或阔倒卵形,长1.2-1.5厘米,宽1-1.2厘米,无毛;雄蕊25-34,最长达7毫米;
花盘和花柱无毛,极少疏被毛;花柱长约6毫米,先端稍分裂,柱头棒形,长约1.5毫米,较花药短小。
蒴果倒卵形,长约6毫米,直径约4.5毫米,宿存萼裂片近顶生;种子长约3毫米,具短尾。
花期5-6月,
果期7-9月。
毛萼山梅花生于海拔700-2500米针叶林中或灌丛中。适生环境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干冷晴朗;春季日变温大,干旱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短促。年平均温度在7-10℃,年平均降水量450米米,全年日照2400-2600小时,无霜期190天。
毛萼山梅花分布于中国
山西、河南、甘肃和陕西。山西省分布在芦芽山、石膏山、太原阳曲县、西山、阳城县、晋城县、历山等地。
毛萼山梅花在中国太原地区3月下旬叶芽开始膨大,4月上旬叶芽开放,4月下旬至5月初进入展叶盛期,4月末花芽开始膨大,5月中旬花蕾出现,5月中下旬花芽开放,5月下旬进入开花盛期,蒴果倒卵形,8-9月成熟。
种子处理:
蒴果于8-9月成熟,即可采集,选择发育正常、充分成熟和无杂质的种粒作种子材料,其种子需经自然充分干燥、杀虫、去除异类种粒、碎屑、虫尸、尘土等杂质。种子千粒重的测定采用百粒法。
播种繁殖:种子千粒重0.4克,经过筛选发芽率为75%。因毛萼山梅花种子细小,需精心整理苗床,在春季土地解冻后播种到实验田里,为沙质壤土,畦宽为1米,床面搂平耙细后,用硫酸亚铁进行土壤处理,结合整地,施足腐熟的农家肥,播种方式为条播,播种量为0.35克/平方米,覆土厚度0.3厘米,平均温度12℃,湿度60%,25天后小苗陆续出土。长出6片以上真叶后移栽,成活率可达95%。苗期抚育管理要严,浇水要及时,锄草2-3次。
毛萼山梅花是一种乡土观赏植物,可应用到各类
园林绿地中,毛萼山梅花对低温、高温、洪涝、干旱等恶劣的生长环境具备良好的抗逆性;在植物群落中,很少出现大面积的病虫害,具有生态安全性。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大量合理利用毛萼山梅花这种乡土植物资源,不仅能形成地域性植被特色景观,而且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