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直减率
物理现象
气温随着高度的分布,叫做温度层结。由于在平均情况下,气温随高度总是递减的,所以在气象学中常用气温直减率(r)来表示这种递减程度,规定高度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值称为气温直减率,单位为℃/100 m。对流层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65 ℃/100 m。
概念
高度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值称为气温直减率,单位为℃/100 m。对流层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65℃/100 m。
性质
在实际中气温直减率并非固定不变,它随着离地面高度、季节、天气等条件而不同。
当气温直减率为正值时,表示气温随高度降低;当气温直减率为负值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对流层中如果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就叫做逆温;当气温直减率为0时,表示气层成等温状态,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温度不变。
影响因素
近地层中气温的铅直变化,主要决定于下垫面辐射状况和乱流运动的变化。
白天,下垫面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强烈受热,以感热形式输送给近地层造成气温由下向上递减,这种气温的铅直分布形式,成为日射型(图1中的2)。夜间,下垫面辐射冷却,感热由空气输向地面,形成气温随高度递增,称为辐射型(图1中的1)。介于日射型和辐射型二者之间的称为过渡型。图1中3为早上过渡型,4为晚上过渡型。
近地层气温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很大的。如以1.5 m以下两个高度的温度差折算每100 m温度变化,具有比气温干绝热直减率(1℃/100 m)大得多的梯度值,故称超绝热梯度。
据南京大学卢其尧1956年7月15日晴天,在陕西省绥德县辛店沟裸地上测得:13时0-5 cm高度的气层,折合为100 m的铅直温度梯度可达49800℃,夜间呈逆温分布,铅直温度梯度是负值,可达 -700℃。
在近地层中,由于乱流运动的结果,各高度的气温都具有脉动的特点,在中午尤其明显。有的观测表明,中纬度地区,中午离地面5 cm高度处,5 s钟内气温脉动达1.7℃。
气温直减率
所以在大气的铅直方向上的分类,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层的气温直减率如下: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降低值是不同的。平均每上升100 m气温降低约0.65℃。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 km左右高度为平流层。在平流层的下层,气温随高度不变或微有上升,气温直减率为0或者为负。到25-30 km以上,气温升高较快,气温直减率为负,并且绝对值在增加。到了平流层顶,气温约升至-3℃—— -17℃。平流层的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与它手地面温度影响很小,并且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有关。所以在平流层,空气的铅直运动远比对流层弱,适于飞机飞行。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至85 km左右的高度。这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由迅速降低,气温直减率很大,顶部气温可低至- 83℃——- 113℃。由于下暖上冷,再次出现空气的铅直运动。
热成层:又叫暖层。从中间层顶至500 km的高度。在热成层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迅速升高。气温直减率为负。据人造卫星的观测,在300 km的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500 km高度处可达1200℃。但自500 km以上高度温度变化不大。这是因为所有波长小于0.175 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为该层中的气体所吸收的缘故。
外层:或称散逸层。一般指500 km以上的大气层。它是大气的外层,是大气圈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温度很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又因距地较远,地球引力作用很小,因而大气质点不断向星际空间散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2:24
目录
概述
概念
性质
影响因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