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景观,也就是作为旅游项目的民间风俗习惯、文化活动、历史底蕴等,也可以称为民俗文化。民俗景观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它由人们世世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而使之成为为当地经济创造可观收益的一项景观。民俗景观热是旅游文化的一部份,也是旅游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民俗景观,也就是以民间风俗习惯、文化活动、历史底蕴等为旅游项目,即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
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它由人们世世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而使之成为为当地经济创造可观收益的一项景观。而所谓的 民俗景观热,也就是民俗文化热,主要是通过对民俗景观的开发、包装、利用、宣传,从而达到吸引大量旅游者的目的,使之对民俗景观文化在一定阶段内产生好奇、向往、追求、探索的心理,从而使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内得到迅猛的发展。民俗景观热是旅游文化的一部份,也是旅游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打着民俗景观旅游热的旗号进行非民俗景观建造和宣传的项目比比皆是,由于中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开始转变为市场经济,人们埋藏在心底的旅游热望终于得到了渲泻,故此,往往这些所谓民俗旅游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各地曾经建造的“《西游记》迷宫”、“魔幻宫”、“封神榜宫”、“阴间世界”等等,有的把“孔子节”也冠以“民俗旅游”,这些都失之遍颇,主要是对民俗旅游的内涵、本质缺乏全面的理解,而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全国各地不分时间、地点、资源,都在打民俗景观热这张牌,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有的牵强附会、无中生有地搞民俗景观,有的将质朴的民俗文化搞得走了形、变了味,有的将本地的文化弃之不用而另起炉灶,特别是都去关注黄金周的旅游开发,物价的成倍提升,宣传、经营上的欺诈哄骗,造成旅游者无所事从的境地,到头来消弱了旅游者的积极性。而这些所谓的民俗,只不过是在混水摸鱼,经济上的瞬间辉煌,也只是过往云烟,经不起民俗文化历史长河的冲洗,即非民俗之品。
民俗文化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是民间生活的体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传统文化的承载,具有乡土气息、民族特性、区域性、稳定性等特征。它的魅力在于独特、质朴、神秘、传统、文化氛围等等。由此,开发、利用、保护民俗资源,使之能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过热、盲目的开发,不但不利于民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还会破坏原有的资源,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说明了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追求和探索,他们怀着对民族景观的猎奇心理,加上旅游开发商对民族景点的大力开发、利用、包装、宣传,促使旅游者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旅游的高峰期。这段时期带有一定的盲从性,虽在短时间内造成哄动效应,经济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稳定性不强,民族文化的底蕴未充分展示,对文化的交流未产生好的影响,多数地区还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管理上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有些地区基础建设落后,对民族景观的服务意服、保护意识淡薄,加之旅游者文化的提高,对民族文化需求的增强,以及当地经济文化与历史文化未有机地结合,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景象。有的民族景观在创新上太过于夸张,有的将民族景观建造成单一的“民族建筑景观”而缺乏文化内涵,有的将民族景观改造成了现代城市景观,有的将民族景观纳入了政府政绩进行建造,随心所欲地改变当地的风貌习俗,这些更加深了对民族景观的认识扭曲和人为破坏,造成民族景观资源的巨大浪费。
正确认识民俗景观热,首先要正确对待民俗景观,区分民俗与非民俗之概念,正确引导民俗景观的发展方向,使之源远流长。其次对民俗景观的内涵要逐步进行发掘、包装、宣传,做到逐步消化、吸收,也就是在保持原民俗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从而不间断地吸引旅游者,避免一哄而上,知其头而知其尾的局面,达到循序渐进的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三是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发展民俗景观,带动旅游项目的持续开发,要与周边及发达地区紧密协手,互利互补,使之成为文化交流的扭带,从而更深入地开发民族文化的内涵,广泛地传播民俗文化,达到创建品牌之效应,开拓空间,促进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四是加强保护,不光是对民俗文化、当地风貌、环境加以保护,更需对所打造的品牌效应和内涵的保护,而这正是当今中国最薄弱的软肋之一。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这就需要人们的保护意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通过对民俗景观合理有效的保护,避免过热、盲目的民族景观热所带来的恶果。正确认识民俗景观热,还需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相关部门机构的有效管理和督促,以及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相信中国的民俗景观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