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路文化街,即民主路老街。原名中山路,过去通称新浦街、新浦大街。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清末民初始渐形成,距今百年历史,是海州区的商业发源地,是连云港市历史发展变迁中的四条老街之一。
老街历史
新浦初成
200年前,
新浦一带成陆后,渐有人烟。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制盐、捕鱼为生的阶段后,又因海远盐田废,盐田变草滩,人们便又利用这里既紧靠千年古城的海州,又位居蔷薇河下游临洪河出海口,水陆交通便利,过往渔船、货船较多的有利条件,在沟通盐河和龙尾河的前河(今市化路身底)北岸,择高处搭棚建房,开商店、饭店、客栈,圈地设货栈,为渔民、客商、过往行人,提供购物、食宿、存货提供方便,从中谋利为生。终于清嘉庆三年,因其在板浦、卞家浦形成以后,时人称之为新浦。后来,以此为生的人不断增加。
到光绪初年,前河北岸已初步形成一条丈把(四、五米)宽的街市。这在那原是一片荒滩的新浦大地上,可算是够大的街面了。因此,往来的人都称其为新浦大街。到距今113年的光绪十八年,建新浦天后宫时,这条“大街”实际上就是西到南极北路,东至天后宫(今新浦区政府大院身底)近1华里长的一段。天后宫建造的10年间,大街也同时向东西延伸,形成了东至东艞(今龙尾桥)、西至西艞(原在池牌楼处),长约1.5公里的规模。
繁荣时刻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临洪口对外开放,商务渐盛,以农产品贸易为主体。此时新浦作为临洪口的城镇依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市场服务的店铺门面就在前后河底之间依次排列,作为民主路的前身,大庙前边的这条“土路大街”渐渐地热闹起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民主路就已具集镇轴心的雏形,这个因海陆变迁形成的集镇已跨越了百年,衍生为如今的新浦城区乃至整个港城。当时形成的条件是,1905年大浦港的启用,以及海州商埠的设立。海陆两地的贸易让新浦这个集镇呈现出开放、通达、繁盛的情形。据统计,上个世纪30年代有代表性的商业、工业特征的项目,新浦应有尽有,俗称13业36行。
定名
民国15年(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东海县政府将新浦最繁华的大街,铺成砂石路面,定名“中山路”。这时的中山路,集宗教(天后宫)、商业、运输、盐业、教育、以及其他行业为一体,形成了一条功能完备、品种丰富的核心街区。也就在民国时,彼时的“中山路”因其发达的商业,被当时的人们称作苏北的“小上海”。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浦出现了自己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山路也划分成了三段:东艞至天后宫东侧的大庙巷(今市民路)称“中山东街”;大庙巷至洋桥巷(现南极路)称“中山中街”,洋桥巷至西艞称“中山西街”。
1948年11月7日,新浦解放。不久,中山路更名为“民主路”。并将西艞桥定名为“民主桥”,东艞桥定名为“龙尾桥”。民主桥与龙尾桥之间,称“民主中路”;龙尾桥以东段,称“民主东路”;民主桥以西段,称“民主西路”。
衰败
如今,这条街上依然布满了具有古朴之风的店铺,布匹、布鞋、窗帘、茶叶及五金杂品等,这种延续是商业血脉的承接,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承接已然了无崛起的迹象,行当虽匹配,但只有少数几家店面透露出自上世纪30年代延绵至今的商业雄风气脉。
2013年6月,
连云港市新浦区委区政府启动了民主路特色街区改造工程。使新浦最具历史文化的老街重获新生,2013年年底实现开街,届时这个传统和现代相融、旅游和休闲功能兼具的民国印象特色街区将展现在眼前。
老街复兴
2013年初,连云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强到民主路调研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作为新浦的发源地,民主路一直承载着新浦人的记忆和梦想。“花一年的时间,把它改造好交给老百姓。”他要求,一定要留住城市难得的记忆,把它变成老百姓的商业街。之后,他多次到现场指导,市政府领导、市住房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多次现场会办,解决实际问题。“复活老大街,其社会价值、品牌价值、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一定要把工程做好。”新浦区委书记王立斌感慨道。复活老大街,是新浦区市民多年的企盼,也是新浦百年文化传承的重要之举。
2013年年初,
新浦区搜集各种历史照片100余张,整理各类文字30多万字,为民主路改造提供历史文献依据,力争重现这些老建筑的昔日面貌。2013年3月,新浦区全面启动民主路老街改造工作,民主路一期改造维修650米,投入2.5亿元,修复文保建筑18处,改造立面25000多平方米,新建面积10000多平方米,征收房屋125处,涉及沿街商住户300多户。
在改造过程中,新浦区按照“修旧如旧,统一风格,整合业态、提升商业风貌”的原则,把民主路改造成“传承新浦历史,追溯新浦记忆的特色商业街;风景宜人,交通组织合理的人文休闲空间;多元化、特色化、地方化、差异化商业业态格局”。据悉,此次民主路改造最大亮点就是实现新旧建筑的融合,街道的大小尽量符合原来老店的店招位置,招牌和位置特别是在“做旧”处理上完全采用木质、砖雕和石刻等原材料,让一间间老店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此外,通过建筑外观灯光设计,勾勒出了街区的历史沧桑感,让夜晚的民主路更加风情万种。
经过9个月的紧张施工,民主路如期完成了改造任务,并将于 12月28日正式开街迎客。你可以走进“三和兴”大药房,去了解中国中药的博大精深;走进“生庆公”茶社,去品尝中国百种茶的芬芳;走进“味芳楼”,去尝一尝正宗淮扬菜的美好滋味。走一趟民主路,就如同一次文化之旅,百年老街,欢迎您的到来。
2018年2月,连云港市民主路老街与
连云港市博物馆、汪恕有滴醋厂等三家企业被命名为江苏省第二批“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
主要建筑
生庆公茶庄
生庆公茶庄由河北县人张质轩创办于1919年,在新浦开办,生庆公茶庄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拱形的门窗、金属窗饰颇具西方情调;石砌的外墙和门前的石阶,还有那斑斑驳驳的墙面都是老店历经百年的证明。推开茶庄的门,店内按中式布置,虽然墙面已经重新粉刷,但原先的室内陈设都保存了下来。 最初茶庄的茶叶品种比较单一,只卖北方人喝的茉莉花茶,而如今市场开放了,绿茶、红茶等各种茶叶品种应有尽有。如今茶庄的生意不减当年,迎来送往的大多都是附近的老街坊。是新浦民国时期商业发展的代表性建筑。属市级定级文保单位。
三和兴药店
三和兴药店始建于1923年,民国建筑,原是中药作坊,为新浦第一个中成药生产作坊,以前店后坊的形式,按照药典祖方,选用优质药材,配制保和丸、逍遥丸、
安宫牛黄丸、冰硼散、鹅管眼药、锡盒眼药等丸、膏、散、丹等。从创建开始就主要经营
中药饮片、自制丸散膏丹及中成药业务,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深得人心。虽数次改制,三和兴的招牌依然屹立不倒。在很多新浦市民的眼中,三和兴药店不仅代表着可信的品质,更是他们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属市级定级文保单位。
百货商店
位于民主路155号,原为“厚昌祥”。由安徽徽州人宋继昌于1933年迁入现址,以经营南方洋布为主。这处建筑依照上海“三大”公司式样设计,进门对面就是楼梯,可以并行五人,楼上围栏四周皆是售货柜,主营丝绸、毛织品等南洋贵重商品。在商品的周围是中西艺术的环绕:柜台旁边的立柱柱头雕以卷叶堆纹浮雕,门面屋檐上雕刻花卉图案,门窗为拱形。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式建筑,里面为典型的西方设计手法,厅堂的设计保留有中国建筑的传统设计手法。属市级定级文保单位。
百货总公司
民国建筑,原名鼎峰源百货商店,开设于1929年,1933年,海州士绅周彦伯联合其他的商户成立了这家新的店铺。1956年,在
社会主义改造中更名为百货总公司。该建筑长16.5米、宽6米、楼檐高约9米,占地面积99平方米,临街立面西式风格。起初,这家店铺经营的是布店生意,后来改为文化用品商店。现属市级定级文保单位。
馨祥酱园店
已经有80多年历史的馨祥酱园,店内布局还是老店的样子:长型的柜台后,几个大酱缸盛放着酱油、醋、面酱等,靠墙的货架上摆满了瓶装的酱油、醋,顾客买东西要先买个表示各种价格的竹牌子,然后营业员再用传统的竹提子给顾客打酱油,看着营业员用提子打酱油的动作,看着酱油缓缓地流进瓶子,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童年,又看见自己拎着瓶子打酱油的样子。
东亚旅社
民俗博物馆前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亚旅社,是连云港市留存不多的民国时期的特色建筑。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建于1919年,当年由地方军阀白宝山建成,故又名“白公馆”。先后三次接受社会捐赠,现有馆藏数百件,多为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文字材料等。这些文物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苏北鲁南地区的民俗风貌和连云港地区的风土人情。
德平书店
德平书店是民主路原有的老店,也是连云港市民国时期首家规模较大的的民营书店。书店创始人冯德平,祖籍淮安,上世纪60年代去世。该店民国初期在灌云县板浦中大街经营多年,1937年因日本飞机轰炸板浦而被迫迁址新浦民主中路海昌巷。1955年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书店关闭,经营业务由国营新华书店取代。关闭前,书店的经营状况一直不错,有店员5人。199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德平书店旧址先后出现了多家民营书店,其中就包括李文伦经营的少儿书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书店相继关闭,唯有连云港书店(原少儿书店)在困境中坚守。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文伦从相关知情人处得知自己经营了多年的书店和民国老书店原址竟然在一处,又正值民主路改造的难得机遇,于是赶紧起草了一份关于恢复民主路百年老书店的政协提案,经新浦区政协主席汤成元批示后,移交到民主路改造指挥部办理。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2014年春节期间,民国老书店“德平书店”重新在百年老街民主路上挂牌经营。
长生泰五金店
民国建筑,张松泉于1929年建成并开业,专营五金。二层楼房,长23.6米、宽7.15米、檐高8米,占地面积约168.7平方米。中式起脊,西式墙面,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
佑兴恒商行
民国建筑,民国初年开业,原名“佑兴恒”商行,1939年后改名陇西旅社。该建筑有二层,共56间,为中西合璧式的四合院。属市级定级文保单位。
公大商行
民国建筑,河北人李品仙创建于1932年,主要经营布庄及日用百货,解放后为市邮电局。该建筑采用西方的柱式建筑风格,顶层楼面为
现浇混凝土,代表当时顶尖的施工技术,是我市民国建筑之精品。属市级定级文保单位。
新浦银行大楼
银行大厦位于新浦区解放中路55号,1939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新浦后,为加强对中国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由日伪政权“储备银行办事处”筹建,日本工程师设计,福昌建筑公司承包,于1945年完工建成。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驻新浦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即在银行大厦大厅内举行。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中央银行接管。解放后一直由
中国人民银行连云港支行使用,后又由江苏银行连云港新浦支行使用。1987年新浦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
建筑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两层,高17米,灰墙、四坡顶红瓦屋面,仿密檐式建筑,营业大厅屋面吊顶棚,厅内只有南、北侧二楼墙面置木质马道(用以监视员工工作及往来人员的情况),因此大厅显出高大、气魄,该建筑体现出日本明治维新后,欧式与大和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特点。该建筑形式在我市鲜为少见,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
味芳楼
民主路老街最为著名的淮扬菜饭店,由淮安人金宝元创办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旧城改造时老店拆除,2013年,在民主路上重建。
恒懋杂货店
民国建筑,建筑门面六间两层,长21米、宽6米,门面上方雕刻有西式对称几何图形。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建筑设计手法简洁,线条流畅,立面造型设计独树一帜,颇具异域风采。属市级定级文保单位。
德康杂货店
民国建筑,该建筑共有二层,长约17米、宽约6米、高约10米。该建筑屋面处理上运用孟莎屋顶,即连续复折式屋顶。属市级定级文保单位。
原交通银行
民国建筑,该建筑为中西合璧式联排民居,北正立面设计为西式拱形,有挑出的斜撑木质走廊、楼梯,对研究新浦民国时期民居的建筑结构、工艺具有重要价值。属市级定级文保单位。
天福食品店
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原为“和平饭店”,后改为食品店,前店后坊,取名“天福食品店”。建筑整体长18米、宽9米,南立面五间,东立面四间,上下两层共10间。2013年,原址拆除重建。
益麟医院
民国建筑,连云港市著名医师
刘一麟于1934年开设。该建筑长约24.3米、宽约7.2米,新浦区民国时期重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对研究新浦地区开埠以及清末民初时期的都市建筑风格的演变有一定价值。
大事记
1957年 新浦在民主路上安装上第一批57只舌簧小喇叭,开始向市民进行有线广播。
1958年 一月新浦区政府迁至民主路164号。
1962年 九月 4日 民主路铺筑柏油路面,当月完工。为全市第一条柏油路。
同年 全区开展精简下放职工运动。
1971年 十月经市革委批准,恢复东艞、西艞两个街道,同时更名为浦东街道、浦西街道。并相应设立街道办事处,组建中共浦东、浦西两个街道总支委员会。
1972年 一月民主桥改造工程竣工。原木结构桥改为钢筋砼双曲拱桥,长21米,宽6.1米。
1974年 市妇联在民主街的南极路69号院落,开展“向阳院”活动试点。
1977年 九月25日 区委、区革委由民主路164号迁至343号(今民主中路177号)。
1987年 六月 陇海公寓改建为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
1991年 九月1日全市第一所弱智儿童学校——新浦区培智学校,在原双池小学院内正式开学。
1995年四月上旬 南至民主桥,北至沈圩桥的西盐河疏浚、石砌护坡工程全面动工。
1996年十二月 22日下午3:30位于民主路、市化路之间海昌里定向爆破一次成功。此为苏北闹市区规模最大的定向爆破拆除工程。海昌里8层、28米高,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
25日市区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昌旺购物中心工程举行奠基仪式。1997年3月2日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占地2.7公顷,楼体4层.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1997年 九月3日 昌旺购物中心主体工程封顶。次年1月19日建成并试营业。
2003年五月28日坐落于民主中路东端的市革命纪念馆(原陇海公寓),开始整体迁建。
刊物出版研讨
继《海边纪事》、《盐的记忆》、《山海石城》3部书之后,2013年1月16日下午由王绪年先生编著的《民主路——新浦老大街的故事》研讨会举行。
研讨会上,我市文史界的学者、专家以及民主路老街街区建筑者和作者王绪年先生分别从新书创作的意义、对民主路老街开发建设乃至新浦区城市发展等不同角度,作了点评和阐述。
本书从计划编写到成书,用了6个月时间。作者从一位文人、新闻记者的视角对民主路老街进行纵深概述的同时,穿插了民主路百年老街的人与事。既细致描述了老街老店的时代特征,又还原了民主路老街的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茶文化、国药文化等。
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许多老店铺和一直生活在民主路的居民。从建筑、商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细致描写了民主路的历史,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整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民主路老街的历史风貌。
《民主路—新浦老大街的故事》一书是第一本较为完整研究民主路的图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民主路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的散文集,对了解老街文化具有很大帮助,并将为促进我市旅游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正如作者王绪年先生所说,该书是对民主路老街文化的补记,意在辅助人们了解民主路老街这本百年编成的史书,读懂新浦文化。
修旧如旧
老街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于街道两旁的那些老店,这些老店包括生庆公茶庄、三和兴药店等老字号店铺,它们都承载着新浦历史的记忆,它们的存在增加了老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对它们的改造和修复遵循的是“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以存其真”的原则,据统计这次文保修缮面积近1万平方米,进一步传承了新浦的历史。
街上具有十八处老店是文物保护单位,叫非定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修复的时候,都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是按照老照片以及它原来历史资料去恢复它风貌,在改造过程中,尽量保存原有风貌,不进行大的破坏。 老街改造准备恢复味芳楼建筑,吸引特色小吃到我们这条街上来,民主路处于商业的北部地区,还没有小吃集中一条街,准备把老街打造成风味特色餐饮一条街。
二期改造
民主路二期改造项目全长1200米,工程南至解放路,北至建国路,东至通灌路,西至南极路,项目规划总面积为68500平方米。民主路二期改造将依旧延续一期的民国风格。二期工程采用了征收加重建家改造的新模式,对于街区部分老建筑继续采用立面改造加加固的方式,对大部分区域则采取拆除加重建的方式。
民主路二期主要打造民国风情的院、街、巷、坊。并且通过二期的改造,使民主路从民国风情街变为民国风情街区,使其整体街区呈现不同模式的交错布局。 通过多条街巷的串联,使得民主路二期与一期纵横交错,使民主路从单一的条状风情街区向片状商业街区拓展。 二期工程将通过对民主路老街区进行改造和更新,并引入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使民主路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民主路二期计划总投资额10亿元,从2014年至2016年,用三年时间完成,民主路二期在延续民主路一期基础上,通过引进礼堂、影院等一系列休闲业态,打造新新海州区北部街区首席人文街区。
公交线路
民主路老街公交线路(2014年11月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