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地貌
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貌与地貌组合
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貌与地貌组合。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风化、流水、冰川、风等)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控制。
发展
气候地貌学是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早为人们所注意。但直到20世纪初,随着冰川地貌、荒漠地貌、喀斯特地貌等部门地貌的发展,学者们才注重研究一些特殊的气候地貌现象。
20世纪前期,德国柯本发表气候分类后,地貌学家将各种气候地貌现象与柯本分类的气候参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气候地貌学的发展。德国比德尔于1948年发表“气候地貌学系统”论文,于1963年出版《气候地貌学》专著;法国特里卡尔和凯勒于1966年发表《气候地貌学导论》,标志着气候地貌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70年代,英国德比希尔主编《地貌和气候》专著,记叙了该学科发展的新成果。
研究目的
气候地貌学的研究目的,是在尽可能剔除内营力作用的情况下,分析那些主要是由气候要素的影响造成的地貌特征。气候对地貌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决定性外营力的性质,如冰川区以冰川作用为主,荒漠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它们只出现在一定气候区内,显然是由特定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其次是影响外营力的强度,多数外营力作用不限于某气候区内,流水、风、波浪由于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的影响,其作用强度在不同的地区是各不相同的。气候还通过植被、土壤间接影响外营力作用,如在茂密森林区或连续草甸区,地面流水侵蚀作用微弱;一旦森林或草甸被破坏,侵蚀作用加强。
研究内容
气候地貌学主要研究各种反映气候地貌成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研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各种地貌的发育过程。这里不仅利用现代气候的各种参数解释业已存在的气候地貌的成因,而且作为过程地貌学的一部分加以研究;研究气候地貌过程系统和气候地貌分区。一个地区的地貌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许多的简单或复杂的过程组合在一起的,这些地貌过程的组合即为气候地貌过程系统。
根据气候地貌过程系统及其产生的地貌,可把全球划分为四个大区:寒冷区、中纬度森林区、干旱区与湿热区。
决定因素
在寒冷区,冰冻是决定性的气候因素,也是地貌形成的最主要的营力之一。冰川发育区产生—系列冰川地貌;冰缘区的特征是有多年冻土和地表的冻-融交替,形成各种各样的冰绕地貌。
中纬度森林区由于植被的保护作用,地貌塑造过程强度较弱,地貌变化较慢,得以大量保留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古地貌。
干旱区的植被稀疏,降雨稀少,在山麓沟口发育大量冲积扇或山前剥蚀平原,在干坦地面发育大量的沙丘等风积地貌。这些是干旱区特有的地貌特征。
湿热区的机械风化微弱,化学溶蚀作用很强,溶蚀作用残留下来的铁、铝氧化物常在岩石露头上形成一层“甲壳”。在碳酸盐岩地区,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在热带稀树草原地区,夷平地形较为发育和广阔。
气候地貌学广泛运用气候学和数理统计学方法,以及相应的物理、化学的方法。它是区域地貌和动力地貌过程相结合的一个领域。由于气候条件的多变,其影响下的地貌发育过程的强度又很难用数量表现,所以气候地貌学需采用综合手段进行分析研究。
具有特性
气候地貌具有地带性和区域性。一般可分为冰雪(如冻融、冰川地貌)、温湿(如流水、地下喀斯特地貌等)、热湿(如流水、峰林地貌等)、干旱(如风沙地貌)等气候地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09 15:22
目录
概述
发展
研究目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