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证
中医病证名
气滞证是指人体的某一脏腑或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以胸胁脘腹胀闷疼痛,时轻时重,走窜不定,胀痛常随太息、嗳气、肠鸣、矢气而减,脉弦等为常见证候。治疗以行气为主。
病因
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如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闪挫等,均可引起气机阻滞。此外,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也可使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而致气滞。阳气虚弱,阴寒凝滞,亦可使脏腑经络之气机不畅,而成气滞。气滞多见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故有“初病在气”的说法。
临床表现
胸胁脘腹等部位闷胀、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或部位移动,常随嗳气、矢气而减轻、多因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脉弦,舌象正常。
由于气滞的病因不同、部位各异,故其证候的表现有各自特点,临床常见的有肝气瘀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
辨证施治
气滞证的治疗以行气为主,常用通气散、五磨饮子等。因气滞证的病因病位比较复杂,临床还应结合病位、病性以及与其他病证的关系加减用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9 09:38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辨证施治
参考资料