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与日常生活》是
彭诚信主编的法律著作,于2020年7月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两大部分:案例编选择生活中常见、典型和有趣味性的73个案例进行分析,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民法知识予以解释,并通过这些知识简要说明相关的民法理论。热点编对民法典中45个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解读,包含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居住权等社会关注的问题。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作者彭诚信通过一次次的宣讲活动认识到,法律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作为一个法律人要关心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说,他们是需要用日常生活来翻开《民法典》的。面向普通百姓普及《民法典》的基本规定、创新制度及适用范围,是法学共同体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作者编写该书一直秉持的理念。
该书的撰写就是作者尝试为大众学习《民法典》提供一个易于接受的载体,把法典的精神引入老百姓心间,真正实现让法典指引市民行为,保障民众权益,促进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
作品鉴赏
在体例安排上,该书选择典型案例解读和热点分析相结合的体例结构,分为案例编与热点编。案例编选取了73个典型案例,在简要介绍案情的基础上,提炼案件涉及的核心议题并予以生活化的解读与分析。热点编选择了《民法典》编撰过程中的45个热点问题,分析像婚姻冷静期、高空抛物、物业合同等热点内容对人们日常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热点解读与案例分析这两种形式,读者既可以了解《民法典》中的创新点,又可掌握其基本制度框架;既可静态了解法规内容,又可透视这些制度的司法运作。与此同时,解读使用的是生活化、趣味化、通俗化的语言,动静相宜、点面结合,为老百姓了解《民法典》的基本认知构筑了“方便法门”。
在写作线索上,基于民法的精神主线指导该书案例与热点的选择和评析,锤炼了将民法精神作为组织全书内容安排的一条主线。所谓民法的精神主线,即民事主体通过法律行为创设权利义务,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并对自己行为导致的损害后果负法律责任。该主线把民法内容分为五部分:民事主体制度、法律行为制度、民事权利制度、民法基本原则和民事责任制度。运用该精神主线指导案例与热点选择及撰写,保证了全书的连贯性与体系性。一般民众观察《民法典》的1260条目,就会有比较明确的体系感,可以较为容易地知道某一具体条文在整个民法(典)体系中的位置,理解起来也就更为容易。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2021年1月,该书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布的“2020年度好书”中的“人文社科类”图书。
2021年4月,该书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好书”中的“人文社科类”图书。
作品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
季卫东:该书通过热点问题解读和典型案例分析等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具体考察民法典内在的各种法理、揭示制度运行的深层奥妙,的确难能可贵。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士国:彭教授主编的这本书集司法案例、热点问题、漫画配图于一体,可谓形式新颖,内容完备,是一种让法律“飞入寻常百姓家”积极尝试。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彭诚信,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凯原法学院副院长、民商法学科带头人,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保护与数据权利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专著《现代权利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研究方向为民法原理、物权法、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
陈吉栋,上海大学法学院讲师,上海大学法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入选201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民商法博士(2017年,师从彭诚信教授),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6年,师从Thomas P. Gallanis教授)。主要从事民法(史)、土地法、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