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气,中医病证名,即郁气,指气机淤滞不畅,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并发血瘀证。临床也常称为气滞、气郁、气结、气聚、或多称肝郁证等。确切地说,滞气是正气中的动气停滞不行。临床多见于头痛、胸痹、胁痛、鼓胀、郁证等证。
病因病机
1.多因忧郁悲伤,思虑过度,而至情志不舒,导致气机郁滞。
2.或痰饮、淤血、食积、虫积、砂石等外邪之气阻遏气机,而至气滞。
3.或阴寒凝滞、湿邪阻遏等导致气机淤滞。
4.或因脏气虚弱,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
临床表现
“不通则痛”,气滞多表现为胀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够推动血液的运行,若气滞不通,则血液运行无力,故气滞常伴发血瘀,从而加重疼痛。气机不利,脉气不舒故见脉弦。其临床特点如下:
1.胀
胀是气滞不行的典型症状之一。气滞于头则头胀,气滞于胸则胸胀,气滞于腹则腹胀。
2.痛
气滞不通,不通则痛。气滞性疼痛的特点如下:
(1)呈胀痛,攻痛样,胀甚于痛。
(2)串痛不定,呈游走性,痛无定处。
(3)疼痛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呈阵发性或发作性。
(4)胀痛常在嗳气、肠鸣、矢气、叹息之后减轻。
(5)随情绪的忧思恼怒与喜悦而加重或减轻。
(6)按之无形,揉按可使疼痛减轻或缓解。
3.痞塞、瘕聚
痞满滞塞不通之感。痞满无形的腹内肿物,边界不清,质软,时聚时散,聚散无常,推之浮移可动,揉之气过有声,为瘕为聚的特征性表现。
4.气滞、气郁可致气逆
气郁可以化火;气滞可令血瘀。从而成为气滞气逆,气郁化火,气滞血瘀等证。
辨证施治
1.肝气郁结
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喜太息;胁肋胀痛,痛无定处,女子月事不调或经前乳胀;胸部满闷,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治则:疏肝解郁,理气畅中。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药:陈皮、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等。
2.肝郁化火
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胃脘灼痛,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则: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主方:丹栀逍遥散。方药:当归、白芍、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煨生姜、薄荷、牡丹皮、栀子。
3.痰气郁结
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治则:行气开郁,化痰散结。主方:半夏厚朴汤。方药:法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
4.气滞血瘀
证候: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胸胁胀痛,或成刺痛且痛有定处,或身体某部发冷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治则:活血化瘀,理气解郁。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方药: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甘草、赤芍、柴胡、川芎、桔梗、牛膝。
预防保健
1.日常保健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应该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改善气血运行。避免大怒、惊恐、忧思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皆会影响正常气机。坚持体育运动,运动量因人而异,每次运动锻炼应达到微微出汗为宜。“寒则气滞”、“寒则血凝”,气滞血瘀体质除衣被保暖外,在寒冷的环境中也不应逗留过长时间。冬季时,室温不低于20摄氏度。夏季使用空调降温时,也不宜温度过低,一般保持在25~26度左右。每天用热水泡浴,有助于改善全身气血运行,如能进行药浴、按摩,则效果更佳。
2.食疗保健
气滞血瘀体质者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
(1)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2)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据报道,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例如: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