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息控制
生物术语
气息 ( breath),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息息相关、息息相通都是呼吸相通,比喻彼此紧密的联系。滋息、生长与平息(calm down)、 消除(get rid of)(息子贡之志。《韩非子·五蠹》)都是“息”的应有之义。所以,气息控制是人们与身俱来,而未必清楚和良好利用的“本能”工具。
术语概述
相关词汇
气息异常
正常人呼气无特殊气味,异常气味来自食物或吸烟、饮酒,呼气有恶臭或有某种特殊气息,应详细询问近 期的饮食、用药情况,观察神志、体温,有无失水,了解既往既史,对诊断口腔、呼吸道以及一些内脏急病有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示某种疾病的可能性,但决不可单凭气息来诊断疾病。
嗅觉记忆
总在不经意间记住某时某地的气息,让气味连同景物一同储存在脑海里。当某日记忆淡忘时,那些过往的气息却时不时让你去温习。那些藏在记忆抽屉最底层的东西也会被那样的气息拉扯出来让你去回味。嗅觉记忆有时候似乎比视觉记忆来得更深刻些。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
笛子演奏中的气息控制
我们知道,人的呼吸在正常的情况下,吸气是主动的,而呼气是被动的,也是无意识的,但在吹奏时却要对呼出的气流有意识的加以调节控制,这就形成一般的气息控制。
气息控制从物理学角度讲,属激发频率的可控性。吹奏时,气流成细束进入管内,这种成束的气流,本身有一定范围的频率,频率的高低,与气流速度成正比,具体说,气大则激发频率低,适宜吹低音。要吹高音,则要吹气应小。吹气的大小由吹奏者改变口型、位置和用气的情况来调节。
控制方法
下面从生理角度谈一谈气息的控制。
气息虽然是笛子的发音动力,然而它是有条件限制的,即吸进胸肺的气流则必须能够满足吹奏时充分激发笛腔气柱的振动为前提,而不能一呼了之。其道理很明显,因为笛声是由管腔气柱的振动为前提,而管腔气柱的振动是由呼出的气流所激发而产生的。其过程是:由胸肺的收缩,产生气流并经唇缝喷射吹孔产生边棱音,边棱音的振动激发管腔气柱的振动,并经耦合发出笛声,但其耦合过程也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即边棱音与管腔气柱的振频相差不大时,方可进行。如果两者频率相差悬殊,笛声便会出现恍惚犹豫,音高不定的现象,甚至失去耦合作用(不共振)。为使边棱音的振动和管腔气柱的振动能保持良好的耦合状态,演奏者必须具有控制气息的能力——既保持气息的稳定和均匀。其理论依据是:音由物体振动而发音,当该振动在一定期时间内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反复进行时,所发之音就有固定的高度,听起来就悦耳;反之,甚至将是恍惚不定,甚至失音。然而稳定均匀的气流则是由人体的生理机制而产生的。
气息是激发边棱音振动的外力,它作用于吹孔边棱柱的能量是否稳定均匀,直接影响着边棱音的振动频率是否稳定、均匀。如在演奏不能做到这点,便会产生旋律上的不稳定和力度上的不均匀。那么,如何控制气息的稳定与均匀呢?主要表现在吸气量的多少和对呼吸的调整与节制。据生理学讲,在人的胸腔两肋外侧有肋间外肌,内侧附有肋间内肌,胸腔底部缔结膈肌和腹肌。当吸气时,外肌和隔肌同时收缩——外肌的收缩迫使两肋前端和肋骨上举,胸腔扩大;膈肌的收缩,迫使横膈下降,腹腔下压,胸腔加深,外部空气吸人胸腔;当呼气时内肌和腹肌便同时收缩——内肌的收缩(复位),使两肋前端和胸骨下移,胸腔缩小;腹肌的收缩,推动横膈上抬,腹腔复位,胸腔上浮,空气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的吸气状态与吹奏笛子的吸气状态相比,除气量和深度不同外(后者的气量和深度均大于前者)并无其它差别,然而正常情况下的呼气状态和吹奏笛子时的呼气状态恰恰相反,吹奏中(呼气时),要始终保持胸肋扩张的吸气状态,其气流的排出,是依靠下腹部的“内收上托力”,并利用横隔膜和腹肌的张力控制呼气,使气息得以徐缓而均匀、平稳而舒畅的排出,正如有人比喻:吸进一个球,吐出一条线。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控制”是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抗”之中进行的。
在吸气时(演奏时)保持“吸气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吸气”可使肋间处于收缩状态,从而与肋间形成“对抗”,这样,既控制了气息,又保持了胸腔的扩张,使笛声得到充分的共鸣。
在呼气时(吹奏时)风门的变化犹如口吐米粒或吐出米粒中的一颗沙子一般的感觉。这样既可使颊肌向两侧收缩,将双唇拉紧变长,形成唇缝,又保持了唇肌的收缩状态,形成能够随气息的冲击而自由游动的海绵状风门,这种似合非的口型可使来自胸腔的气流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而灵活自如地受到控制,从而获得良好的音色。
影响音色的另一个因素是声门。声门的长短和宽窄,直接影响着音的高低和强弱。声门长,笛音低;声门短,笛音高。所以在演奏中,一定要根据旋律音的高低、强弱,使气息得到控制。我的体会是,要使声带拉紧伸长,必须使喉头下降,扩大喉腔,同时还不能忘记喉头的上提和缩小喉腔,因为这是使声带相互靠近形成“声门”所必须的适度调整——控制,使声带既拉紧伸长又相互靠近,形成“对抗”之势,但在吹奏中,切不可使声带产生振动,否则会出现演奏中的“库库”声。如何防止呢?我的体会是:无论是喉腔如何扩张或收缩——喉腔扩张,声带拉紧,喉腔收缩,声带靠拢,总像是“耳语”或用口唇吹口哨似的,利用气息的冲击力,通过不同程度阻塞的声门、咽喉、口形而发出一种类似“气声”的音响。显然此时的气息是经过声门、咽喉以及口形的控制而迸发出来的。如果将其气息激发笛子的吹孔,必然会发出优美动听的笛声来。如果只强调声带拉紧,形不成声门,便会影响气息的畅通。所以,只有既拉紧又靠拢的声门,才能形成能够控制气息的最理想的声门。
气息的控制是由各部的肌肉收缩力的对抗引起的,如果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就形不成良好的气息控制。因此,要达到理想的气息的控制,必须是腹肌与横膈膜有机的结合,声门、咽喉、口形位置的正确;口劲、风门大小的适度。只有以上各部位协调一致,才是真正意义的气息控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7 15:13
目录
概述
术语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