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纸扎
祭祀用品
民间纸扎,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明清时遍及城乡,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意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纸扎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份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简介
扎纸,亦称扎彩。从事这项工作的匠人一般称为“纸扎匠”,是扎灯、扎旱马等物的行业,主要大
宗是为丧俗扎制各种焚烧祭祀用的纸人、纸马、纸幡之类,虽然属于迷信活动,但其扎制技艺却是民间艺术的一门独特行业。
扎纸工艺是先以竹篾或芦苇,绑扎出物件的骨架,然后以白纸裱糊,最后加彩绘完成。用于殡葬仪式中的扎纸作品有纸幡、纸人、纸马、纸屋、纸箱等类,有的还发展到门神、狮虎、仙鹤、十二美女(歌舞妓)、人子花(四老、四少、四盆花)、二起楼(有楼阁的房子)、聚宝盆、金银山、马车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又出现轿车、彩电、电冰箱等纸扎用品。
现代文化特征
纸扎是武平县民间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亦是该县丰富多彩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纸扎的材料为竹、木、土纸、毛边纸、各种色纸、浆糊、各种人物的小泥头像、绸缎碎布、丝织带及捻纸等等。纸扎工具很简单,即大小剪刀、裁纸刀和破竹刀、小泥头像造型分为生、旦、丑、净。在粤省潮州有专门制造泥头像者,可向该地购进。中型大型的头像则用木头雕成人头模型,再用多层土纸粘贴而成,经晒干剥出面形,再在面部涂上白粉,用毛笔涂上面部色调,然后画上耳目口鼻等器官及各种人物脸谱。
新春佳节期间,按旧习俗,中老年人,携男带女,走亲访友,饮酒酬酢为乐。青少年则组织狮灯队、龙灯队、船灯队,在本村、邻村,或到县城各机关团体拜年演出。龙灯有九节龙与十五节龙,分龙头、龙腰、龙尾三部分。龙头要扎得生动雄伟,各节框架中间可插上蜡烛,晚上舞灯时,滚上滚下,蜿蜒似一条火条,十分生动好看。狮灯没有纸扎工作,而船灯的纸扎工作却很多,船灯的框架是用竹木制成的,分船头、船腰、船尾三部分,为防雨、耐力,各部分都用印有小花或大花的布料代纸装扮。船腰一扇窗框,用故事为内容的纸扎装饰,如八仙过海、白虎堂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16:37
目录
概述
简介
现代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