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豹皮樟
樟科木姜子属植物
毛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 lanuginosa (Migo) Yang et P.H.Huang)是樟科木姜子属植物。常绿乔木,高8-15米,胸径30-40厘米;树皮灰色,呈小鳞片状剥落,脱落后呈鹿皮斑痕。嫩枝密被灰黄色长柔毛。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嫩叶两面均有灰黄色长柔毛,下面尤密,老叶下面仍有稀疏毛,叶柄长1-2.2厘米,全面有灰黄色长柔毛。伞形花序腋生,无总梗或有极短的总梗。果近球形,直径7-8毫米;果托扁平,宿存有6裂花被裂片;果梗长约5毫米,颇粗壮。花期8-9月,果期翌年夏季。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8-15米,胸径30-40厘米;树皮灰色,呈小鳞片状剥落,脱落后呈鹿皮斑痕。嫩枝密被灰黄色长柔毛,老枝黑褐色,无毛。顶芽卵圆形,先端钝,鳞片无毛或仅上部有毛。互生,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5-9.5厘米,宽1.4-4厘米,先端钝渐尖。基部楔形,革质,嫩叶两面均有灰黄色长柔毛,下面尤密,老叶下面仍有稀疏毛,叶柄长1-2.2厘米,全面有灰黄色长柔毛。
伞形花序腋生,无总梗或有极短的总梗;苞片4,交互对生,近圆形,外面被黄褐色丝状短柔毛,内面无毛;每一花序有花3-4朵;花梗粗短,密被长柔毛;花被裂片6,卵形或椭圆形,外面被柔毛;雄蕊9,花丝有长柔毛,腺体箭形,有柄,无退化雌蕊;雌花中子房近于球形,花柱有稀疏柔毛,柱头2裂;退化雄蕊丝状,有长柔毛。果近球形,直径7-8毫米;果托扁平,宿存有6裂花被裂片;果梗长约5毫米,颇粗壮。花期8-9月,果期翌年夏季。
生长环境
毛豹皮樟生长于海拔300-2300米的山谷杂木林中。喜温、喜阴、喜湿、怕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在年均温13℃以上,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80%以上,土壤弱酸性的生态条件下生长。比较耐贫脊,少量生长在土壤较脊薄的坡地上。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浙江、安徽、河南、江苏、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北部、广西、贵州、云南(嵩明、富民)。
繁殖方法
穗条应选取当年生的半木质化或木质化枝条,剪成3-5厘米长、带有完整的腋芽和叶片的短穗。使用生根粉等外源激素处理短穗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扦插密度:行距8-10厘米,株距3-5厘米,扦插后随即盖上遮阳网。每年4-10月份均可扦插。对扦插苗圃重点做好保水、遮阴、锄草和施肥工作。苗木高度达10厘米以上可施稀薄人类尿或用稀释100倍的硫酸铵或200倍的尿素溶液。
栽培技术
移栽野生毛豹皮樟,特别是移栽成龄树木,技术难度较大。按一般的移栽方法进行移栽,成活率仅20%左右。移栽的技术关键是对毛豹皮樟的地上部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具体方法:在离地20-50厘米处,剪去以上枝叶层,只保留主干和少量骨干枝,这样既可减少水分蒸发,保证移栽成活,又使新生枝条从阶段发育较幼嫩的部位发出,从而形成较健壮的新树冠。移栽时尽量少伤根多带土,栽后浇足定根水。移栽季节以春季和秋季为宜。
由于毛豹皮樟树型为小乔木或乔木,为保证个体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和所占空间,并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宜采用单行条植,行距160-200厘米,穴(株)距45-60厘米,每穴1-2株。为了维持冠面生产力,便于采摘和管理,应运用修剪技术矮化树冠,扩大树幅。树高宜控制在100-120厘米,树高与树幅之比应达到1:(1-1.5)。每年秋末应进行冠面修剪,剪去蓬面5-8厘米的枝叶层,隔3-5年在离地40-60厘米进行一次重修剪,以更新树冠,复壮树势。每年秋末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亩;施尿素3-5次,每次施尿素10千克/亩。
主要价值
中国四川利用毛豹皮樟鲜叶制成的老鹰茶,民间自古以来就作为饮品;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等保健功效。
参考资料
毛豹皮樟.植物智.
毛豹皮樟.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2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